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园艺学论文 >

园林生态美的创造与养护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5-14 共6246字
摘要

  我国将在 2020 年全面建成“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发展成果、提高生活品位的前提。在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的城市中,由于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扬尘、热岛效应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城市的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动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消费者-人,作为城市的主体,深深地渴望生活在绿树、碧草环抱的环境之中,渴望生活的环境日臻改善。要想维持人与生产者-绿色植物之间的平衡,必须大力发展园林事业。

  园林造园手法多种多样,植物种植模式丰富多彩,植物修剪造型千差万别,而讲究园林生态美,就是要提高植物在园林造景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特有的生态功能,为广大市民遮荫纳凉、调节碳氧平衡、降低噪音和温室效应、调节小气候以及防风固沙等创造条件。因此,探讨园林生态美,可以为园林事业顺应时代发展指明方向,从而满足人们向往自然、回归自然的宿求,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保障。

  1 生态美在不同园林中的地位

  一般来说,园林主要分为规则式和自然式,二者在植物配植、造型修剪等诸多方面存有明显差异。西方园林属于规则式园林,各种建筑是园林的主体,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只是其中的点缀,充分体现了人的意志。植物常以松柏、绿篱为主,并以修剪整齐划一的绿廊、绿墙、绿门、绿塔,或者以各种动物形象形式出现,并配以几何图形的模纹花坛、花境,亦或是行列式、对称式种植。这种造园手法虽赋予了植物更多的形象,但因去枝删叶,极大地消弱了植物的绿量,减弱了其生态效能,不利于在有限的绿地上产生最大的生态效益。这种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中不能大量使用,这是由我国人多、地少、森林缺乏的国情决定的。

  中国园林多为自然式园林,最早的园林是在自然地形上围筑而成的,山、水、植物、地形共同构成园林的主体,到后来,苏州的私家园林,甚至北方的皇家园林都以这种手法造园,模拟再造自然山水景观,虽由人做,宛如天工,自觉不自觉地把植物运用于园林之中,成为主景或者构图的主要因子。在植物的运用上,中国的传统园林考虑最多的是植物的绿化和美化功能,重视的是景观美,而不是生态美,往往注重色彩、体量上的搭配,而忽略植物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没有更多地考虑适地适树问题,没有充分地论证某些病虫害的传播危害问题。

  生态园林是现代园林发展的趋势,是建设城镇生态文明的根本措施。这种造园形式,把植物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让植物成为园林景观的主体,不但追求绿地率,而且追求绿视率,更追求单位叶面积指数,从而在有限的绿地上创造出更大的生态效益,为人们创造更加洁净、舒适的生活、工作、游憩空间,增加人们的幸福指数[1].

  2 园林生态美的创造

  园林植物是园林中唯一有生命力特征的要素,是园林生态美的承载者和体现者,是园林景观中的装饰物、建筑设计的陪衬物,还是现代景观空间的主要建造材料[2].

  植物造景是生态园林的主要造景手段,是发挥园林生态效益的最有效办法。植物造景是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营养,依据生态学原理,应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模拟再现自然山水景观,充分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形成山水-植物、建筑-植物、街道-植物等综合景观,并形成崭新的时间、空间和营养结构,减少建筑物、构筑物以及硬铺装的使用,减少对植物生长不必要的干预。

  2.1 植物选择

  2.1.1 植物种类的选择

  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配以外来植物,是生态园林建设的基本原则。乡土植物是大自然长期选择的结果,对当地的土壤、气候等因素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具有很强的抗逆性。由乡土植物构建的绿色景观是区域特色和城市个性的体现。以乡土植物作为绿化基调,同时适当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生长的外来植物,以丰富绿地景观。

  丰富的植物材料来源于发达的苗木产业。然而,我国许多地区只注重苗木引进,而轻视本地苗木的引种和培育,不但造成了千城一面的景象,还增大了种植和养护成本,不利于生态园林的建设。有的苗木输出地为了获得非法利益,直接到丘陵、山地或风景名胜区掘挖老树,从而造成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加强苗圃建设,可以为生态园林建设奠定稳固的基础。

