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互联网社交网络语言有变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比较语言变化和语言变异基础上, 厘清了网络语言变异的概念;从词形变异、词义变异、谐音变异等方面, 探讨英汉词汇在网络环境下的变异形式;从社会文化背景、心理动机、网络限制等方面分析词汇变异的原因, 指出网络词汇将会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而继续变化。
关键词: 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 英汉词汇; 变异;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varie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based on the Internet environment. Firstly the author makes clearly the variety and language change from the angles of time, space and relation. secondly, the word changes are explored from aspects of word form, word meaning and word sound, and then focuses on the reasons of the language variety in terms of cultural background, psychological motivation, media and Internet limitations, finally it summarize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words variety would continue along the quick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
Keyword: Internet environment; Internet language;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variety;
随着网络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普及催生了以网络语言为表现形式的现代社会新文化;但作为语言中反映人类社会活动、思维方式变化最为敏感的部分, 词汇更是与时俱进。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存在巨大差异, 但在词汇上存在互相借用现象, 网络语言更是如此。从总体趋势上看, 网络语言存在于相对封闭的范围内。可在此范围内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较快, 部分词汇虽然长期处于中间状态,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逐渐进入基本词汇, 成为一种语言核心部分中的一分子。
国内有不少学者在网络语言这一领域做过不少研究, 出过不少成果,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网络中的语言现象, 列数了网络语言的范例并试图找出其形成规律。但他们在试图解释网络语言的同时, 却忘了弄清一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变异现象。探讨网络环境下英汉词汇的变异现象并试图找出词汇变异的原因, 对了解网络语言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变异而不是语言变化
语言变化指语言的发展变迁。语言的变化是普遍的、必然的、渐进的和持续的。语言变化范围广, 涉及语法各个方面。变异原为一个生物学术语, 指同种生物世代之间或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态特征、生物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异。语言学借用这个生物学术语, 指同一种语言在一定时间和区间内在其运用上所产生的语言差异现象[1]26。我们可从时间、空间、相关等三个纬度上区分语言变化和语言变异的差异。
(一) 时间纬度
语言变化总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的。虽然这种变化是一个相对缓慢、渐变的过程, 可一旦发生, 就会为社会大众所接受, 就具有相对稳定性。而语言变异是语言结构体系在其用法上的差异现象, 是因为语言使用的语域和语言使用者或方言不同而发生的。它的出现则更多地取决于语言使用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差异, 具有活跃性和突发性。
英语的发展经历了古英语时期 (450年—1150年) , 中古英语时期 (1150年—1500年) , 现代英语时期 (1500年至今) 。而在中国, “五四运动”后, 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一个事实, 即所有活的自然语言都在变化, 而这样的变化往往耗时长久。比如maybe这个词, 由It may be转换成may be, may-be, 然后再发展成maybe, 这期间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1]26。而在网络中语言变化时间则较短。如表示男同性恋的委婉说法是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经历由“Boy’s love—BL (英文单词首字母) —boli (汉语拼音) —玻璃”的转换过程。
