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人们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 1 ],人们工作、生活、经济和精神压力愈来愈重[ 2 ],由此引发的自杀或自杀倾向呈上升趋势[ 3 ].为了探索心理干预对急诊服毒自杀患者的作用, 在 2010年 1 月-2014 年 12 月间,对 254 例服毒轻生患者经及时抢救后给予心理干预措施后,通过追踪调查,他们均已放弃轻生念头,并全面康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 年 1 月至 2014 年 12 月, 甘肃省民勤县医院共抢救轻生服毒患者 254 人,其中男 96例,女 158 例,年龄 9~72 岁。 神志清楚者 173 例,昏迷者 81 例,平均昏迷时间 11 小时。 在 254 例服毒者中,121 例服有机磷农药类,48 例服除草剂,70 例服鼠药类,14 例服安眠药,1 例服来苏儿。
1.2 抢救方法
1.2.1 确定服毒种类。 通过患者及家属了解或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呕吐物的颜色、气味、来确定服毒种类。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时出现瞳孔缩小并可闻及蒜臭味等,或根据季节判断,如春季多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夏秋季多见于除草剂类,冬季多见于灭鼠药类。
1.2.2 药物治疗。 对服毒者均先予充分洗胃后,按服毒药品类别分别处理, 有机酯类患者应用解磷定及阿托品等进行治疗;镇静催眠药物中毒者,采用强化碱性化利尿及纳洛酮静脉注射。
1.3 心理健康教育
1.3.1 轻生原因及动机分析。 经积极抢救治疗后,通过多种方法和渠道调查了解,家庭纠纷引起轻生的占58%, 生活挫折( 失恋 、 高考落榜 , 遭人侮辱等) 的占21%,顽疾折磨的占 9%,心理变态的占 7%,其他因素的占 5%. 服毒的动机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几经挫折和磨难,对前途、生活不敢奢望,想一死了之,求得解脱;第二种是假戏真做,想用服毒来威胁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第三种是一种不成熟的抉择,是灵魂中短暂的错觉造成,这一类占服毒轻生患者的 61%.
1.3.2 掌握轻生者的心理变化的特征及规律。运用视、触、听、问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患者的言行变化,根据综合分析判断患者的心理特征及规律性,为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俗话说“: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言为心声”,从患者的眼神、表情和只字片语中了解其心理状态。有些患者在气头上,不愿透露真实情况,我们便躲开家属,单独交谈;有些患者感情脆弱,心中矛盾重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终日以泪洗面, 我们便轻轻坐在他们身边, 递给一杯热开水,用启发、诱导的语言,让患者讲出内心的委屈和不幸;有些患者性格内向、孤僻、很难接近,我们便用态势语言,用无声的动作来感化他,如把患者露在外面的手臂轻轻放回被窝及抚摸、握手等非语言接触,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亲切和蔼,热情真诚的态度可使患者感到温暖和信赖,然后用疏导式的方法,让患者倾吐心中的苦闷和忧虑。 尽管因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患者的心理特征出现千差万别, 但服毒轻生患者不外乎以下三大类: 一是悲观绝望, 抱定必死的决心, 拒绝回答问题, 拒绝治疗,继续寻找自杀的机会;二是情绪反复无常,故作病状,吓唬亲属,现象上拒绝治疗,而实质上求生的欲望强烈, 暗求医护人员救治; 三是自卑、 情绪低沉,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自责,认为死而未成遭人耻笑,被动接受治疗,这一类占服毒轻生患者的 78%.
1.3.3 心理健康干预方案。①心理置换法:设身处地地为患者着想,满足患者的需要,要以心交心,以心换心,将心比心,只有诚恳才能产生情感的交流,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服毒轻生患者往往认为自己是受了莫大的委屈,迫不得已才选择这条路的,护理人员应给予理解与同情,千万不能歧视、讥笑。②现身说法:帮助患者解扣子,钻出牛角尖,走出死胡同。 现身说法,语言要和善,清晰婉转,把握分寸,针对各类病人不同的心理特征“ 对症下药”. ③干扰法:改变环境条件,使患者感到温暖、舒适,让患者听轻松的音乐,看一些激励向上的书籍,使患者早日忘却精神上的创伤,正视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矛盾向往新的生活。
2 结果
对服毒患者,经及时洗胃和药物治疗,254 例痊愈( 100%) .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心理特征的变化随时调整心理干预方案,结果 254 例服毒患者接受治疗由被动-主动;情绪由消极-积极;信念由悲观-乐观;患者的体征由阳性-阴性;症状由重-轻-消失;心理调节由盲目-自觉;意志由懦弱-坚强,全面康复。 见表 1.
3 讨论
临床实践观察发现, 轻生患者往往性格偏执、思维狭隘、心理脆弱,应付应激能力差,悲观失望、恐惧、自卑、意志消沉及孤独[ 4 ].自杀行为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生理-心理-社会现象,是一种有意识的自愿结束自己生命的异常行为, 是人在绝望时的一种逃避行为,是一种非理性冲动性行为,常伴随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和心理创伤[ 5 ],在自身心理和社会环境影响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的[ 6 ],是人类自身与社会环境平衡失调时产生的极端行为。 由于受到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压力,情绪往往抑郁或过分悲伤,对生活失去信心,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漠不关心、反应迟钝、表情冷漠、寡言少语[ 7 ]. 长此以往,促发轻生者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 及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再次服毒自杀率。 医护人员语言、情感能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稳定患者情绪,使治疗发挥最佳的心理、生理学效应。 心理干预不能降低急诊服毒自杀患者的死亡率,但能降低患者因精神问题的住院率,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
参考文献
[ 1] 吕春香。服毒自杀患者自杀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体会[ J] .求医问药,2013,11( 11):219-220.
[ 2] 沐丽珍。服毒自杀者的心理与社会因素分析[ J] .大家健康( 学术版),2015,9( 7):262-263.
[ 3] 王世文,陈霞,王攀科。服毒自杀 245 例原因分析[ J]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 8) :40-41.
[ 4] 许赞霞,常卫波。服毒自杀患者的心理护理[ J] .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2011,26( 25):277.
[ 5] 金培英,翁伟芬,娄晓钰。服毒自杀患者急诊洗胃的护理[ 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 14):61-62.
[ 6] 辛煜芳。服毒自杀患者 78 例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 6):1479.
[ 7] 徐东妹,姜秀梅。浅谈对服毒自杀患者的优质护理[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5( 4):117.
近年来,中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群肥胖率也随之上升。据估算,我国现有超重和肥胖者共2.8亿人,其中超重者为2.15亿人,肥胖者为6844万人①.而由超重和肥胖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严重者甚至可能自杀。据调查分析,自杀是14-34岁群体的首位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