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论文优选范文10篇之第八篇:阐释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及文体特征
摘要:在高考阅卷时我们发现, 有些考生对“文体不限”有所误解, 对“明确文体”认识不清, 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 而“符合文体要求”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重要一项。在平常指导学生作文时, 我发现学生没有清晰的文体意识, 写出来的作文文体特征模糊, 甚至不符合文体要求的情况比较普遍。本文从文体概念、规范文体意识和文体意识的重要性等角度来阐释高考作文的文体要求, 指导考生准确把握文体特征。
关键词:文体; 文体不限; 明确文体;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 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开放和多元。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要求看, “文体不限”或“明确文体”已经成为高考作文的要求之一。高考作文文体选择的自由, 给考生创设了自由创作的空间。但是我在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 部分考生对“文体不限”理解不够准确, 无法完全领悟“明确文体”的要求。在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两种值得深思的现象:一是随意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写出的作文既非议论文, 又非记叙文, 也非散文, 是杂糅各种表达方式的“四不像”;二是盲目求新求异, 写自己不熟悉的另类文章, 如寓言故事、话剧、故事新编、诗歌、采访录等非常规的文体, 结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只有规范文体意识, 明确文体特征, 让学生理解文体概念, 夯实写作功底, 才能推动新时代高考作文的蓬勃发展。
一、文体概念
文体, 指的是文章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文章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四大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散文。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特点:记叙文着重叙述详尽的事件;议论文以表达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每一种文体都有明确的特点、界限和指向, 不可混为一谈。
二、“文体不限”不等于“不要文体”
文体, 是文本的体制, 是从写作实践和文章现象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定的形式规范, 反映了文本从形式到内容的整体特点。内容和形式密切相关, 并且相互影响, 某种内容必然要依靠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文体一旦成为形式规范, 也必然期待与之相适应的内容。例如, 人们在阅读新闻的时候, 希望从中得到及时有效的信息;阅读记叙文的时候, 希望从中了解故事的内容和受到情感的感染;阅读议论文的时候, 希望知晓作者的鲜明观点和缜密的论证思路。如果读者不能从中得到与文体相应的内容, 那么就有理由认为这不是一篇好文章。或者文体形式不能有效为内容服务, 读者就会认为这是故弄玄虚。
高考作文考查的是常见的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的写作, 但选定什么文体, 就要写得像什么文体。“文体不限”不是不注重文体特点, 而是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每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都会把是否“符合文体要求”作为评判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尺。如果考生作文被判为“不符合文体要求”, 则按四等计分, 实在可惜。我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没有清楚的文体意识, 写出来的作文文体特征模糊, 因此, 明确文体, 树立清楚的文体规范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规范文体意识
“符合文体要求”, 首先是指符合题目规定文体的要求, 其次是指符合学生自己选定文体的要求。记叙、议论的表达方式不同, 表现出来的文体特征是迥然不同的。总体说来, 记叙文以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主, 议论文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为主, 都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但总得以某种表达方式为主, 切莫非驴非马, 非牛非鹿, 不伦不类。
竞赛有竞赛的规则, 作文也有作文的规范。我们在写作前就应该做好写作前的定位, 树立明确清晰的文体规范意识, 即对文章体裁的一种敏锐的感觉, 一种具体的印象。然后在动笔写作时, 不断强化文体特征, 时常问问自己:我选的是什么文体?读者 (阅卷老师) 能清晰地接受我的投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应该距离“符合文体要求”的一等标准已经不远了。
四、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翻看2018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上海卷中未对文体做出具体要求;全国I卷, 全国II卷, 全国卷III要求“明确文体”;天津卷要求“文体不限 (诗歌除外) , 文体特征鲜明”;北京卷要求“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 提出两类文体供考生选择。虽然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作文要求不完全相同, 但《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大纲·语文》规定:“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并且大纲在“基础等级”部分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可见, 在大纲制定者看来, 文体意识不是可有可无的, 考生作文是一定要符合文体要求的。
总之, 高考作文“文体不限”的要求是有一定前提的, 是要求考生在熟练掌握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创作, 即对考生所写文章的体裁不作限制, 但所选体裁的固有体制却不能改变。“明确文体”表明了文体意识的重要性, “文体不限”不是忽视文章文体意识, 也不是随意组合各类文体, 我们都应坚信, 文体意识是不会也不应该被淡化的。
参考文献
[1]杨泉良.写作教学中对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0 (3) .
[2]杨启亮.与语文教学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 2015 (2) .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