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中医认为还需考虑顺应自然,包括对天时、地理的适应。老子《道德经》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养生之道即是对自然法则的遵循。中国传统养生倡导积极养生保健观,认为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才能健身全神。笔者试对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中的神养、行养、食养等方面浅析如下,请专家和同道指正。
1 神养
神养即道德情志养生,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神养包括德之养、情之养、趣之养,以道德品质修养为根本、精神心理调养为主干、情趣爱好培养为枝叶[1].
1. 1 德之养 国人自古将神养置于养生诸法之首,而德之养又居于神养的中心地位。明代养生家吕坤认为: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淮南子·诠言训》所论: “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意指人之养,必先养“天地之浩然正气”也。具体的德养之法,孔子提出“三戒”“九思”之说: “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又云: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曾子也说: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人们不断反思自己的言行,通过学习和自省塑造理想人格,以期达到道德健康。
1. 2 情之养 《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指出: “修身于道,爱气养神,益寿延年,其德如是,乃为真人。”情之养方法很多,古人多奉行淡泊宁静、知足内守、克戒节制之道等,强调内敛节制的处世态度,维持情志的稳定。
1. 2. 1 淡泊宁静 《道德经·二十九章》提出圣人“三去”论---“去甚、去奢、去泰”,即摆脱极端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不良状态。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认为善养生者应当“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着”.人如果能做到少私寡欲,则“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养生论》) .苏东坡认为,养生的要诀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顺应自然,而又不为外物所困,于淡泊宁静之中求一心“安”.
1. 2. 2 知足内守 老子曰: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指出: “乐不在外而在心,心以为乐,则是境皆乐; 心以为苦,则无境不苦。”“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 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快乐与否,皆在自己的内心,“心和则百体皆和”[2],知足常乐。《淮南子·诠言训》言: “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指出: “食取称意,衣取称体,即是养生之妙药。”人也不需嗟叹衰老,“须知人生特不易到此地位耳!到此地位,方且自幸不暇,何怨嗟之有?”海纳百川,有容者长寿; 壁立千仞,无欲者健康。白居易《老热》诗云: “一饱百情足,一酣万事休。何人不衰老,我老心无忧。”他在《思旧》诗中写道: “饥来吞热物,渴来饮寒泉……且进杯中物,其馀皆付天。”他所拥有的正是一种知足乐天的心境。
1. 2. 3 克戒节制 《吕氏春秋·尽数》云: “大喜、大怒、大忧、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则生害矣; 故凡养生,莫如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二》曰: “老年肝血渐衰,未免性生急躁。”主张“当以一耐字处之,百凡自然就理,血气既不妄动,神色亦觉和平,可养身兼养性”,“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认为“老年人虽事值可怒,当思事与身孰重,一转念间,可以涣然冰释”.又如明代医家汪绮石指出: “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1. 3 趣之养 情趣爱好也有养生之功。人在寄情山水、书画等爱好时,可以修心养性、情志舒畅,可以忘却烦恼、脱却凡俗,不知老之将至。
中国传统有多种情趣爱好养生之法。清代石成金总结人生有“八乐”: 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写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在清代李渔看来,听琴观棋、看花听鸟、蓄养禽鱼、浇灌竹木,皆足以为乐事。
孔子善于用音乐来调节情绪。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精神完全投入音乐之中,“三月不知肉味”;困窘之时,他也是通过音乐舒缓情绪。嵇康认为音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使人“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求学之道,也是养生之法。陆游说: “饮水读书贫亦乐。”到了老年,仍读书不辍,“老尚贪书深,黎明即下床”,“浮生又一日,开卷就窗光”.我们都知道开卷有益,不仅可以获得知识,更能获得快乐,属于积极的养生之法。旅行也是这样,不仅能开阔视野,也能锻炼身体、舒畅情志。清代李渔认为: “‘逆旅’二字,足概远行,旅境皆逆境也。然不受行路之苦,不知居家之乐。”“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周观天下,遍览山川,益闻广见,尝食奇异,是人生最乐之事。”[2]
清代曹庭栋认为家居之中养生之趣甚多。琴棋者,“棋可遣闲,易动心火; 琴能养性,嫌磨指甲”,“幽窗邃室,观奕听琴”即可。书画者,“古人手迹所存,即古人精神所寄。窗明几净,展玩一过,不啻晤对古人; 谛审其佳妙,到心领神会处,尽有默然自得之趣味在”,笔墨挥洒应当“纵横任意,发抒性灵,而无拘束之嫌”.诗词者,“能诗者偶尔得句,伸纸而书,与一二老友共赏之,不计工拙,自适其兴可也”.花鸟鱼虫者,“院中植花木数十本,不求名种异卉,四时不绝便佳……伺其开落,悦目赏心”,养鹤可以除躁无累,“观鱼之乐,即乐鱼之乐,既足怡情,兼堪清目”.但是,趣之养不可过极,若为求一时之快意,“畅领声色之乐”,那么就会“至歌阑舞罢,未有不身疲力倦者”( 《老老恒言·卷二》) ,反而有害于健康了。如东坡所云: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 《宝绘堂记》) 无所挂牵,方可得其真趣。
2 行养
葛洪认为“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无久坐、无久行,无久视,无久听。不饥勿强食,不渴勿强饮。不饥强食则脾劳,不渴强饮则胃胀。体欲常劳,食欲常少。劳而勿过极,少而勿至饥。冬朝勿空心,夏夜勿饱食。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抱朴子养生论》) .他指出,人的日常起居皆有养生之道蕴含于其内,卧、立、行、走、食、饮、言、听等方面都需谨慎养生,主要原则是各种活动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还要注意顺应四时和地理环境[3].