  2.1.2 植物规格的选择

  植物规格是根据景观需要而定的,但不知从何时起,各地在进行园林建设时,都热衷于使用大规格苗木,成千上万的大树被调入城市,造成了严重浪费。大规格苗木可以加快园林景观的形成,但如今许多地方甚至将 30~40cm 的银杏、悬铃木、国槐等种植于街道、公园和防护绿地中,成活率不足 30%,特别是银杏一年只发一次春梢,极难在短时间内形成秀美的园林景观。一般来说,苗木规格越大,其分生能力越差,发枝、发梢的能力都不及幼树和壮年树。因此,选择适宜规格的苗木,既利于节约型园林建设,又利于园林生态美的展现。

  2.1.3 植物冠型的选择

  植物起挖过程中,总要去掉一些根系,这必然会影响水分的吸收。然而,许多园林工程要求全冠种植,这又必然加大植物体内水分的蒸发,造成水分代谢失衡,从而导致大量苗木死亡。因此,适当地剪去部分枝叶,虽然短时间内可能影响景观,但有利于苗木的缓苗、恢复生长、提高成活率,特别有利于反季节种植的苗木。

  2.2 植物配置

  2.2.1 模拟自然群落

  在自然植物群落中,不同的植物无论是处于上层的,还是中、下层的,无论是长在旱地的,还是湿地的,无论处于肥沃之地的,还是贫瘠之地的,都能顺利地生长、繁衍,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为人工园林绿地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要创作完美的植物景观,必须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既要模拟自然群落,又不能照搬自然群落,既要满足植物与环境在生态适应上的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选择的植物种类如果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生态环境相适应,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亡,无法达到造景的要求;设计的人工植物群落如果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就难以成长发育,无法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2].

  应遵循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通过乔木、亚乔木、灌木、地被、草、花等相互间的搭配,建成符合自然生态的各种植物群落,最大限度地增加绿地率和绿量,提高生态效益。同时,在绿地内开辟利于游人出入的观赏空间,增加人与植物的亲密度。

  由于许多城市绿地面积较小或狭长,很难模拟再现自然群落,甚至很难形成复层结构,但根据植物在自然群落中的分布状况来布置植物,则是容易做到的。这就需要设计者认真研究所用植物的生物学特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进行栽植,为日后植物的健康生长奠定基础[3].

  在北方一些城市,街道的分车带中种植了大量银杏。由于街道的空气湿度较小,容易造成水分代谢失衡,常常引起叶片严重黄化,大大降低银杏的绿化、美化效果。

  2.2.2 根据绿地功能布置植物

  防护绿地、车带绿地、街旁绿地、住宅绿地、广场绿地、公园绿地,功能各有不同,应结合不同类型绿地的功能,营造不同的植物景观。行道树的主要功能是组织交通、降尘除噪、遮荫等,因此,应选择树形优美、高大、叶密、荫浓、分枝点高、主干通直、生长迅速、根系发达、抗污染、病虫害少、耐土壤板结、耐修剪、发枝力强、不生根蘖且寿命长的植物,如悬铃木、国槐、杨树、七叶树、元宝枫等。

  承担防护功能的绿地或者城市边缘的绿地,应以丰富多彩的林带、片林为主,草坪作为点缀,不能大面积种植,确保绿地的生态功能发挥到极致。在这些绿地中,还应广植观花、观果植物,为天敌的栖息、繁衍提供食物来源和藏匿场所,逐渐实现自然调节,减轻各种病虫害的危害,降低养护成本。

  2.2.3 和谐种间关系

  植物之间有着相互抑制作用,尤其是植物化感作用,对植物群体的构成与稳定有重要的限制作用。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尽可能利用有相互促进作用的园林植物,避免相互抑制的植物在同一景点,或在其化感作用范围之内配植,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

