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检验论文 >

浙江疑似NGU患者支原体培养及药敏分析

来源: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裘新民
发布于:2020-04-18 共3174字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情况,分析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采集1861例疑似NGU患者的尿道或宫颈分泌物标本,采用IST试剂盒进行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选择性培养和鉴定,用药物敏感试验检测所分离的支原体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1861 例标本中,支原体阳性686例,总阳性率为36 9%(686/1861)。获得明确鉴定结果的625例患者中,UU、MH及UU + MH混合感染分别占94.4%(590/625)、3. 4%(21/625)、2.2%(14/625)。 686株 支原体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率分别为93 4%和93.1%,交沙霉素为89.2%,对其余7种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低于66.0%以下。结论:支原体是浙江地区NGU患者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UU是弓|起NGU最主要的支原体,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仍是浙江地区分离的UU和MH最为敏感的抗生素。

  [关键词]非淋菌性尿道炎;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药物敏感试验

  非淋菌性尿道炎(nongonococcal urethritis, NGU)是指由性接触传染的一种尿道炎,本病20% ~ 30%由支原体感染引起。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NGU发病人数迅速增加,在西方国家已超过淋病,跃居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TD)首位。我国近年来NGU病例数也不断增加,其发病率为STD的第三位。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引起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临床上一般首选四环素、红霉素治疗NGU,也常用其他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为了探讨支原体在本地区性病]诊患者中的感染及耐药情况,我们对2003年1月- 2003年10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性病门]诊就诊的1861例患者的尿道(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培养及药敏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和方法

  1标本来源

  均来自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03年1月-2003年10月性病门诊患者,共计1861例,其中男性1181例,女性680例,年龄范围6~ 65岁。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尿痛、尿急、尿频和尿道口少量分泌物,女性患者有阴道分泌物增多、下腹部不适等症状。所有患者一周内均未服用抗生素。

  2标本采集

  男性患者取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按摩液,女性患者取宫颈分泌物。男性患者用男性专用棉拭子平行插入尿道2 ~4 cm,同一方向转动两圈后停留5~ 10 sec;或用无菌棉拭子取前列腺按摩液。女性患者用女性专用拭子插入宫颈管内1~ 2 cm,移动停留10 sec;上述拭子取出后置入IST试剂盒提供的UU和MH培养基中立即送检。

  3检测试剂盒

  采用同时可进行检测、鉴定和10种药敏等试验的IST试剂盒(珠海银科生物技术研究所)。取100u样本接种于含UU和MH选择及鉴别性培养基的微孔板中,共接种3孔,分别用于判别UU、MH和低于1x104/ml支原体生长情况。同时在包被有强力霉素(DOX)、美满霉素(MIN)、环丙沙星(CPF)、氧氟沙星(OFE)、 司帕沙星(SPA)、 罗红霉素(ROX)、阿齐霉素(AZl)、克拉霉素(CL A)、交沙霉素(JOS)、 壮观霉素(SPA)的微孔板中分别加入100u样本,各抗生素均有高、低两个试验浓度。微孔板中同时设置阴性对照,37°C培养24 ~ 48 h后观察结果。

  4检测方法及鉴定标准

  利用UU分解尿素、MH分 解精氨酸使培养基由黄色变为红色判断UU、MH生长及药敏情况。在37°C培养24 ~ 48 h后,若相应培养孔培养后呈红色,表明有UU和/或MH生长。药物敏感:药物低浓度孔和高浓度孔均不变红色,则无支原体生长;中度敏感:药物低浓度孔变红色,有支原体生长,而高浓度孔不变红色,无支原体生长;耐药:

  药物低浓度孔和高浓度孔均变红色,有支原体生长。仅有低于1x 104/mI支原体生长时,则无法判定UU或MH。

  结果

  1培养及鉴定结果

  1861例标本中,支原体阳性686例,总阳性率为36.9%(686/1861),其中8.9%(61/686)低于1 x104/ml,不能区别UU或MH。获得明确鉴定结果的625例患者中,UU、MH及UU + MH混合感染分别占94.4%(590/625)、3 .4%(21/625)、2.2%(14/625)。

