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学习语文知识的第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对学生预习方法的积极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提高听课的效率以及自学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预习教学展开如下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演讲,丰富积累,为新知识的讲解热身
课前演讲,最好控制在三分钟左右。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既要让演讲的内容丰富,而且还要使得演讲的语言做到言简意赅。比如说,学生的演讲主要以《水浒传》为主,偶尔也可以掺杂其它的个性才艺或者是一些经典的美文演讲。演讲后再让两名学生进行点评,一般需要从三个方面:一是从这次演讲中学到了什么。二是提出这次演讲中的一条优点,三是再提一条建设性的意见。这一环节看似不重要,但是能够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能够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活跃课堂的氛围,为接下来的新知识的讲解做好热身工作,因此,值得我们坚持下去的。
二、预习时勾画出关键的词句
勾画主要指的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都标记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文章主要有三种文体,也就是记叙文、说明文与议论文。在勾画的过程中,需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也是不相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过程中,需要把勾画的重点放在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上面,尤其是那些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此外,也要把握文章中的六大要素,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把一些表现力比较强的字词找出来,然后再用红色的笔标记出来。
此外,也要把自己认为的一些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标记出来,然后再简单进行思考。这样也能够大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预习也可以说是有效积累词句的好机会,学生在预习时,主动去摘抄课文中的一些佳句,既能深化对课文内容的认识,也为写作积累一定的素材。比如说,学生在摘抄初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抄一些精彩的描写句,也可以是议论、抒情句。每一篇文章都可以说成是作者的一种生命体验,学生如果能够把握好,对写作是很有帮助的。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大量的素材,既丰富了学生们的情感,有些语言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因此,有效的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促动性,我们要多多提倡。
三、预习的内容要有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初中生的身体与心理都处在快速生长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好奇心重,乐意读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一些读乏味的书、篇幅太长的书都不怎么受他们的欢迎。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变换预习的方式,尽量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让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把他们对新知识的探究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
例如,教材中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文章主要是以写景诗文为主,主要描绘的是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美景。在课前,教师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可以先要求学生收集一些描绘春、夏、秋、冬等四季的诗句,然后再结合搜集的诗句进行学习,教学效果也是非常令人满意的;再如,在探究《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事先为学生罗列好课前的预习提纲:“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通过阅读,你们也来评价一下杰利父亲和母亲的做法;评价杰利和四个小孩的做法。”上课时,可以把这几个问题贯彻其中,由于学生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准备,在上课的时候,也都积极地发言教师提出来的问题,学生也能够感受到知识带给他们的满足感,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也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重视课前的预习检查
要想让预习真正取得效果,检测环节的落实则是不容小窥的,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一上课,利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形式,比如说可以是默写,或者是学案检测,或者是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样也便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找出其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把握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教学准备与相关的教学内容,及时地整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做法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既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找出疑惑点,又能够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为接下来的学习找准切入点。这样,学生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夜会大大得以拓宽。他们通过预习也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所以说,课前的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学生通过预习也能够跟得上教师的讲课步伐,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抓住听课的重点,慢慢掌握学习的好方法与技巧,他们也就更乐于自学,课堂的教学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体上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预习,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也能够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倒不如直接教给他们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让他们自己去积极主动地观察、理解、分析,自己主动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进而再掌握知识,让学生们都能够在探究中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从而使得教师达到“不教”的目的。这也正响应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海晨,李炳。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10.
[2]佚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教育,2012.5.19.
[3]《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4]华洪平。如何将语文预习落到实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