2. 1 善起居 居所方面,《荀子》主张“居必择乡”,居住环境很重要。孙思邈认为: “凡人居止之室,必须周密,勿令有细隙,致有风气得入。小觉有风,勿强忍之,久坐必须急急避之。久居不觉,使人中风。”( 《备急千金要方·居处法第三》)元代丘处机提出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具体方法。
他指出: 春阳初升,“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里,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即通常所说的“春捂”; 夏季“平居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此等所在虽凉,贼风中人最暴,惟宜虚堂、净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 秋季“禁寒饮并禁穿寒湿内衣”; 冬季则“宜居处密室,温暖衣衾,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寒风,老人尤甚”,“不可早出,以犯霜威”,“切忌房事”等( 《摄生消息论》) .
2. 2 安睡眠 睡眠方面,李渔认为“养生之诀,当以善睡为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睡眠是“治百病,救万民,无试不验之神药也”( 《闲情偶寄·颐养部·行乐第一》) .明·冷谦《修龄要旨》指出: “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十遍……先睡眼,后睡心,侧曲而卧,觉直而伸,昼夜起居,乐在其中矣。”
李渔认为,睡眠最重要是宁神清心,不要考虑俗务。“忙人假寐,止能睡眼,不能睡心,心不睡而眼睡,犹之未尝睡也。其最不受用者,在将觉未觉之一时,忽然想起某事未行,某人未见,皆万万不可已者,睡此一觉,未免失事妨时,想到此处,便觉魂趋梦绕,胆怯心惊,较之未睡之前,更加烦躁”.现代人生活节奏快,诸事缠身,如果在睡眠时还放不下工作,那么一定会影响睡眠,进而影响健康。中医有“闻香祛病”之说,提倡使用药枕。如宋代蒲虔贯《保生要录》记载的竹叶枕清暑去热,荞麦枕清热去火,菊花枕清凉明目等。陆游对菊花枕情有独钟,其《剑甫诗稿》记载: “采菊缝枕囊,余香满室生。”
2. 3 适沐浴 沐浴方面,孙思邈曰: “凡居家不欲数沐浴,若沐浴必须密室,不得大热,亦不得大冷,皆生百病。冬浴不必汗出霡霂,沐浴后不得触风冷。
新沐发讫,勿当风,勿湿萦结,勿湿头卧,使人头风眩闷,发秃面黑,齿痛耳聋,头生白屑。饥忌浴,饱忌沐。沐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夜沐发,不食即卧,令人心虚,饶汗多梦。”认为沐浴不宜过勤,不可见风,不可过饱过饥等。丘处机《摄生消息论》则认为冬季不宜沐浴。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列“太阳火”来论述日光浴的益处: “除湿,止寒澼,舒经络( 痼冷,以体曝之,则血和而病去。冬月以旧帛晒,受阳气,覆体,皆能却疾) .补脾养胃( 作酱日晒,受日气多,人食之,多补脾胃) .久服长生 ( 养生家有服日光法) .”
2. 4 节色欲 性生活方面,李渔认为“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常见可欲,亦能使心不乱”( 《闲情偶寄·颐养部·节色欲第四》) .指出节欲要做到: 节快乐过情之欲、节忧患伤情之欲、节饥饱方殷之欲、节劳苦初停之欲、节新婚乍御之欲、节隆冬盛暑之欲; 色欲当有所节制,要考虑到季节时令、身体情绪等因素[4].
3 食养
病从口入,养需慎食。食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尤为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对饮食卫生、饮食时间和量、营养构成等方面的要求,强调饮食有宜有忌,需根据体质情况、顺应四时而变化。
3. 1 重卫生 饮食卫生方面,孔子提出“八不食”.包括: 饭菜变质霉坏的不食,颜色不好的不食,烹调不当的不食,不合时令的不食,等等。清代李渔《闲情偶寄》认为,“蔬菜瓜果,摘之务鲜,洗之务净,而每食菜叶之类,必须白绿鲜嫩”[5].
