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堪《史载之方·半产正产论》详论产后诸证及脉象、治疗等。指出正产似果中之栗成熟,栗子自堕;而半产是采折新栗,碎皮壳而取栗子。故半产之候,将养当过正产十倍。正产以后,应该补虚,化恶血,生好血,去风邪。半产之后,要补虚,究其病因,去风邪,养脏气。此文描述了正产、半产的脉候,论述了产后诸症的脉候,并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法[4].
4对经典的阐释
史堪对五运六气学说深有研究。《史载之方》论述了六气所胜、六气所复所生病症,并着《论六气所生之病》一篇,阐明六气胜复之变,所生疾病表里殊状各有其应。《治疫毒痢并论》以五运六气气化之不同来论述痢疾之症状、治法等。《史载之方》有多篇发挥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如《腹痛》一篇,结合《素问·举痛论》的理论进行发挥,对几种疼痛的脉证方皆有发挥。《素问·举痛论》只有痛证,没有方、脉。如:《举痛论》言: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史载之方》指出其脉当细而滑,宜用神和散加茯苓、人参各半两治之[4].
对《伤寒论》的阐发,《史载之方·伤寒论》论伤寒传变之说不可拘泥,指出治疗伤寒之病有四失:一失之愚(误下、误汗等);二失之不精;三失之怯;四失之暴[4].
又有南宋医家成都人史崧整理家藏旧本《灵枢经》,并进献朝廷,为《灵枢经》的保存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史崧曾着《灵枢集注》二十四卷。北宋蜀人虞庶着《难经注》5卷,阐释《难经》,以补足前人的不足。
5内科学成就
史堪《史载之方》论述的内科疾病包括:伤寒、失血、失精、膈噎、黄疸、涎、疫毒痢、痰嗽、小儿急慢惊风等,对每一种疾病的症状、分类、病因、脉象和治疗等论之甚详。如《涎论》一篇,史堪认为涎的产生是因为气不顺,痰涎一生,容易变生多种疾病。常见的涎包括:风涎、热涎、冷涎、病涎、虚涎、毒涎等[4].《史载之方》记载了"治风气取涎方".
蜀地湿胜,史堪论病多有湿气之胜所为病,如:身疼。蜀地寒湿之气胜,易痹阻经络,史堪用药多用三棱、莪术及当归、川芎等养血活血之品。
6养生学成就
明代王如锡辑录了北宋苏轼(公元1037~1101年)与养生相关的信札、论着等,辑成《东坡养生集》,共12卷,包括:饮食、方药、居止、游览、服御、翰墨、达观、妙理、调摄、利济、述古、志异等。此书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苏轼养生思想与养生实践活动。苏轼才华横溢,一生却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边地,面对怀才不遇,如何养生?苏轼总结了自己的养生法则。
饮食方面,苏轼甘于平淡,《菜羹赋》写于苏轼"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在黄州城东缓坡开荒种地,甘于平淡,事来顺应。"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而可常享。……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7].苏轼反对奢华的生活,在《书四戒》一文中指出:"出舆入辇,命曰'蹶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首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7].提出应节欲,多运动,茹素的主张。认为饮食简单平淡,可以有三益,"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7](《三养》)。
苏轼认为平日可以适度饮茶,茶可以除烦去腻,但是饮茶过度,会暗中损人。苏轼总结了以浓茶漱口的方法,《漱茶》言:"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7]《本草纲目》摘录了本文。
静以养神是养生法则之一。王安石以"动静"二字问苏轼,东坡应声曰:"精出于动,神守为静,动静即精神也。"[7]养神当安心调气,知足少欲。
苏轼主张节欲,认为清净独居,于养生有益。苏轼认为服气养生虽然可采,但是都不如"去欲"之法好。《苏沈良方》有《问养生》、《论修养寄子由》、《养生说》、《续养生论》、《书养生论后》、《养生偈》、《寄子由三法》、《上张安道养生诀》、《谷子煎法》等篇,专论养生,并记载了辟谷和炼丹之法。宋岷山道士皇甫士安着有《养心丹诀》一卷。
综上,两宋时期巴蜀医学所取得的重要医学成就,奠定了巴蜀医学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也为巴蜀医学的阐扬光大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宋·唐慎微。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53,213,240,387.
[2]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0,795.
[3]宋·沈括,苏轼。苏沈良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1-22.
[4]宋·史堪。史载之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44,64,85,109-110.
[5]宋·杨子建。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05-207.
[6]明·楼英。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212.
[7]明·王如锡辑。东坡养生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1:3,35,45,121-122,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