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艺术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响艺术论文 >

《中国好声音》音响总监金少刚谈音响艺术(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17 共5179字


    去·奥运记忆

  因为热爱音乐这一行当,我们毫无忌讳地评说金少刚老师是个敬业的人,上到文工团领导领导,下到节目组里给他开车的司机,每每问到都会挑起大拇指称赞,都会说:金老师太辛苦、太认真了。

  关于奥运,我与少刚老师同样有着共同的记忆,我作为一名观众,而他作为奥运全程亲历者,角度虽然不同,却有着同样的感受。

  奥运,肩负着一段国人同呼吸、共命运的群体记忆,一段足以载入共和国历史的大事件,在那个天朗气清、热烈繁荣的夏天里,全国人民一起高唱着、注视着、振臂高呼着、万众瞩目着,迎接了她的到来。

  特别是在开幕式的一刻,身处现场的我真正能感觉到,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荣耀和自豪,看见十万闪光灯闪烁,看见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看见盛大的烟花毫不吝啬地升腾绽放,看见全球的目光都锁定在这方体育场。

  在十万人的场馆里,当我听到国歌响起的一刻,真的热泪盈眶。

  为一个伟大国度的再次崛起,也为我出生于这片让我挚爱的土地。

  发自内心地热泪盈眶。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金少刚老师主要负责三方面的工作:一、奥运会、残奥会开闭幕式的体育场总扩音师音响师;二、奥运会、残奥会期间各国代表团进驻奥运村的升旗仪式上,各国国歌播放;三、负责奥运会期间奥林比克广场所有文艺演出的音响搭建及系统解决方案。

  每一项都是不容一点马虎的工作。在系统搭建过程中,全部音频硬件产品均要采用由奥委会认定的协议厂商,系统搭建的解决方案也要按照奥委会制定的方案施工。

  在筹备开幕式演出时,金少刚应邀入组,作为中方总扩音音响师,配合由奥组委指派认证的总工程师盖瑞(Gary)完成中方搭建工作。奥运会开幕式是一项声势浩大的国际性系统工程,要求每个环节的各处细节绝不能出现半点纰漏,为此,金少刚所在的音响团队与外方人员做了大量的解释和协调工作。每届奥运在不同国家举办,举办国地域特征和场地标准化都不尽相同,每个国家的施工条件和要求也不一样。因此,虽然国际奥委会一直倡导标准化作业,然而,在各举办国内部实施时还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少刚老师举例说明道,在开幕式现场,用于播放现场音乐的扩音音箱有大约300多只,其中有约100只需安放在与场地平行的一层。但是,由于鸟巢的一层第一排观众与场地的关系是“±0”,也就是没有垂直落差,如果按照奥委会的要求摆放音箱会遮挡到一层观众的视线。为此,少刚老师及中方音响团队多次与国际奥委会相关负责人沟通、协调,说服其改变方案。

  同样的,在开幕式中,由于现场参与表演的演员太多,多达几万名的演员如何调配、指挥是个大难题,有参与过现场表演经验的人们都知道,以往中国本土对于这类大型表演项目,习惯于在现场扩声音箱的背后安装一台面向场内的返送音箱,帮助演员听清现场音乐。而起初,考虑到成本问题,开幕式三名总导演们都同意采用传统解决方案。但是盖瑞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像鸟巢这么大型的体育场,如果在扩声音箱后安装返送音箱,宽阔场地会造成的声音上的延时让现场声音变得混乱,影响整体音响效果。金少刚及中方音响团队出于专业视角的考虑也同意,他们给出的建议是为每位参与演出的演员都配发无线收音机,以“耳反”的形式接收指挥部的信号。这一建议在最开始遇到了极大阻碍,原因在于参与演出的人数太多,为每位演员配发无线收音机将耗费太多资金。但是最后在盖瑞的一再坚持下,中方制作团队做出妥协。于是,如果有细心的观众还能回忆起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片段的话,是否还能记得每个演员右耳朵上都戴着一只白色的耳机呢?这就是整个音响团队坚持的结果。后来的事实证明,现场没有出现任何重大失误,一切反映良好。而这样具备国际标准化的工作方式,也被应用在了随后的广州亚运会、辽宁省全运会和南京青奥会等各项重大体育赛事的开闭幕式上。

  开幕式现场对我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国歌一定要放出来,二是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一定要保证不能有任何杂音,为此,在胡总书记讲话之前,我一手举着望远镜一手拿着耳机监听这支话筒的声音,确保万无一失。

  此外,我当时还负责奥运村升国旗奏各国国歌的部分,在接受任务之前,领导就找我谈话说:“少刚啊,在29届奥运会之前(北京奥运会是第29届奥运会),还没有一届奥运村放国歌没放错过的,就看咱们这次能不能打破这个记录了!”