另外, 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在见面时都会打招呼, 常用的问候语英文有诸如“Hello” (你好) , “How are you” (你好) , “How do you do” (你好) 等。中文里有如“你好”, “你吃过了吗?”, “去哪儿?”等。而在网络环境下人们通常会说“我来了”, “有人聊吗?”, “谁有空?”等一些更具有个人色彩的语言来吸引其他网友的注意。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时, 他们又开始遵循日常问候语的通用准则。相较起来, 社会大众使用的传统日常问候语更为稳定, 而网络问候语因其突发转换、活跃的特性而更为丰富多变、变化多端。
(二) 空间纬度
语言变化具有宏观性是指语言变化的范围往往涉及到全体语言的社会成员, 如果语言随社会发生变化, 如语音、词汇、语法上的变化, 必须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承认和运用, 才能融入社会成员公用或公认的标准语中。它是整体的、大面积的变化, 是社会的整个语言群体在语言使用规则上的变化。为社会大众接受并普遍使用。语言变异的使用者则局限于拥有某一相同社会特性的人群。语言变异主要体现在变体上, 而变体指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同一社会环境中所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的表现形式, 即“具有相同的社会分布的一组语言项目”[1]27。因此, 在空间上语言变异与言语群体的大小有关, 和语言变化相比, 它是微观的、局部的甚至是个人的。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统一了文字;1956年后, 中国内地使用简体字。这种统一就是宏观的, 并且为整个国家所接受和使用, 因此属于语言变化。
网络语言的使用者是网民。由于它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语言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尽管网络发展迅猛, 网民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但对于那些很少甚至从未接触过网络的人来说往往十分难以理解 (而且这类非网民在当今中国占社会的大多数) 。如网民能很容易就明白“吃瓜群众”形容只看热闹, 而不发表个人意见和想法的围观者。但非网民则很有可能会误解为字面上的意思即“吃西瓜的人”。
(三) 相关纬度
语言变化取决于社会变化。即语言变化是随着社会变化而发生的。而语言变异则是因语言使用及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差异产生的。他受话语范围、话语形式和话语目的的影响。在语言变化中, 词汇是最活跃的部分[1]27。新词的出现是社会生活变化在语言中的表现, 它是为表达新事物以适应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如随着科技领域的发展所出现的“5G” (the 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LiFi” (Light Fidelity) 可见光无线通信, “VR” (Virtual Reality) 虚拟现实, “第四媒体”, 等等新词。
语言的使用范围虽然很广, 但在网络环境中还是有不同的区域和团体的。网民在不同的区域和团体中会使用不同的语言。谈话的目的也因谈话者不同而异。这种变化是暂时而多变的:它会随着话题、交谈方式和交谈目的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例如“腐败”在现实生活中一般指政府官员或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在金钱上的腐化行为, 但在网上这个词却有了热闹的含义, 即大家聚在一起花自己的钱吃吃喝喝, 热闹一下。另外人们在生活中用“孤独”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情状态, 而网民则用“00100” (“0”表示“什么都没有”;“1”表示“一个人”;“00100”表示“一个人处于无人地带”) 表达。
语言变化和语言变异是相互制约, 互为对方先决条件和决定要素的。语言变异是语言变化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因素, 语言变化经常从语言变异开始, 语言变化是语言变异的目标和结果, 即当语言变异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时, 就会变成语言变化[2]13。如“正能量 (positive energy) ”原本是物理学术语, 指大于真空能量 (真空能量为0) 的物质能量。但随着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将其运用于心理学, 表示人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动力, 这一新词在社会上尤其是在中国社会普遍流行, 广为大众接受。
