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调"养生治未病",《黄帝内经》首篇即通过比较上古与今时之人,论述了养生的重要性。岭南医学中的养生理论根源于中医药文化,又与岭南地理气候与文化相结合而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养生文化,而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是中医养生的精髓和重点所在[1].
岭南地理气侯特点形成了岭南养生文化的特色岭南,即五岭之南,现今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地势北高南低,河流众多,台风频至,雨量充沛,四季草木常发,属热带-亚热带气候,与我国其他地区有明显差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南方者……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元代释洪继《岭南卫生方》专门论述了岭南气候、地理对健康的影响,"至岭南,见外方至者,病不虚日,随居民亦鲜有不病者。因思岭以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
在此"燠而多湿"环境下生活的岭南人,经过上千年的反复实践与归纳,就如何驱避邪气、保养正气,形成了极具岭南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
岭南养生文化的源流及发展
岭南养生根源于岭南医学,是中医养生学与岭南文化集其地理、气候、疾病特点、用药特点相结合而逐渐形成的。
1. 岭南养生发展萌芽期 2 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成书时期,即有对岭南地理气候及疾病特色的描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养生预防及治疗法则。《素问·异法方宜论》言:"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南越王墓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就有大量用生草药预防和治疗方面的医疗活动,距今亦有2 000年之久[2].
2. 岭南养生奠基期 晋朝时期,方士葛洪于广东南部的罗浮山采药炼丹,服食丸散,以求长生不老之术,并吸收归纳当地土着俚人的医药经验,逐渐构筑了适宜岭南特色的养生及治疗医学,在其着作《肘后备急方》《抱朴子》中,详细论述了岭南常见传染病、虫毒伤及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病证的防治,尤其对疟疾、结核、麻风等岭南特色病提出了养生预防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期生长于广州的医家支法存,妙善医术,着《申苏方》五卷,尤善医岭南常发的脚气病及溪毒(即恙虫病,热带寄生虫病的1种)[3].
3. 岭南养生发展期 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岭南医学的发展进步,岭南养生医学得到了快速发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岭南气候温暖"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阐明季节特点与人体致病的关系;并详细阐述了脚气病的发病机制及证候,"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初得此病,多从下上,所以脚先屈弱,然后毒气循经络,渐入脏腑,脏腑受邪,气便喘满。
以其病从脚起,故名脚气".唐代李暄着《岭南脚气论》《脚气方》;郑景岫着《南中四时摄生方》;李继皋着《南行方》,均是当时针对岭南独特气候及疾病进行预防治疗的重要典籍。同时,药学专着《南海药谱》及李殉《海药本草》载录了众多"岭南草药"和"海药",充实了岭南养生医学和中药学的内容。
宋元时期,岭南养生医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宋代南海名医陈昭遇参与编撰《太平圣惠方》,其中"卷第四十五·治江东岭南瘴毒脚气诸方"详细记述了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致病特点及保养防治方法的内容;岭南名医刘昉着《幼幼新书》,为中医儿科尤其岭南儿科的预防保健及治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岭南潮阳吴复古着《养生论》一篇,"论出世法,以长生不死为余事,炼气服药为士苴",提示服食养生法在岭南的发展。元代释继洪着《岭南卫生方》三卷,"因思岭以外号炎方,又濒海,气常燠而地多湿,与中州异,气燠故阳常泄,而患不降,地湿故阴常盛,向患不升",是一本专门针对岭南地候与"多发瘴虐"等疾病进行养生预防和治疗的专着。
4. 岭南养生成熟期 明清时期,以广州为中心的岭南地区经济及政治均大幅发展,岭南名医辈出,尤其在养生方面,出现了众多养生专着,明代钟芳着《养生举要》,梁绍震着《摄生要义》,黎民表着《养生杂录》,黄畿着《删正黄庭经》;清代马信道着《延年要诀》及《金丹撮要》,张竞生着《新食经》,梁宪《笺补神农食物本草》等[4].