  2药敏试验结果

  686株支原体对10种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其敏感程度依次为:强力霉素、美满霉素、交沙霉素、罗红霉素、司帕沙星、阿齐霉素、克拉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壮观霉素。具体结果见表1。

  

  

  讨论

  UU和MH感染引起的STD,在女性表现为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男性则为慢性前列腺炎、附睾炎。也有文献报道,UU可吸附于精子表面,阻碍精子运动,产生神经氨酸样物质干扰精子与卵子结合,以及诱导机体对精子产生病理性免疫损伤等因素,是不孕不育的主要病因之一。由于NGU发病率不断增加, 因而对UU和MH感染的防治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我们对1861例疑似NGU患者进行了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率高达36.9%(686/1861),表明支原体是引起NGU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在有明确鉴定结果的625例患者中,UU阳性率高达94 .4%(590/625),证实UU是引起NGU最主要的支原体。我们在实验中发现,2.2%(14/625)的患者同时感染UU和MH,临床上值得注意。上述实验结果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相符,表明浙江地区NGU患者的病原谱、主要支原体种类与国内各地区及国外相似。

  目前四环素、红霉素仍为NGU的一线药物。刘厚君等报告引起STD的支原体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率分别仅为28.2%和16. 5%。吕小鸥等证实,UU和MH对交沙霉素敏感性最高(75.6%),但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率分别为54.0%和40.0%。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UU和MH对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敏感率分别高达94.3%和93.1%,其次是交沙霉素(89.2%),罗红霉素等其余受试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率低于66.0%以下,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敏感率则更低,此药敏试验结果与王昕等及高爱平等的报道相似。上述药敏研究资料提示,不同地区分离的支原体对各抗生素敏感性有明显差异。

  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地区UU和MH进行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用药及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吴志华现代性病学[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131.

  [2]Horner PJ,Gilroy CB,Thomas BJ,et al.Association ofmycoplasmagenitaliumwithacutenongonocenlurethritis.L arcet. 1993.342 - 582.

  [3]Soffer Y,Ron - Elr, Golan A, et al.Male genital mycoplasmaand chlamydia trachomatis cul- ture: its relationship with accessorygland function, sperm quality and autoimmunity .Fertil Steril.1990.53 -331.

  [4]王昕,宋新丽,李铮,等.泌尿生殖道感染者支原体耐药性分析[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2, 22(4): 455.

  [5]高爱平,张万翔,张海霞,等.泌尿生殖系统感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 15(4): 231 - 232.

  [6]刘厚君,涂亚庭,刘志香,等.男性非淋病性尿道炎患者支原体的检测和对10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3): 279 - 281.

  [7]Holmes KK, MardhPA,SparlingPF,et al.Sexallytransmitted diseases.New York: Mc Graow一Hill Press. 1990,181 一193.

  [8]吕小鸥,宁东,钟骄博530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对10种抗生素敏感性分析[J]华夏医学,2003, 16(4): 520.

  [评析]

  医学论文是推进医学科学发展的载体,是医学科研和临床的书面总结,是进行工作总结、交流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工具,医学论文的质量高低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和动向的重要标志。对于一名医学专科学生来说,这是一篇较为优秀的医学论文。

  本文在了解浙江地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患者中支原体感染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支原体对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集的1861例疑似NGU患者均来自临床第一线,选择性培养和鉴定方法科学,结果可信。其结论“支原体是浙江地区NGU患者主要病原体之一,其中UU是弓|起NGU最主要的支原体,强力霉素和美满霉素仍是浙江地区分离的UU和MH最为敏感的抗生素”,在临床上有很强的实用性,为解除患者病痛,保障人们的健康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形式上看,本文格式规范,条理清楚。在文字表达上,言简意赅,观点明确,图表使用得当。

  美中不足的是,本文在实验过程中对于不同性别的患者感染UU和MH的情况,分类不够细;对于支原体的药敏试验,究竟是UU、MH还是其混合物药敏试验则没有交代。因此影响了论文的深度。

  (点评:廖鸿灵)

原文出处:包锦阳.大专生毕业论文(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196-20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返回:医学检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