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作文教学论文 >

以“面批面改”的方式改进写作教学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04 共5020字
论文摘要

  “对话”在今天不仅意味着使用语言去交流,去理解彼此的语言与思想,更体现出一种开放的胸怀和哲学深度,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领会和反映世界及其意义的方法“面批面改”即“当面批评修改”,是在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的。运用对话理论的几点精髓指导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以“面批面改”的方式改进写作教学,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话理论

  1.有关的对话理论及对话的定义

  关于“对话”,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与古希腊的两位大教育家。中国最早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采用的都是对话法,在与学生面对面的对话交流中,阐述关于学习、人生、做人等各方面的道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更有著名的“苏格拉底对话”。

  在孔子和苏格拉底这里,与学生的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方法,更是灵魂交流、互动的方式。孔子口:“一革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话体现孔子不仅在教弟子真理,而且欣赏弟子身上的品质。苏格拉底则通过对话启智式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到了近现代,对话理论是巴赫金理论的精髓,他指出对话是复调小说的本质,是语言的本质,是存在的本质。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一统一的意识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而互相间不发生融合。”在此,巴赫金指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中,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一之间存在平等的对话关系,主人公是意识相对独立的“思想家”。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话的基本公式是:“表现‘我’与‘别人’对立的人与人的对立。这种对话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另一种则是人物自身内心的对话。这后一种对话往往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自己内心矛盾的冲突和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的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的对话,被巴赫金称为是双声语对话。这类对话是复调小说中的主要手段。它往往表现为暗辩体、带辩论色彩的自由体、隐蔽的对话体等表现形式。”在巴赫金深入探讨语言的对话性之后,‘对话”,这个包含着多儿价值的词语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在不同的领域被人们所思考、探究与运用。

  在20世纪初,马丁·布伯提出了“我—你”关系概念,并对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实际上,布伯的“我---你”关系作为对话关系,除了它的关系本体论特性,它的语言性,还体现了对话理论的另外一些重要原则:平等性和互动性。

  列奥纳德.斯维德勒的《全球对话的时代》的主要内容是宗教间、意识形态间的对话认“对话,特别是宗教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对话,并不单只是一系列的会谈,而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一种领会和反映世界及其意义的方法。”斯维德勒认为“对话”是思维方式,是方法,他进一步指出了对话的定义:“对话是两个或更多的持有不同见解的人之间,以通过各自的参与向其他人学习以使其自己能够有所改变和提高为目的的交谈。”斯维德勒强调对话的平等性,意味着双方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而不是一种强迫式的执行任务与目的,因为“对话不是争辩,在对话中每一方必须尽可能开放地以同情的态度倾听另一方,以便能达到尽可能确切地设身处地理解另一方的立场的目的”。斯维德勒还强调对话需要丰富性与多样性:“我们需要与那些有着不同文化的、哲学的、社会的、宗教的立场的人进行对话,以便努力得到一种更为丰富的关于事物意义的真理认识。”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认为“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以世界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赋子每个人平等的“命名”权,这是在肯定学习者一的主体权利,这种“命名世界”的权利体现于人与人的对话与交流中。和斯维德勒的观点相似,展开的对话也是在追求真理,而不是一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缺乏对世界、对人的挚爱,对话就不能存在—如果我不爱这个世界—如果我不爱生活—如果我不爱人民—我就不能进入对话。”

  对话并不仅仅局限于两人之间,它可以在任何数量的人之中进行。甚至就一个人来说,只要他抱持对话的思维与精髓,也可以与自己进行对话。所以,狭义的对话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运用语言、思维为沟通媒介进行交流,以达到相互影响为目的。

  广义的“对话”是一种思想、精神、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涉及人类存在等方面的基本哲学命题。

  2.对话的特征

  对话具有以下两个鲜明特征:首先,对话是思维作用下的动态过程。对话可以是多向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是自我与自我的交流。对话的意义在于创造,在动态的过程中创造。把握这种创造性的过程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具有突出的意义。只有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写作的思维过程,改变学生单一思维的方式,使其思维方式多儿化,才能将“背范文、抄范文、学范文”的模式打破,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写作。其次,对话是一个观点、视域不断交汇、融合、影响的过程。不同的对话者一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在对话过程中,没有人试图去赢。对话本身有着另外一种不同的精髓,它追求的是一赢俱赢。”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共赢”的原则,引导学生“对话”,不仅与教师对话,与学生对话,也与自己对话,寻找写作过程中自己最想“发声”的那一部分。

  3.对话的基础

  对话是主体思维、意识作用下的能动过程,并最终实现观点交汇、视域融合、相互影响甚至达成共识。那么,对话基于什么样的基础才能进行?