二、网络环境下汉英词汇的变异形式
网络词汇有很多种形式, 而且与传统语言在形式上完全不同, 有的甚至与传统语言完全背离。这让未与网络接触过的人感到新鲜。以下列举几种主要的形式。
(一) 词形变异
1. 首字母缩略词
一般来说, 缩略词是指由一组词的首字母以大写形式组成的某一组织的名称。但在网络语言中的缩略语则不仅仅局限在组织名称上。很多词汇, 甚至是句子都是以缩略语的形式出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汉字缩略词。例如, 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蛋白质的本意是由许多氨基酸聚合而成的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是生命的最基本物质之一。可在聊天室中则成了“笨蛋”的隐晦说法。
(2) 汉语拼音缩略词。例如, “XJJ”=xiaojiejie (小姐姐) , 作为“00后”网络常用语, 指温柔可爱、美丽大方的女生;“SK”=shengkuai (生快) , 祝福生日快乐;“BXCM”=bingxuecongming (冰雪聪明) , 形容人聪明、灵巧;“BT”=bian tai (变态) ;“RT”=ru ti (如题) ;“RP-WT”=ren pin wen ti (人品问题) ;“MZ”=meizhi (妹纸) , 指“年轻女性”或“关系亲密的女性”。
(3) 英语缩略语。例如, “LOL”=League of legends (英雄联盟) ;“2B or not 2B”=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 ;“4ever”=forever (永远) ;“TBC”=to be continue (待续) ;“IMO”=in my opinion (我的意见是) ;“JK”=just kidding (开个玩笑) ;“HD”=hold (掌控) ;“TTYL”=talk to you later (待会说) ;“CU”=see you (再见) ;“GL”=good luck (祝好运) 。
2. 符号
为了弥补网上聊天时无法闻其声见其人的缺陷, 网民创造了大量生动形象, 风趣幽默的网络符号语以表情达意。例如, “:-D”表示“开怀大笑”;“^-^”表示“微笑”;“:-e”表示“失望”;“:-@”表示“尖叫”;“:-s”表示“疑惑”;“8-) ”表示“睁大眼睛笑”;“:-*) ”表示“恶心”) ;“:-d”表示“含笑地说”;“:- (”表示“悲伤”;“;-) ”表示“眨眼”;“:-/”表示“不知道”;“@>>-----”表示“一枝花”[3]。
(二) 词义变异
1. 联系假借
联系假借即一个词甲原本具有词义乙, 通过借用该词甲的“形”产生与词甲本身相联系但不同于词义乙的另一个“义”丙的现象。联系假借是网络词汇构成的主要形式之一。
例如, “青蛙”=不帅的男生;“恐龙”=不漂亮的女生;“杀鸡”=参加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 (GRE) ;“MBA”原指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而在BBC中则代表Married But Available, 即可以与之约会的已婚男女;“UFO”=Unidentified Flying Object, 即不明飞行物, 在聊天室中用以形容丑陋女人的组织, Ugly Female Organization[4]。
2. 翻译法
就世界范围来说, 网络上的通用语言是英语, 因此很多网络语言属于外来语言。虽然当今的大部分网络使用者受教育程度较高, 有较好的外语水平。但网络上的翻译现象还是存在, 主要有音译法和意译法两种。
(1) 音译法:“伐木累”=family (家) ;“烘培鸡”=home page (主页) ;“晒”=share (分享、共享) 。
(2) 意译法:“闪客”=flash people, “卖点”=sell point, “声优”=CAST, 即配音演员。
3. 词义异化
“马甲”原指一种服装, 在BBS中指注册会员又注册了其他的名字, 这些名字统称为马甲。“包子”原指食物, 而在网络中则用以形容某人笨或长相不佳。
“wiki”:是一种提供“共同创作 (collaborative) ”环境的网站, 而“wiki-wiki”是夏威夷美语里是“快 (quick) ”的意思。
4. 词义泛化和模因化
模因化是存在于语言中的字、词、句等能够通过被模仿而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现象[5]。词义泛化是词义从个别、特殊走向普遍、一般的语言现象。
“黑”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本指“像煤或墨的颜色”“黑暗”等词义。但随着“XX黑”成为网络新词而频繁使用, “黑”的词义逐渐虚化和泛化, “XX黑”成为一种类词缀, 成为一种模因。如“韩剧黑”“明星黑”“大学英语四级黑”等[6], 表示只要遇到“XX黑”之前的事物就给予批评和负面评价的现象。
“奴”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词义为“旧社会中受压迫、剥削、奴役而没有人身自由, 没有政治权利的人”。但在网络词汇中, “奴”的词义得到泛化和模因化, 出现模因“XX奴”。如“房奴”“车奴”“学习奴”“小资奴”“股奴”“证奴”“衣奴”“鞋奴”等[7], 表示人受制于“XX奴”之前事物或欲望束缚的状态。
再如“XX精”。“杠精”表示一些以抬杠为己任, 对别人的任何观点都给予反驳和挑衅的现象;“腿精”表示某人的腿特别长、腿型好看[8]。除此之外, 还有“腰精”“睫毛精”“戏精”, 甚至出现“红薯精”“芒果精”等。