  为此我带着团队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向参与奥运会的两百多个国家地区的中国驻当地使领馆索要了该国国歌的demo和总谱,并邀请中国交响乐团对其中部分国歌进行重新编曲、演奏,再将重新编曲后的国歌发回该国,经其外交部授权同意后,用于运动员驻村时升国旗环节播放。我们将所有国歌按照中文拼音、英文和阿拉伯数字顺序三种方式统一命名,并制作了详细的手工表格,在有运动员村升旗仪式前,再请专业人士根据国歌旋律和总谱再次核对是否准确后才能播放。这个流程下来,最后的结果是,我们中国成为了唯一没有放错任何一个国家国歌的举办地。

    来·声音匠人

  作为从第一季到第四季《中国好声音》的音响总监,少刚老师从一开始就与“好声音”结下不解之缘。

  2012年6月初,正在家中的金少刚接到刘欢打来的电话,话筒里刘欢问道:“少爷您在北京吗?我这儿有几个灿星(上海灿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国好声音》节目版权引入方)的制作人朋友,他们想要制作一档节目,想跟您聊聊。”起初,金少刚并不知道是一档什么节目,但是刘欢说了一句话“这个节目,我参加。”这也让金少刚放心了,是日下午,少刚老师前去赴约,推门进屋发现那英也在现场,于是大家坐下一起谈,而参与这次谈话的灿星方面负责人,就是《中国好声音》的总导演金磊先生。

  少刚老师告诉我,是刘欢和那英间接推荐了他加入了“好声音”的团队。因为他们知道,这必然是一档注重声音效果和质量的高水准节目,而作为亲自操刀为国内几乎所有一线歌手制作过专辑、监督过演唱会的少刚老师,他就是这些歌手心目中的“好声音”.

  此时,距离《中国好声音》第一季第一集现场录制只有不到15天的时间了,而作为新入组的金少刚,对于这个节目还一无所知。总导演金磊抛给他几个网址,是“Voice”系列节目在海外其它国家的播出视频,让他做参考,具体现场声音系统如何组建、解决方案如何构成,交予金少刚全权负责,而他也完美完成了任务。

  在“好声音”的录制过程中,金少刚主要负责四方面内容的工作:录制现场声音的呈现;观众、导师的听到的声音;所有选手及乐队老师们监听和演播室外转播车上提供给导播的参考音,还有最后呈现给广大电视观众面前音乐部分的混音。

  为提供标准化的节目参考,版权方荷兰派来了两名负责人现场提供指导,包括一名制作总监和一名音响总监,当他们听到中国版“Voice”第一集的现场后,荷兰方面的音效总监当着总导演金磊的面指着金少刚说:“他,就是好声音的标准。”听到这句话,少刚老师顿感欣慰,也证明了“好声音”没选错人,到后来,包括《中国好歌曲》《我是歌手》《最美和声》等歌曲类综艺节目,也纷纷前来取经或邀请了金少刚为其监制,以“好声音”的标准来制作节目。

  第一季到第四季,每一年都在不断的提高,现在我们好声音录音观众只有500名观众,但是使用的设备是可以供7000人左右的大体育场使用的。有个专业术语叫“大马拉小车”,就如同咱们开车,上升的空间高,音乐的品质也会提高,我们听到了总决赛现场直播的演唱会级音效、感受到了在电视前收听到杜比5.1声道的高规格听觉效果。该安静时很安静,该摇滚时极尽冲击。我做了四年《中国好声音》,最让我欣慰的是让各电视台重新重视起音响来。2012年“好声音”开播第一季以来,促使整个中国的卫视级音响制作大改革,产生质的飞跃。

  兮·写在结尾

  采访结束前我问道:“少刚老师这次回北京要呆多久?”他回答:“周一抽血、周二化验看病,盲选结束后,舞台会拆掉重新装,这段时间导师要开始培训学员,接下来进入Battle阶段,舞美搭完后我又要回嘉兴棚里,重新安装音响系统,大概是周四吧。”我想,如果不是为了看病的话,这位敬业的匠人也许此刻仍在他热爱的岗位上工作着吧。

  自古以来,工高而机巧的手艺人,我们叫他工匠,而若是比他们多出一份德行仁心,这样的人我们才称呼为“匠人”.匠人在于“匠”,在于拥有立足于某一领域的才华和能力,能够定义这一领域的工艺标准、玩法规则;匠人也在于“人”,在于虽技高人多筹却谦和而稳重,在于为人处世时仍然保持一颗低调谦卑的仁心。“人”和“仁”虽然写法不同,读音却相同。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音响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