同时岭南名医重视南方炎热多湿、瘴疠虫蛇侵袭等因素,针对多发病、特色病的防治,提出了众多经验方以及养生保健理论[5].清代被誉为"南海明珠""粤东医界古今第一国手"的何梦瑶在《医碥》指出"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腠理汗出,气多上壅。地卑则潮湿易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肢体重倦,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腰膝疼痛,腿足寒厥",并针对岭南人易患阴虚与痰湿的体质特点,提出在防治上要注意季节因素,注重滋阴清热和湿热变证,善用人参以益阴,影响了众多的后世岭南医家[6].
5. 岭南养生文化与养生保健产业的快速发展期 近现代,岭南养生文化随着岭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珠三角地区经济腾飞,岭南养生文化和保健产业迎来了繁荣期。首先表现为涌现出许多岭南名医及养生专家,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在80多岁依然坚持临床,救死扶伤,目前已90多岁高龄,依然精神矍铄,这与其日常生活中注重养生是分不开的,邓老认为"上工治未病,是医之战略",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指出人体元气充足,则身体健康,疾病无从产生,而元气充足与否,与脾胃是否健旺密切相关;同时善用岭南特色药食两用之品五指毛桃来健脾益气,防治重症肌无力[7-8].
其次是养生保健产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众多岭南着名保健品品牌:王老吉、深圳海王、汤臣倍健、太阳神、太太-静心、无限极等,经济效益显着,为我国人民的健康保健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以广东为首的岭南养生保健行业必将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的需求而进一步发展、壮大。
岭南养生与岭南生活密切相关
岭南人通过千年来的研究不断总结岭南气候地理的特点并结合中医药养生理论,发展完善出一系列在日常生活中预防保养的方法,一直沿用,并逐步把此经验带出岭南,影响世界。
1. 岭南的凉茶文化 盖岭南"气常燠而地多湿",虽阳气旺盛,但岭南人的腠理疏松,汗液外泄偏多,伤及阴津,同时阴湿既盛,炼液为痰,故岭南多阴虚兼痰湿体质;又"外感暑热燥气,增助内气成热",多见有痰湿体质热化者,因此岭南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草药为基础,研制、总结出系列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和益气养阴等功效的饮品,如五花茶、癍痧茶等,并逐渐发展为凉茶产业,深深扎根于百姓生活中,长年饮用。广东凉茶是岭南中医养生理论具体实践的产物,是岭南地区注重"未病防治、已病防变"的体现,并且广东凉茶目前已成功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2. 岭南的药膳文化 针对岭南气候易耗气伤阴的特点,岭南食俗中药膳粥汤极为丰富,通过药膳的方法抵御侵害,调理补益正气。最具特色的便是岭南"老火汤",选择合适的中药与食材配合,以陶煲、砂锅、瓦锅等煲煮,如五指毛桃猪骨汤、鸡骨草煲猪横脷、菜干猪肺汤等,保留住药材功效的同时,又克服了传统中药汤的苦涩,收到调理身体,改善体质等功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岭南人走向世界各地,岭南的药膳汤粥已享誉国内外。
岭南中医药养生文化,是岭南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吸收、总结传统中医药文化和海外文化,并根据自身特点形成的极具地方特色的养生文化,尤其注重燠湿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发展出了凉茶、药膳等形式,是中医"天人合一"理念最好的诠释。同时,岭南养生具有普适性,贴近生活,易被大众认知和接受,极具生命力,历经千年,更加繁盛,由岭南逐步推广至全国,乃至世界。当然养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可一概而论,因地域、体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岭南养生为中医养生的重要性和便利性给出了最好的证明,值得继续深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文颖娟,陈梦园。中医养生探幽。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12):3125-3129.
[2] 罗颂平。岭南文化与岭南医学特色。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4(9):818-820.
[3] 吴粤昌。岭南医征略。广州:广州市卫生局,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广州分会,1984:1-2,16.
[4] 郭霭春。中国分省医籍考·下册。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993-1997.
[5] 徐志伟,刘小斌。广州地区名医验方的收集与学术特点。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5):488-490.
[6] 王伟彪,郑洪。岭南人体质特点与何梦瑶火热论。广东医学,1998,19(1):68-69.
[7] 刘焕兰,曲卫玲。邓铁涛教授养生学术思想探讨。新中医,2010,4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