5. 词义曲解
词义曲解即通过拆分和重新组合, 有意曲解一个词原有的词义, 以达到叛逆的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 “可爱”=可怜没人爱;“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气质”=孩子气+神经质[9]。
(三) 谐音变异
1. 谐音借用
谐音借用, 即一个词甲和另一个词乙同音或近音, 借用甲的“形”来表达乙的“义”, 以产生妙趣的效果。例如, “蓝瘦, 香菇”=难受, 想哭;“怪蜀黍”=怪叔叔;“骚年”=少年;“美铝”=美女;“skr”=死个, 是个[“冷skr (死个) 人了”、“你真skr (是个) 人才”]。
2. 数字谐音法
赋予数字新的含义并用数字代替词汇。这些用以替换的数字在读音上与原词汇甚至句子在读音上是相同或相似的。
例如, “065”=原谅我, “555”=呜呜呜, “9494”=就是就是, “7456”=气死我了, “8147”=不要生气, “56”=无聊, “4”=for (为了) , “9”=night (夜晚) , “2”=to/too (到, 抵达等/也) , “20184”=爱你一辈子。
三、英汉网络语言的变异原因
影响英汉词汇在网络环境下产生变异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文化背景、心理动机和网络本身的局限性。
(一) 社会文化背景
新事物、新观念的出现, 社会生活新的变化, 以及社会心态的开放和整个社会人员的大流动, 使不同地域的方言、外来词在当地得以接受和吸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词汇变异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文化变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网络的使用者大都想象力丰富, 富于创造力, 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因此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网络区域进行自由或有目的的交谈。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可以反映出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文化背景。如在中国, 青蛙被认为是丑陋的动物, 因此中国网民把长相不佳的男生称为“青蛙”。而在西方, 这会令人想起“青蛙王子”的美丽童话。另外, 英语教育在中国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学会使用类似BF (boyfriend男朋友) , GF (girlfriend女朋友) 等网络词汇。随着各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扩大, 外来事物不断涌入, 外来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越来越多, 尤其是英语词汇。社会越开放, 本族语与外族语接触愈多, 可译性就愈大, 文化背景的影响力愈明显。
(二) 心理动机
心理动机是变异的内在因素。话语意旨与话语参与者之间所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 而影响语言变异的一个主要因素首先是角色关系。因此在现实生活中, 大家会考虑到等级、辈分等各种因素而在使用语言时尽力遵循得体、礼貌、合作等社会约定俗成的一系列原则[10]。而在网上, 由于使用者看不到彼此, 并且都在以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 抛开了年龄、性别、隐私、身份、社会地位、道德、宗教信仰等的束缚, 再无长幼尊辈之分, 因此交流变得更为单纯, 非功利性。这促使人们会在网络环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本我”。满足了年轻人在表达上的游戏化心理[2]15。如现在很多人, 尤其是女性渴望年轻的心理很强烈, 因此网上经常出现如“屁屁”“东东”等充满儿童语言特色的用词。其次, 网民在网上的单纯平等关系也是产生变异的原因之一。如日常生活中人们会用“您”“阁下”等来表示礼貌和尊敬, 但网民则很少那么称呼彼此, 当然也很少使用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谦词。在称呼自己时也是用“偶”“哦”或“欧”等使自己更具亲切感, 给人活泼生动的印象。再次, 在提倡张扬个性的当今社会, 人们越来越不满足泯于众人, 在网络这个追求新颖生动、新鲜刺激的环境下更是如此, 因此网民多会使用非常规或非正式的语言表达, 这更进一步促进了语言的变异[2]17。
为了加快速度, 节省时间, 网民总是尽可能快地表达自己。主要表现在词汇方面。他们用最简单的形式表情达意, 如缩略语。如“可爱” (可怜没人爱) 这类标新立异、追求个性而且言简意赅的表达成为网民们的首选。
另外, 在网络环境中, 人们的交流不仅仅是一对一或一对多, 而变成了多对多、交互式的交流。这种交流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因而使使用者能够即兴地发表自己的信息或对别人的信息作出反应,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话语中错误多, 逻辑不够严谨的情况[1]26。但对于急于表达的网络用户来说, 只要不影响交流, 一般都不会在乎这些别字。比如“菌男”“霉女”等用法在网络上正逐渐取代正规的语言文字“俊男”“美女”。
