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聚焦文本而忽视插图是教材使用中的常见现象,这会导致教材插图在教学中陷入价值失落境况。相对历版语文教材,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更关注插图设计的教育性与审美性,选编入册的教材插图具有促进学生对文本的形象化理解、补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逻辑、营造充满美韵的教学氛围等教学价值。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实现需要教师在备课阶段下移教学视角,关照教材插图的形象化教学价值;上课阶段结合图文设计更加丰富的教学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课下阶段引导学生补图、美图,升华文本理解与审美情趣。
关键词 : 教材插图;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价值澄清;价值实现;
自2016年投入使用至今,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已完成一个阶段的试用。相对于人教版、苏教版等以往各版教材,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选文思路等方面均作出了更贴合时代特点和师生生活的调整,体现出新格局、新气象。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之“新”不仅体现在选文、编写语言、习题题型上,还体现在“插图及装帧设计,都力图有所创新”[1]。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与注释、附录、课后习题共同构成教材助读系统。在传统教学中,插图的教学价值常常处于被忽视甚至被无视的状态。为了更好地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亟须澄清教材插图所蕴含的教学价值。
一、教材插图使用状况及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解析
“插图,是指插附在图书、报刊中的图片(如绘画、照片或影印的文图资料),通常分为艺术插图和科学插图两类,对正文补充说明或供艺术欣赏。”[2]教材插图种类多样,按照插图内容可分为人物插图、故事场景插图、风景插图,等等。插图作为教材中的助读系统,本应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的宝贵教学资源。然而,有调查显示,插图的助读功能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发挥[3],虽然“85%的学生都喜欢老师运用插图来进行教学”,但事实却是“有75%的教师都表示几乎不会运用教科书中的插图来进行教学,即使上课需要用到插图,他们也更乐意选择从网上下载的资源”[4]。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学中教材插图使用的盲目性、随意性、片面性。一方面,很多学生对插图的认知还停留在初级观赏阶段,将其视为教材中的图像点缀,甚至有学生将插图视为休闲涂鸦的载体,随意给人物画像插图增添配饰或补写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戏谑性语言;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在备课、上课、课后总结等教学过程中,或是片面地聚焦文本忽视教材插图,或是一味求新求异,优先选用网络图片,使得插图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价值失语状态。网络图片固然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的视觉冲击,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其教育价值却无法保障,若使用不当,还会喧宾夺主,导致学生的注意力偏离教学主题。其实,教材插图不只是教材中的装饰性点缀,更不是网络图片可以随意取代的,教材插图是教材编写者精心挑选的与文本相契合的宝贵教学资源,具有不可忽视的教学价值。
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共6册,其中包含插图的教材板块主要有封面、单元导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名着导读、口语交际、活动探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各版块插图数量与插图的内在设计理念,都作出了较大调整。例如,经过与人教版语文教材的插图进行对比发现,“在插图风格上,人教版教材的插图更偏向于写实,线条硬朗,写真性有余而生动性不足;统编版教材的插图则生动活泼、漫画性较强”[5]。并且,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在空间布局上均为随文设置,做到插图与所在页的文本内容互为呼应,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借助插图理解文意。由此可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绝不仅仅是教材中起装饰作用的随意点缀,而是经由编者精心选编入册,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
二、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
教材插图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宝贵资源,也是教师解读文本、开展教学的重要辅助,但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在传统教学中却常被忽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的推广使用是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契机,应借此重新审视、澄清教材插图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摆脱教材插图使用不足的状况。
1. 促进对教材文本的形象化理解
教材历来被视为文化传承和价值引领的重要载体,被纳入教材的知识一般是麦克·扬所说的“强有力的知识”,这种知识是“专业社群在其领域范围经过不断的争论、质疑和检验的产物,使这些知识有别于日常经验的知识,超越了其社会起源而具有客观性”[6]。这就导致教材文本通常是作为文化的镜像表征而存在,借助抽象、概括的符号文字表达客观、普适性真理。尤其是语文教材,历来被当作塑造文化标准和价值规范的重要载体,被选编入册的文本往往肩负着“文以载道”的使命。再加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书匠’身份形塑了教师被支配的教学状态。教材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从‘制度化’的公共意识和‘规范化’的价值判断,以‘资源单元’的逻辑教教材”[7]。种种现象很容易导致语文教学中的知识呈现出静止、抽象的特征,教材文本的指称意义远离学生的直观体验,造成知识呈现与学生理解的错位。
