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小学语文论文 >

微型班本开放课成就学生表达自由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3 共3017字
论文摘要

  小学语文应开发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的“阅读、观察、表达”模式的“微型班本开放课”,把表达与学生的阅读、阅历紧密结合起来,激发表达愿望,丰富表达资源,开拓表达视野,变化表达形式,浓厚表达氛围,以“表达自由”滋养个体“精神自由”。

  一、探问:开发微型班本开放课的原因

  现象一:阅读内容的差异使得“要读”成为“被读”

  学生对于自己喜欢的阅读内容往往能心甘情愿、兴趣盎然去读。每位教师都可能在课堂上发现过有学生在偷偷看课外书,他们对面前摆着的语文书或是教师推荐的一些“有用的书籍”兴趣则大打折扣。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阅读内容的差异性导致了学生厌读,课程标准规定学生要读的内容变成了“被读”。

  现象二:表达内容的差异导致“要说”成为“被说”

  学生对于表达内容和表达主体也存在着很大的喜好差异。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小插曲”“题外话”及同学富有个性的发言往往会吸引学生。反观课堂上正经的讲读,学生的听课状态就不那么乐观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教师与同学的有意义的发言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更谈不上倾听。一些学生虽然有表达的欲望,但是发言过于肤浅,未经认真思考,不见真意、深意。发言时更多呈现“我说”与“被说”,而不是具有跟进意义层面的“接着说”“我要说”。

  现象三:表达兴趣的缺失导致“表达自由”成为“课堂缄默”

  在宽松、平等的交际环境中和自己乐于倾诉的同学一起,交流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往往呈现较高的兴奋点。比如,许多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非常活跃,同学之间的交流非常自然、轻松,充满着趣味。再看看课堂上,许多学生的发言就不那么积极,往往是几个优秀生控制了课堂的发言权,而大部分学生表现出课堂缄默状态。

  微型班本开放课是在课堂教学中,专为学生开设的以“自由表达”为核心的开放性的自由发言的课堂形式,是培养学生“阅读、观察、表达”能力的小型语言实践训练课。现实中,阅读内容的差异使得“要读”成为“被读”,表达内容的差异导致“要说”成为“被说”,表达兴趣的缺失导致“表达自由”成为“课堂缄默”。学生很难有机会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从语文教学的意义上讲,“阅读、倾听、表达”是融为一体的,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而反观当下的课堂,学生语文阅读无法“自由表达”。

  二、实践:微型班本开放课成就学生表达自由

  从学生进入五年级开始,笔者就怀着一颗童心,用两年时间跟他们一起寻找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通过微型班本开放课的实践来凸显学生阳光的“自由表达”,引领学生生发和感悟独具“人”的价值和体验。

  (一) 初创:我的“微型班本开放课”
  
  1.提供表达的“场”

  微型班本开放课是为学生设计一个固定的时间,让每位同学跟大家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读书内容,围绕一个话题与同学展开交流。交流内容可以说天道地,可以谈论国家大事,也可以说说家庭琐事。谈道理,品美文,没有限制,尽情表达。脱稿或半脱稿都行,如果实在有困难,朗读也行。要求发言者注意和听众目光交流,注重情感沟通。这样的课堂形式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竭尽所能,尽力去表现自己。

  2.创造“注意的焦点”

  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主题,其他人事先不知,所以对话题充满神秘感;加之是站在讲台上讲,讲述者自然成为了“群体焦点”。渐渐地,学生将注意的焦点从讲述者转移到了讲述内容,转移到了交流本身。

  在学生对“讲述个体”和“内容本身”的共同关注过程中,教师及时的点评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通常笔者在每一位学生讲完后会进行简短的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先从讲述者的选题、态度、准备、仪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给予肯定和指导;接着,教会学生拓宽视野,知道如何将吸引人的话题精彩地讲出来,让自己的精彩表现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

  (二) 进展:享受“表达自由”