(三) 网络限制
键盘键入法是网络信息输入的主要手段。由于打字比说话耗时, 在没有更先进的科技取代它之前, 人们只能使用简化的表达方式, 这也是造成词汇变异的原因之一。
如今中国较为流行的双语输入方式有双拼输入法和智能ABC输入法。使用这两种输入法时, 人们只需键入每个字的声母, 系统会自动出现以该声母起头的数个同音或相似读音的字词。为了节省时间, 网民们通常会选择第一提供项。虽然在语法上并不正确, 但却令表达变得生动起来, 从而产生语言变异。如当要表达“重读”这一意义时, 我们会键入“zhongdu”, 这时系统会提供“中毒”和“重读”两个选项。一般情况下, 为了节省时间网民都会选择第一个选项, 即“中毒”。虽然“中毒字母B”并非本义“重读字母B”, 而且不合乎语法规则, 但却有意想不到的有趣效果。
另外, 在网络上, 有多种多样用做表达的符号, 而且与传统字词比起来, 这些符号更为形象生动, 因此对于惜时如金的网民来说, 作为语言变异现象之一的符号语言无疑是首选。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更为先进快速的输入工具必将会出现并取代传统的键盘, 到那时语言变异相应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发展变化。
四、对教和学的意义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影响着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包括学校生活。在网络环境下, 如何教、如何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首先,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 都应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这样一种崭新的语境。其次, 在这样一种语境中, 教师需要格外注重两种培养模式的思考: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网络语言的迅猛发展下, 网络词汇的变异从某种程度上对传统的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产生冲击。一方面, 要认识到网络词汇变异的现实性, 语言变化的绝对性;另一方面, 也不能忘记作为学生接受教育中的重要深层因素, 即读写能力和文化素养, 对学生整个人生发展的根本作用。最后, 网络语言变异是一种客观现象, 在网络词汇的应用中,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 应不断汲取其积极因素, 发挥这种变异对整个语言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剔除糟粕, 对负面、消极和不健康的语言变异予以警示和抵制。
五、结语
语言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网络的出现造就了网络语言这种语言变异现象, 为语言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 也丰富了语言词汇, 但网络语言仍缺乏规范性。这已引起了人们对语言规范性和纯洁性的关注。我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语言是科学进步的社会产物, 它是一种因科技变化发展所致的语言变异现象。分析研究这一语言变异现象, 有利于我们对语言的变化规律、发展趋势的了解, 促使我们教好、学好和用好语言。
参考文献
[1]肖建安.论语言变化与变异与三维差异[J].外语研究, 2000 (3) .
[2]王钢华.汉英在网络上的变异及其原因[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S1) , 2002.
[3]胡洁.网络语言中的信息符号[J].新余高专学报, 2003 (1) :70-72.
[4]刘乃仲, 马连鹏.网络语言:新兴的社会方言[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2003 (3) :89.
[5]孙迎春.流行语中模因论的解读[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8 (2) :189.
[6]罗茂碟.网络新词“黑”的词义扩展与社会认知考察[J].昭通学院学报, 2016 (2) :40.
[7]王亚可.网络流行语“X奴”的语义分析[J].语言应用研究, 2016 (1) :134.
[8]李晓萍.网络流行语“X精”的小三角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8 (4) :95.
[9] 孙琪.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网络词汇变异及其产生探究[J].英语广场, 2018 (1) :51.
[10]张鲁昌.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3) :144-14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已无法得到满足, 而网络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