林业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林业论文 >

沙生柽柳扦插繁殖试验分析(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5653字

  2 结果与分析

  2.1 沙生柽柳插穗萌芽生根条件筛选

  2.1.1 扦插基质优化选择 扦插基质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扦插苗木的成活,基质理化性质是影响插条生根成活的关键因素。选择沙土、沙壤土和壤土3个类型的土壤基质进行沙生柽柳容器苗扦插试验(见图1A),结果表明:不同土壤基质下沙生柽柳扦插成活率有明显差异。壤土粒度小易于保湿,保证了扦插苗萌芽生根的水分条件,扦插苗成活率最高,为9.63%,沙壤土保湿通透性能介于壤土和沙土之间,其插穗成活率居中,为5.93%,沙土透气性能好,但保湿能力差,不能保证其扦插萌芽生根所需的土壤湿度条件,其扦插苗成活率相对较低,只有4.44%.

  2.1.2 插条木质化程度及其萌枝效应 选取 1 年生嫩枝、1年生硬枝及多年生老枝进行扦插,由图1B可知,插条木质化程度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显着。1年生硬枝发育成熟,枝条内营养物质最高,分生细胞处于活跃时期,再生能力强,能合成较多的养分和生长素等,对插条生根有利,插条萌芽生根几率大,测定成活率最高,为31.11%,而多年生老枝木质化程度最高,插条老化,抑制物质过多,生根过程缓慢,根系不易形成,测定萌芽成活率只有17.78%,1年生嫩枝采于灌丛顶部较嫩枝条,木质化程度差,内部营养及抗性不强,插穗成活率最低,只有11.11%.可见,插穗木质化程度对扦插苗萌芽生根影响显着。

  2.1.3 插穗长度优化 通过对长度为10、15、20 cm的插穗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由图1C可知,15 cm的插穗成活率较高,达10.37%,为其他插穗成活率低的2倍以上。10、20 cm 长的插穗成活率分别为 5.19%和 4.44%,其插穗成活率低,成活几率趋于一致。可见,适宜长度的插穗能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如插穗长度过短,扦插苗营养物质贮存少,插穗很快消耗完营养物质而萎蔫,影响插穗成活;相反,插穗长度过长,则扦插苗营养物质分布相对分散,可能影响到插穗的萌芽生根率,造成扦插苗成活率过低。因此,初步试验结果认为,采用15 cm长的插穗能够获得较高的生根率,随着插穗长度的进一步增加或减小,插穗的萌芽生根能力均呈现下降的趋势。

  2.2 激素诱导沙生柽柳插穗生根机制

  植物激素对树木插穗生根具有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不仅能促进插穗内物质交换和调配养分,而且还可能解除基因的抑制作用,从而使mRNA的合成增加,多种酶的合成增多,更好地诱导根源基的发生。常见有IBA、IAA、NAA、2,4-D和ABT生根粉等。试验选用了IBA、NAA和2,4-D 3种类型激素,设置不同激素浓度及其插穗浸泡插穗时间的浓度水平,并以清水作为对照处理,分析观测插穗成活率及扦插苗生长过程,确定生根诱导的最佳激素类型及浓度。

  2.2.1 激素类型诱导 不同激素类型会影响植物插穗的生根情况,通过选用IBA、NAA、2,4-D 3种类型的植物激素进行扦插繁殖试验,经扦插苗成活状况(见表1)测定认为出,试验的3种类型植物激素处理后的插穗成活率均高于空白对照试验,插穗最大成活率出现在扦插后55天,不同激素处理的插穗较CK对照均提前萌发成活,且插穗成活时间相对CK对照明显延长,说明激素处理对插穗萌芽生根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激素处理的插穗成活率差异明显。IBA处理效果最好,插穗最高成活率达 14.07%,为 CK 对照处理的 6~7倍。NAA处理的最高插穗成活率为8.15%,为CK对照处理的3~4倍。2,4-D处理的插穗成活率最差,最高成活率只有2.22%,与对照处理差异不大。综合分析认为,IBA诱导效应显着,为首选诱导激素,NAA对插穗萌芽生根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可对插穗进行处理,诱导其生根,2,4-D诱导效果不明显,建议不要单独应用,可考虑与IBA、NAA组合应用,以发挥最佳的诱导效应。

  2.2.2 激素浓度诱导 对不同类型的激素分别设置了200、600、1000 mg/L 3 个浓度处理水平,统计不同激素类型在不同浓度处理下插穗成活状况。由图2A可知,3 种类型激素浓度在 200 mg/L 水平处理时插穗成活率相对较好,且明显高于浓度为600、1000 mg/L处理水平。IBA浓度为200 mg/L的处理效果最好,插穗成活率高达22.22%,200 mg/L浓度的NAA处理次之,插穗成活率为13.33%,200 mg/L浓度的2,4-D处理的插穗成活率只有8.89%,与CK对照处理相当,3种类型激素随着其浓度的增大,插穗成活率明显下降,其中高浓度的NAA和2,4-D处理的插穗成活率低于CK对照处理水平,说明激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插穗萌芽生根具有促进作用,浓度过高反而具有抑制作用。