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及知识的习得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直观的形象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适当增加教学中直观、形象的教学符号,“用情趣盎然的图画来表现孩子们读过的景致或学过的概念”[8]。教材插图是一种区别于文本的图像视觉符号,能够通过线条、结构、色彩、空间等图像化呈现方式,关照、发展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为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提供辅助。并且,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设计兼顾随文设置与图文相关,在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往往能起到点睛之效。例如,《皇帝的新装》《狼》等文所配插图,以生动的故事场景再现了文本中的核心情节,对学生理解文本有很好的直接辅助作用。除此之外,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大量的作者肖像、手迹等信息补充性插图,能为学生理解文本补充必要的背景资料,间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例如,《土地的誓言》一文抒发了作者端木蕻良对故国沦丧的悲愤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但作者的名字很容易给学生理解文意带来干扰,“一个外国人为何会对中国产生如此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时,插图中的作者肖像便能打消学生疑虑,扫除学生理解文本过程中的障碍。可见,教材插图不仅是教材中装饰性、美观性的图像符号,更是独特的导学标记,它能巧妙利用图像化的符号表达方式,增加文本的表现力和易读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其理解文本。
2. 补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逻辑
在认识论的发展过程中历来存在着重理性、轻情感的传统,正如休谟所指出的,“在哲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就是重视理性和情感的斗争,就是重视理性”[9]。针对这一偏颇认知,“休谟竭力反驳理性对情感的绝对领导权能,高扬‘情感’而摒弃‘理性’”[10],从经验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建构了基于情感逻辑的道德哲学体系。国内情感逻辑研究的代表孙绍振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论述了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发生机制,他指出:“理性逻辑是建立在约束情感逻辑的基础上的。理性的自由是服从客观必然性的自由,而情感逻辑则是以超越客观必然性为起点的。”[11]作为一种“超越客观必然性”的逻辑方式,情感逻辑从情感出发并以情感为标准进行判断,它的必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场域中的师生是理性的,并沿着理性思考的路径发展出相应的理性逻辑及交往方式;教学场域中的师生也是情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交往既讲求理性又呼吁感性,即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就分别指向课堂教学中的情感逻辑、理性逻辑。
反观我国传统教学的展开过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理性逻辑,即“过于强调外显的知识符号的学习,而淡视或遗忘了知识符号背后所隐含、内蕴的人的情感与意志,且忽视或冷落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与意志”[12]。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知识呈现上基本遵循理性的学科逻辑,例如教学中出现的语言符号要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知识呈现的语言结构、句型结构应逻辑严密、符合书面用语标准。二是课堂师生人际交往的工具性色彩。课堂教学的计划性与系统性决定了师生角色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工具性成分。在这一角色范畴下,教师对学生往往采取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看似公事公办、一视同仁,实则缺少必要的情感黏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适合作为肉体的、智力的、情感的、性别的、社会的以及精神存在的个人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范围的需要。这些成分中没有一个能够或者应该被孤立,每一个成分都互相依赖。”[13]缺少了必要的情感逻辑,课堂教学的育人使命便会大打折扣。
中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更习惯和依赖的是弥散的、全域式的情感交往,他们渴求在课堂教学中能有更多感性的情感元素。尤其是语文学科,是情的世界、美的世界,语文教材所选文本无不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是作家“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的情感流露。这些文本几乎包括了人类世界的各种情感,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中的爱国之情,《春》《济南的冬天》中的热爱自然之情,《秋天的怀念》《背影》中母子、父子间的人伦之情,等等。在解读这些文本时,固然需要一些工具性技巧,但更多地需要师生兴趣的唤醒、情感的投入,“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依存的。情感能促进注意力,注意力能促进学习和记忆。情感是学习过程不可或缺的部分”[14]。也正是因为语文学科的这种情感属性,许多语文教学名师的教学理念,如于漪的“情感语文”、王崧舟的“诗意语文”、谭青峰的“享受语文”等,都不约而同地强化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教材插图作为一种图像叙事形式,是对教材文本这一客观叙事形式的情感化补充。如果说语文是意象与情思的聚合体,那么教材插图则为学生触摸意象和理解情思提供了具象的中介。相对于逻辑严谨的教材文本、简明扼要的板书等课堂教学中的理性逻辑符号,教材插图是一种更容易激起学生情感共鸣的课堂教学符号,是课堂教学中情感逻辑的必要补充。
3. 营造充满美韵的教学氛围
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美学应与教育相结合,通过“美”的教育达成认识自然、完善人格的目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美育的开展须要借助一定的教学载体,教材就是其中一种。“作为美学元素的形式载体,教科书可通过插图、编排和开本等辅助系统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15]其中教材插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教材编写者基于对教材文本的深刻理解创作而成,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本应成为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宝贵教学资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更加关注对教科书学术知识和学科能力相关内容的分析,而对美学和审美因素关注度则相对不足,缺乏探索教科书美育功能的意识,因而导致教科书美育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15],更勿谈教材插图美学价值的实现。