  有些病原物是转主寄生的,那么两种或两类转主寄主就不能种植在一起,否则就会加种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如梨桧锈病的转主寄主为梨、苹果、海棠和桧柏、紫叶小檗等,将其分开,往往会造成病原物完不成生活史而降低危害。有些单食或寡食性害虫,只危害一种或一类植物,减少单一植物种类的种植面积,可以有效地减轻这些害虫的危害,如国槐尺蠖以国槐或龙爪槐为食,若将它们与其它植物搭配,则会对尺蠖的传播起到阻隔作用,从而减轻危害。

  2.2.4 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植物生长发育需要一段时间,要想充分发挥树木配置后所形成的艺术效果,除应考虑整体美学构图的原则外,必须充分了解植物材料的生长规律,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互配置,乔、灌、草相结合,促进景观的快速形成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更新[4].

  有些园林植物的生态美不是一时半时能展现出来的,需要假以时日,园林管理部门应做好规划,给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经常性地对园林绿地进行升级改造,不但造成经济损失,还会削弱绿地的景观效益。

  2.2.5 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

  常绿树与落叶树,不同花色、花期的植物应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间种。同时,还应考虑相邻植物枝形、叶色等的区别,尤其是叶色的区别,因为叶色是引起视觉区别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相邻两种植物的叶色区别越大越好。

  3 园林生态美的养护

  3.1 造型修剪

  传统园林中,常对植物进行过多的修剪,甚至重剪或者修成各种几何图形、动物造型等。“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这种造型手段适用于盆景的培育,对一些结实植物也勉强适用,但在广大城市绿地中应慎重使用。对植物进行强修剪,虽然可以体现人们的意志,也能创造出更美的造型,但这类造型只可小面积应用,不宜大范围推广。这是因为强修剪的过程,也是对植物造成伤害的过程,容易制约植物的生长,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使植物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消弱植物的抗病虫能力,还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来维持这种状态,违背节约型园林建设的宗旨,也不利于植物生态美的体现。

  要发挥植物的生态美,应任植物在一定范围内自由生长,展示自身的干、枝、冠形。现在城市多无架空线,对于高大的乔木,保留其中央领导干,任其自由横向、纵向生长,可以充分舒展其枝冠,从而形成一把把绿色大伞,极大地扩大单位叶面积指数,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高大的乔木只需及时去除主干以下的枝条、萌蘖,每年冬、春季剪去树冠内的病虫枝、下垂枝、徒长枝、枯死枝即可,不必修成固定的样式,保留健壮的枝干,是保证绿量的基础,如对待悬铃木就不必修成“三股六叉十二枝”.

  对于绿篱植物,每年修剪 2~3 次即可,不必见有嫩叶长出即剪,这样既能保持足够的绿量和漂亮的外观,也可避免蚜虫的危害。为控制绿篱的高度,可在春季发芽前进行一次重剪,同时进行更新复壮,维持绿篱长久的生命力。

  对于观花、观果植物,因园林上对果实的产量没有要求,所以不必像果树那样进行严格的修剪,只要适当地疏枝、疏花,能够保持基本的树形即可。

  3.2 清理落叶

  多年来,清理绿地中的落叶成了园林工作者的主要任务,管理者甚至要求绿地中不能见到一片落叶,这是不符合生态园林建设要求的。有些管护单位甚至使用大功率吹风机往外吹落叶,把尘土吹得漫天飞扬,“干净”了绿地,却严重污染了空气,得不偿失。植物是生命体,新陈代谢是自然现象,秋季的落叶可以为大地披上壮美的颜色,为天敌昆虫、鸟类等提供藏身场所,还可以保温、减少水分蒸发,防止土表板结。另外,落叶在分解者的作用下,逐渐腐烂,也可以为土壤提供肥料,促进园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

  可以尝试在大型绿地中建设沼气池,将收集到的落叶就地消化,减少外运所需的人力、物力,还能提供高效的有机肥及照明用气。

  3.3 肥料管理

  园林绿地的施肥问题始终是个难题。城市园林绿地大多是在成分复杂、营养贫乏、有害物质多的土壤上建设的,种植前,对土壤进行改造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去除土壤中的砖头瓦砾、废铁、水泥块、白灰等;其次,深翻土壤、掺入有机肥,穴植的,可在穴内施入腐叶土或有机肥,提高肥力;另外,可用肥力较好的园土替换穴内土壤,为植物健康生长奠定基础。