  2.2.3 激素处理时间诱导 激素浓度相同,但处理时间不同,对其插穗成活率也存在一定的影响。不同激素类型的浸泡时间对插穗成活率统计结果表明(见图2B):IBA 的浸泡时间为 20 min 时,插条成活率高达24.44%,高于对照处理的 6 倍以上,随着浸泡时间的加长,插条成活率呈明显降低趋势;NAA 浸泡时间为40 min 时,插条成活率为 11.11% ,近乎对照处理的 2倍,过短或过长时间的浸泡处理反而不利于插穗成活;2,4-D 的不同时间浸泡,插条成活率低于 CK 对照。可见,不同类型激素的浸泡处理时间完全不同,IBA浸泡处理时间以20 min为宜,浸泡时间过长可能使插穗组织吸收了大量生长激素,体内IBA浓度过高,反而不利于萌芽生根,NAA的浸泡时间可以适当增大一些,但插穗成活效果不够理想,2,4-D很可能是浸泡时间过长,导致插穗生长激素浓度过高而抑制了插穗萌芽生根。

  3 结论与讨论

  (1)植物的扦插繁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植物种类不同其扦插难易差异较大,而扦插成功的关键在于插穗生根。因此,找到影响植物扦插生根的关键因素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影响插穗生根的内因是至关重要的,除植物基因条件外,插穗长度、粗细、龄级、发育状况、叶片的数量以及在枝条上的着生部位等都有可能影响插穗的生根[6-8],当然插穗生根外因也是不可忽视的,扦插环境、扦插基质、外源激素处理等也可能成为影响插穗生根的关键[9-14],影响插穗生根的内外因素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植物客观上需要这些因素之间较好的搭配[15].本试验以固定流沙先锋树种沙生柽柳为材料,开展了沙生柽柳插穗木质化程度、插穗长度、扦插基质3个关键因子筛选试验,总体试验效果不够理想,扦插成活率普遍不高,插穗苗较难生根存活,这与国内有关沙生柽柳引种栽培试验结果相类同[3- 5.扦插条件筛选试验初步认为,沙生柽柳扦插选择母株中上部木质化的 1 年生硬枝较好,插穗成活率可达31.11%,扦插繁殖宜选用 15 cm 长的插穗进行扦插,插穗成活率为10.37%,扦插基质以保湿性能较好的壤土为宜,插穗成活率为9.63%.

  (2)采用外源激素处理插穗是植物扦插繁殖中最常用的化学调控方法,通过人工合成植物激素处理插穗,可以使原来难生根的树种生根,是促进难生根树种插穗生根的重要技术手段[16].外源激素的作用效果与树种的生物学特性、母树的年龄、枝条发育状况、扦插季节、插穗类型、环境温度和湿度以及使用方法不同而异,生产实践中进行扦插繁殖时,可通过不同类型激素进行插穗扦插繁殖诱导,如果进行激素类型优化组合,不但能大大促进不定根的发生,提高插条的成活率,还可以互补单种激素诱导的不足,但激素组合处理对插条生根能否产生累加效应,其有关报道说法不一[17-21].

  本试验选择了3种常规外源激素,并结合激素浓度及浸泡时间处理插穗,分析不同类型激素对插穗诱导效应。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激素中IBA诱导效应最为显着,插穗成活率达14.07%,为CK对照处理的6~7倍,可作为首选诱导激素;激素浓度以200 mg/L的处理效果较好,插穗成活率均高于CK对照,其中IBA浓度为200 mg/L 处理的插穗成活率高达 22.22%;插穗浸泡处理中 ,IBA 浸泡处理以 20 min 为宜 ,插穗成活率24.44%,高于对照 6 倍以上,NAA 浸泡处理可适宜增大到40 min,插条成活率11.11%,近乎对照处理的2倍。可见低浓度、短时间浸泡处理的IBA利于插穗萌芽生根。但试验结果只局限于不同类型激素浓度及其浸泡时间的最适范围,并未取得其临界值,有必要进一步设置较小的浓度和时间梯度,精确定位最适浓度和时间临界值。

  参考文献

  [1] 刘铭庭。柽柳属植物综合研究及大面积推广应用[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1-142.

  [2] 刘艳萍,滕立平,段黄金,等。包埋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沙生柽柳休眠茎尖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576-5577,5607.

  [3] 乔来秋,王玉祥,荀守华,等。柽柳引种试验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4(6):18-20.

  [4] 荀守华,何洪兵,陈纪香,等。柽柳扦插育苗试验报告[J].山东林业科技,2004(6):34-35.

  [5] 杨太新,郭玉海,王华磊。不同柽柳种引种试验初报[J].中国种业,2005(2):34-35.

  [6] 田春霞。红花多枝柽柳扦插育苗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2,53(4):26-28.

  [7] 沈海龙,赵霞,邢朝斌,等。水曲柳扦插繁殖影响因子的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5,33(3):5-6.

  [8] 涂炳坤,王鹏程,叶要妹,等。香椿扦插繁殖的研究[J].中国蔬菜,2002,1(1):13-15.

  [9] 徐虎智,孟丙南,李云,等。影响林木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2006,26(3):26-2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林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