教材插图中所蕴含的审美性与教育性是美育的重要补充。“插图作为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化教材的呈现形式、提升教材的品质品位,对广大师生的教学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17]。就统编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在插图设计理念上,数量繁多、样式丰富,并且整体色调统一、图文一致,力求插图设计与文本学习的深度融合;在插图种类分布上,广纳山川、风物之自然美,爱国、孝亲之社会美,凡此等等。可见,插图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重要的美学元素,也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接触美和发现美的重要载体。教师对教材插图的教学关照和适当运用,可使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插图所带来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生活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并且,这种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感知、欣赏插图的同时,领悟到文本的修辞美、语言美,进而逐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样,插图中的艺术美与文本的文字美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在彰显文本内涵的同时增加课堂教学之美韵。
三、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插图价值的实现
1. 下移教学视角,关照插图形象化教学价值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必要准备,教师的备课内容一般包括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情等。传统教学理念通常把备教材理解为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等认知符号的关注,其实,教师除了备文本,关注教材中的认知符号之外,还应拓展备课理念,关注以教材插图为代表的美学符号———插图。这种备课理念的转变需要教师本人自觉地下移教学视角,深挖教材中的形象化教学资源。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自觉下移教学视角,即从成人视角、专家视角转为兼顾学生视角。这一转变看似微小,其实涉及教师教材使用观乃至教学理念的转变。文本与插图是教材中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教师的成人视角、专家视角使得他们在备课阶段习惯性地关注教材文本。但是,从学生视角来看,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会更容易被形象生动的教材插图吸引。达克沃斯在《精彩观念的诞生》中指出,教师要具备一种“赋予儿童合理性”的观念自觉,具体表现为“教师力图理解儿童用以创造意义的语言或行为方式———他们力图赋予儿童合理性”[18]。教师在备课阶段教学视角的下移,有助于他们在设计教学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认知方式,从而赋予学生认知方式的“合理性”。
教师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充分挖掘教材中形象化的教学资源。很多教师在准备课堂导入或制作课件时会选择网络图片,教育技术的发展固然可以确保教师通过精美、动态的网络图片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但教师也不应因此忽视了教材编写者精心选排、与文本内容高度相关的教材插图。其实,教材插图是辅助教学开展的重要教学资源,教师可以从学生视角出发,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认真审视插图与教学开展之间的适配性,对于符合教学主题的插图进行充分利用,实现编者、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多方互动。例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的历史背景是学生理解文意的关键,教材所配插图是中西东三路大军横渡长江天堑的线路图,此幅插图对于学生理解文意很有助益。教师便可在备课阶段对这一路线图进行研读,从中挖掘与文本对应的信息,如横渡长江的具体地点、所占领地区等内容,还可以对照此图准备一些文本并未提及的历史背景,增加学生脑海中的形象化素材,以此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文本理解。
2. 结合图文进行教学,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中学阶段每节课的教学时长一般为40或45分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在如此长的时间里集中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插图作为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较为形象、生动的符号形式,不论是结构清晰的线条,还是炫彩多姿的图像,皆可成为增加教学趣味、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载体。
为增加选文的丰富性,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了一些说明文、议论文等较为抽象的说理性文本。相对于小说、诗歌,学生对此类文本的学习热情并不高。这时,教师便可将插图作为“突破口”进行教学导入或教学活动设计,以形象的插图为切入点慢慢引导学生走近说理性文本,避免学生一开始就产生畏难情绪。例如,《梦回繁华》一文主要内容是对宋朝名画《清明上河图》作出讲解、评析。以美术作品为对象的说明文学生以往接触较少,并且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这时,教师就可利用教材插图来巧妙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梦回繁华》所配插图正是彩色画作《清明上河图》,教师便可以借助此幅插图作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画作的创作背景;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插图与文本内容展开对照阅读。