  (一)双赢、开放、包容的态度

  对话是一种基于平等意识上的交流,对话的意义不在于以一种对抗的态度压倒一方,认为自己独占了真理。对话的意义在于共同学习进步,获得双赢。基于此态度,才能以平等、尊重的思维方式进行交流。写作教学没有固定的答案,所谓参考“范文”

  是引导学生的基本方式,但不是最终目的。教师批改作文时一对句子的润色,是教师单向的创伟“我们之所以说写作是人的思维本质的必然体现,最根本的含义还在于所谓人的思维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寻求发现,追求创造,而这也就是写作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因此,在对话的过程中,以开放的姿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构思一篇文章,开启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背诵范文的意义更深刻。写作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说“说”出自己的立意,对材料的看法,对语言的润色,通过师生充分的对话,打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

  (二)合作、探析、反思的方式

  对话需要双方以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位置上对话,对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进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年级写作教学标准是:“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一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

  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以合作、探析、反思的方式进行对话,不仅指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对话,也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自我之间对话。面对学生的文章,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写作的思路“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而写”,从而了解学生惯有的思维模式,并指导学生尝试以其他角度思考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指学生在互相批改的过程中,发现对方写作的亮点,询问对方的写作思路,也可以交流写作过程中受到何事、何书的启发,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对话,是启发学生理解写作的根本意义,写作是心灵的“发声”,如何写出真情实意的文章,在于学生首先与自我对话,打动自己的心灵,将写作当成表达心灵深处情感的“心灵之旅”。这不仅比盲目背诵范文更有价值,也能使学生走出考场,让学生的写作之路走得更远。

  二、初中语文教师集体“面批面改”

  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面对几于个学生的作文,每一个进行单独辅导并不现实。教师们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即年级组的全体语文教师轮流到一个班上“面批面改”。每个教师负责一个小组,如此,一个教师的批改任务即可降到几份到于几份,有较充裕的时一间与学生对话。

  1.批改前分组

  在面批面改前分好小组,让每个学生都清楚自己的指导老师。分组后,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一次互相阅读作文、互找优缺点的活动,彼此交流对话,了解对方的写作思路,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在面批面改的过程中,学生“围观”倾听,让学生从多篇他人的文章中受到启发。教师“面批面改”与学生“面批面改”交互进行。学生之间应互相提出修改意见,并与教师交换意见。教师集体下到班中批改作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有助于各班级教师之间互相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与学生的“写作思路”对话

  学生在写话题作文时,思路较窄,因此在对话过程中,应追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写”。如“我的家乡”话题,大部分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想到的是家乡的某一处风景,某一种风俗。教师应启发学生用“动态”的眼光看家乡,即家乡的“过去、现在、未来”,写出家乡的发展。即使写家乡的风景,也可以以“动态”的角度来写,如家乡景色的自然变化与人为变化,启迪学生的思维方式,以“运动”的思维思考话题。再如“我喜欢的明星”这一话题,学生提出的明星大多集中在娱乐、体育方面。在对话过程中,应教育学生“大---小”的双向思维方法。喜欢明星是小事,学习明星身上的优点是大事。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大小”两方面,询问学生因何喜爱明星,对自己有何启发,将“喜爱”上升到“动力”的高度。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可以教导学生在看到话题时,先在纸上简要写出自己的思考角度。如话题《路》,路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实”指道路,放学的路、家乡的小路等“虚”指路可以代表经历、志向、方法等,因此,应指导学生在拿到话题时,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思考话题。如“过去、现在、将来”的运动角度“大小、正反”的辩证角度“一对多”的联系角度,“虚与实”的角度。以询问—回答、追问—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话题,由一个话题,询问多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想到了什么,并互相补充。先打开思维,再提笔写作。

  3.与学生的“写作语言”对话

  学生的语言很可能平淡无奇,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重要的段落,如开头、结尾,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改变平淡无奇。如学生在《我喜欢的季节》中写到:“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会下雪。下雪的天地就像一个童话世界。”此时,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润色自己的语言,如老师问:“雪是什么颜色的尸”“下雪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尸”“童话世界是什么样的?”等。

  生答:“雪是白色的。”师问:“除了白色还可以用其它的词吗?”生答:“品莹剔透' ,“白皑皑,、“品莹闪烁”……师问:“那你能把这些词加上去吗?”生答:“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会下雪,雪花品莹剔透,白皑皑的一片。”师问:“下雪的声音呢?”生答:“雪花品莹剔透,白皑皑的一片,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师问:‘童话是什么样的?”生答:“浪漫”;“梦幻”、“甜美”。师问:‘称可以把这些都加进去吗?”生答:“我喜欢冬天,因为冬天会下雪,白皑皑的一片,扑簌簌得落了下来。大地一夜之间披上了白色毯子,像一个梦幻、甜美的世界。”比起教师直接在学生的作文上加上形容词、比喻句这种单向的批改土作,“面批面改”可以在对话中让学生表达自己,发现自己。学生在“面批面改”中总结道:‘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没有想到。”分组也可以使学生之间充分交流,在“围观”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互相回答、抢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启迪学生联想各种答案,使对话过程显得活泼、动态、多夕乙。

  4.运用材料示例

  写作需要大量材料,教师启发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看材料非常重要。一则材料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启发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发现材料的内涵。先审题、立意,在纸上写好大概写哪几点,想好了再动笔。如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分析因果、辩证联想等。也可以先由学生从各个角度讨论分析,再确定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白居易在《与儿九书》中写道:“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妍娃,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一,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白居易将文章交于友人讨论修改的方式道出了“自惑”而“他解”的意义。交流对话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面批面改”应在合作、开放、反思的对话过程中进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角色之一,并非主角,应创造活泼、动态的对话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扮演好另外一个积极、主动的对话角色。

  参考文献:
  [1]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北京:三联书店,1988.
  [2]巴赫金.巴赫金全集[M].张杰,译.上海:上海远方出版社,1998.
  [3]罗贻荣.走向对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L·斯维德勒.全球对话的时一代[M].刘利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一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戴维·伯姆.论对话[M].王松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张杰,唐铁惠.写作[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作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