  1.从“书中的事”到“身边的事”,丰富自主选择的话题

  过去学生还没有完全明白开放课如何去做时,他们选择的话题都没有脱离“思想教育”的范畴,比如所选的话题多是“环保”“珍惜时间”“遵守纪律”之类。而现在当学生都真正想作为一个讲述者走上讲台时,他们渐渐明白了如何从书中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书中内容的选择,完全体现了学生的意愿,教师不加任何限制。各种各样的话题能否吸引人,如何呈现给大家,关键在于讲述者个人的眼光。

  上台学生有了一种使命感,在讲述准备和选择讲述内容时他们自然就没有了惰性。知道如何成功讲述“书中的事”后,学生就会将“亲身经历”进行自觉“编辑”,讲述起“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是练习表达的一个好的切入口,学生能否成功表达,关键看教师如何引导。教师应开阔学生视野,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生活,“看见”身边的事,“仔细看”身边的事,“讲出”身边的事。

  生活是语言的源泉,语言在生活的情境中会更富有生动的意义和情感色彩。实践证明,开放课这个平台,易于让学生关注生活,讲述生活,思考生活。因此,笔者积极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地方观察生活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观察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日月星辰、一花一草一木等眼睛所能看到的一切,比比谁的发现最细腻、谁的讲述最动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自主选择的话题,而且让他们的语言表达变得鲜活了。

  2.从“独白”到“对话”,“同伴的评价”延伸表达热情

  学生在讲述方式上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开始,对于自主选好的内容,大部分学生采取的是较为流利地读,渐渐地有人尝试讲;再后来,有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来吸引大家,从而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感悟。

  让学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是课堂一件美妙的事。这些声音,可以是正确的,也可以是错误的;可以是认同的,也可以是质疑的;可以是建议,也可以是批判。只要是学生的声音,那都是美妙的成长的声音。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同伴,表述自己的评价,这种“同伴的评价”学生更易接受,它有助于提高双方的表达能力。最令人欣慰的是,学生点评时态度客观、真诚、友善,这种“平行而互动的学习”有助于延伸双方的表达热情,锤炼表达能力。

  (三) 升华:从“言语自由”走向“精神自由”

  1.内在需求激发行动自觉

  当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讲述者,都有了站在讲台中央成为一节开放课焦点的体验时,他们内心的渴望点燃了他们的表达激情。他们渴望被了解,渴望被认可,这种内在需求激发了行动自觉,而行动自觉更加推进了“个性化”表达。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的素材,反复进行比较和推敲;有的学生利用双休日不停地练习,就为了把美文展现出来,展示自己。例如,有个学生为了讲好“泰坦尼克号”的故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在日记中写道:“为了找感觉,我决定来一个‘现场回顾’,找到 《泰坦尼克号》 电影中‘撞冰山’的片段,看到影片里大家恐惧的表情,我知道讲述这个地方时要有紧张感。我花了好多功夫终于讲得有感情了,我把稿纸装到书包里,自信满满地等待着第二天的开放课。”

  2.自信独立的美丽姿态

  关注个体成长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叶澜教授曾说:“我们这二十多年教育最大的失误在于我们忽视了具体的个人,而这个具体的个人才是教育的难度所在。”由此我们更多地应把目光投向个体、欣赏个体、了解个体、珍视个体。而个体最美丽的姿态是自信、独立。学生在日记中写下了自信的心声:“我自信地昂着头,说着我已经倒背如流的发言稿。我用眼神,对同学们诉说着我此刻的心情;用神态、语气、去给我的讲述增添色彩。我的声音戛然而止,连我自己都愣住了,从来没有想过我会讲得像今天这样成功。这个讲台让我变成了现在这样———有思考,有发现,有收获。”

  一个讲台不算什么,只不过是学生走向自信的桥梁,只不过是商量大大小小的事的平台,却成就了许多爱发言的人。

  实践证明,只有开阔的教育视野才会滋养学生自由生长,“过度保护,过度越位代替”是多么的多余和低效;要乐见学生自信独立的美丽姿态,要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舞台,在“舞台”上自由表达,实现精神层面的需求。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小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