3. 2 定时量 饮食时间和量上,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认为要定时少量: “饮食以时,饥饱得中。每食不重用。”《养性延命录》云: “百病横夭,多由饮食……为益亦多,为患亦切,多则切伤,少则增益。”宋代张杲《医说》认为: “食欲少而数,不欲顿而多。”即“少量多餐”.《太平御览》载: “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 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养生之求,常使谷气少,则病不生矣。”节食有增寿之功。
3. 3 简饮食 饮食构成上,前人认为不宜过杂,应以蔬菜为主,避免摄入难消化的食物。唐代孙思邈提出: “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杂陈。”李渔提倡简单饮食,“食不多味,每食只一二佳味即可,多则腹内难于运化。若一饭包罗数十味于腹中,而物性既杂其间,岂可无矛盾也”; 而且“肉不如蔬”,当“重蔬食,远肥腻”,因油腻“堵塞心窍,窍门既堵,何来聪明才智”,而蔬食则能“渐近自然”.陆游认为粥养有益健康,诗云: “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陈直指出,“水团兼粽黏冷肥僻之物,多伤脾胃,难得消化,大不益老人”[6].郑板桥则用对联记录其简单的食谱: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饮食调味上,李渔力主清淡: “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了……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食不节必至于损: 酸多伤脾,咸多伤心,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明代洪应明《菜根谭》指出: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明代陆树声《清暑笔谈》云:“都下庖制食物,凡鹅鸭鸡豚类,永远料物炮炙,气味辛浓,已失本然之味。夫五味主淡,淡则味真。”现代人饮食偏于肥甘厚味,主清淡的饮食调味法在今天有其特别重要的养生价值。
3. 4 重宜忌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饮食有“七宜七不可”: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 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 食宜温暖,不可寒凉; 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饮食应该各随人之体质而调整。如康熙所说:“凡人饮食之类,当各择其宜于身者,所好之物不可变食。”曾国藩主张“少食”“素食”“清淡”,“常食老米粥以疗脾亏”,“夜饭不荤,专食素,亦养生之宜,且崇俭之道也”.饮食还需顺四时而变。如元代丘处机认为,春季“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 夏季“饮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宜桂汤豆蔻热水,其于肥腻当戒”,不宜吃冷淘冰雪、密冰、凉粉、冷粥和瓜茄生菜等; “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不宜吃干饭炙煿,并自死牛肉、浊酒陈臭、咸醋黏滑难消之物,及生菜、瓜果之类; 冬季早起,服醇酒一杯以御寒,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孙思邈认为,饮食之后不宜立即卧睡或久坐,应至少做两件事: 一是“食毕摩腹,能除百病”; 二是“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
4 结语
《孔子家语·五仪解》云: “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我们的先辈非常重视养生之道,积极践行养生之法。中国传统养生主要从神养、行养、食养等方面着手。神养即道德情志养生,包括德之养、情之养、趣之养,是中国传统养生保健的核心和关键。国人将神养置于养生诸法之首,其中德之养又居于神养的中心地位,认为道德健康是健康之根本,将养生和道德教化、社会安定联系在一起。情之养的具体方法很多,古人多奉行淡泊宁静、知足内守、克戒节制之道等,强调内敛节制的处世态度,以维持情志的稳定为要务。情趣爱好也有养生之功,旅行、静坐、读书、书画、琴棋、花鸟等都可以怡情养性。
行养主要关注日常起居,如衣着、居室、睡眠、沐浴和房事等方面,主要原则是各种活动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做到善起居、安睡眠、适沐浴、节色欲等。食养是中国传统养生尤为关注的部分,主要包括对饮食卫生、饮食时间和量、营养构成等方面的要求,强调饮食有宜有忌,需根据体质、四时等调整饮食。
此外,中国传统养生还常以五禽戏、太极等内外功法对身体进行调理,践行叩齿、漱津、摩腹等养形之法。总的来说,前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养生理论和养生实践,值得我们系统总结并积极在生活中践行。
参考文献
[1]李董男。 试论中国传统养生的原则和目标[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 4) : 227 -231.
[2]李渔。 闲情偶寄[M]. 长春: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510.
[3]冯世纶。 古人起居调理法[J]. 家庭医学,2009( 7) : 38 -39.
[4]杨岚。 李渔的养生美学[J]. 美与时代( 上) ,2010( 8) : 9 -11.
[5]曾庆鸿。 李渔的《闲情偶寄》与养生[J]. 养生月刊,2010( 5) : 465- 466.
[6]张国强。 论陈直的老年养生学术思想[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 12) : 31 - 32.
何谓养生?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保养生命、预防疾...
1前言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养生学发展历史中,它汇集了中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因此,养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一个关于生命养护的系统知...
何谓养生?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生就是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有利措施和方法,从而达到保养生命、预防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