这种插图导入的教学方式既能关注到学习者的情感与意志,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说理性文本时的畏难情绪,又能为文本学习补充必要的背景信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以往各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在排版设计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插图与相关文本内容未在同页显示,这种图文分离的设置方法很容易导致插图的教学价值大打折扣。统编教材插图的设计除了在风格上更加多样、生动活泼之外,在排版设计上也更注重插图的随文设置,确保插图与相关文本出现在同一页,这就为教师结合插图进行教学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教师可在讲解教材文本时关照到相应插图,以图文互补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例如,《狼》所配插图呈现的是屠户与狼对峙的场景,与同页的文本内容恰好相得益彰,形成对文本内容的生动化再现。这样,教师便可指导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与插图情境呼应、匹配的语句,通过以图解文、以文证图的方式丰富学生的课堂情感体验,升华对文本的理解。
3. 引导学生补图,升华文本理解与审美情趣
教材插图的教学价值除了体现在备课、上课方面,还体现在课后的巩固新知及拓展学习方面。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常更注重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课后巩固往往仅以简单的口头概括或布置作业草草收尾。其实,授课环节的结束并不代表关于该文本、该作者相关学习的终结,反而表征着学生课下延伸学习、群文阅读的开端,“教师在宣布课堂结束时,不应终止学生的思考活动,应为学生想象的进一步发展留足空间”[19]。教师课后巩固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会不会、能不能自主拓展阅读,富有趣味性与启发性的教学巩固方式往往能够激发学生自发拓展阅读的兴趣。巧妙利用教材插图有时便可达到促进学生课外延伸学习的效果。例如,《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悼念亡母之作,文中充满了作者对“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懊悔,但文本所配插图却是作者开怀大笑的图片。从表面看,图文之间存在感情基调上的反差与失配,但经过学习学生便能渐渐明白,作者正是因为体会到了母亲深沉的爱,所以笑对人生以告慰母亲。教师如能抓住文本与插图之间的反差,一则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生对该文领悟引到更加深入的层次;二则可以将这种反差作为一个激疑点,鼓励学生展开系统性的群文阅读,通过阅读作者的《合欢树》《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等一系列作品,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心路演变历程。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涂鸦来抒发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既给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提供适当的空间,也避免了教材插图沦为学生随意涂鸦的玩乐之物。例如,教师可鼓励学生通过“点缀式插图涂鸦”对教材插图的色彩、线条进行重构与个性化抒发,以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审美追求,给课堂教学画上一个和谐、多彩的句号;还可指导学生基于对教学内容(景物、人物或情节)的理解,对教材插图进行“创作式插图涂鸦”,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以不同于课堂笔记的趣味、具象形式进行表达。这种教师引导下的教材插图涂鸦,既是学生表达自我审美追求、审美情趣的美学创造过程,也是学生总结升华个性化文本解读的过程,有助于达成“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 2016(11):6.
[2]李新,杨杨,万露璐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分析[J]教育研究与评论, 2019(04):101.
[3]卢杨.初中语文教科书的形象助读系统--关于插图功能及 其利用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0(12);59.
[4]林淑婷.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插图探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17:8-10.
[5]邹佳数,马长安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同文异图分析--以以教版和统编版的比较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20(01);.26.
[6]张建珍, 许甜,大卫:兰伯特论麦克杨强有力的知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5(06):58.
[7]李志超从“教材到“学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观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20(08)-.28.
[8]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莲平,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78.
[9]休谟人性论[M]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451。
[10]王腾从理性认识到意识呈现:休谟道德哲学建构的情感逻辑[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20.
[11]孙绍振.感知的变异和情感逻辑的变异[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1987(12)-.32.
[12]李润洲完整的人及其教育意蕴[J]教育研究,2020(04):32.
[13]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腾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88.
[14]托宾哈特从信息到转化:为了意识进展的教育[M]彭正梅,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0.
[15][16]王禧婷, 李如密教科书美学:教科书研究的新视野[J.课程教材教法, 2020(02):58.
[17]刘真福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科学性与适用性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16(01):60.
[18]爱莉诺达克沃斯精彩观念的诞生--达克沃斯教学论文集[M]张华,译北京:等教育出版社, 2005:94.
[19]朱迪思朗格.文学想象:文学理解与教学[M]樊亚琪,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