  对于开花或需经常修剪的植物,应适当追肥,尽管有机肥是最好的肥料,但使用不当会将臭味散发到空气中,倘若使用,必须沟施或穴施,切不可撒施,以免污染环境。速效肥,可以随灌溉施入,也可叶面喷施,缓效的复合肥,只能埋施,切不可撒施,避免因难以溶解而降低肥效。

  3.4 水分管理

  灌溉时,水分要完全湿润植物根系分布范围内的土层。一般来说,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应是田间持水量的 60%~80%.当土壤含水量降至最大持水量的 50%时,必须及时灌水。另外,还应根据植物习性及其代谢状况、光照、气温、空气湿度、土壤墒情等情况,及时适量地给植物提供适宜、足量的水分。只浸润表土,不能达到灌水要求,且由于多次补充灌溉,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和土温下降。连续大量灌水会造成通气不良,影响根系呼吸、生长,并造成土壤中的肥料流失,导致土壤板结。

  在日常管护工作中,见干见湿是园林植物灌水重要的、易于掌握的方法,即灌水时一次灌透,待土壤快干透时再浇第二次,这种方法既满足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又保证根部呼吸作用所需要的氧气,有利于植物健壮生长。有的地方要求绿地每天保持湿润,更是走进了水分管理的误区。

  在同一绿地中,对需水不同的植物应区别对待。比如,银杏、白皮松、油松等,不耐长期处于水的浸泡之中,若与喜水的草坪种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围堰,防止草坪中的水进入树池。

  3.5 病虫害治理

  病虫害防治应推崇“绿色植保”的理念,把植保思想贯穿于园林工作的全过程,从设计、施工,到日常养护,都要把植保工作放在首位,为植物的健康生长创造条件[5].

  3.5.1 采取物理机械措施

  结合修剪去除病虫枝,可以减少侵染源,降低害虫如蚜虫、蚧虫、刺蛾、蛀干害虫等的虫口密度。利用诱虫灯诱杀对灯光有趋性的害虫,如金龟子、夜蛾等。利用植物释放的芳香类物质,吸引害虫前来藏匿、产卵,进而捕杀,如美国白蛾、双条杉天牛等。

  3.5.2 扩大生物防治的使用

  生物防治可以保护天敌、环境,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是建设生态园林的最佳选择。生物防治技术更适用于害虫的防治。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园林植物-害虫种群-天敌之间可以形成动态平衡,只要不是检疫对象或者毁灭性病虫,便要容忍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以不明显造成对树木危害为限度,目的是为了保护天敌种群,从而达到自控的目的。

  一旦有害虫发生,应首先观察天敌的数量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观察二者的消长。在天敌控制无效的情况下,再选择生物农药进行防治。

  3.5.3 改进化学防治技术

  首先,要减少喷撒用药次数,喷撒农药最易造成环境污染,应在害虫达到防治指标后再使用,扩大土壤埋药、树干内注药等方法的使用。即使使用化学农药,也要在防治适期内用药,并选择气味小、无毒、无刺激的药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许多园林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不是放任病虫害发生、发展,就是在病虫害严重时喷施高毒的有机磷农药,让美好的景致大大地打了折扣,既影响游人的兴趣,又起不到良好的防治效果,这也是重建轻管的一个典型表现,与园林生态美的建设相悖。

  参 考 文 献

  [1]沈玉萍,王春华,范谷君。用生态园林的观点规划城市绿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0,(2)。

  [2]刘破浪。浅议植物造景的空间意识[J].北京:现代农业科技,2008,(4):47-48.

  [3]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4]张家伍,耿国彪。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J].绿色中国,2007,(17)。

  [5]徐公天,庞建军,戴秋慧。园林绿色植保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园林论文
返回:园艺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