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企业打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幌子,在表面上做一些符合公众口碑的、迎合社会道德的、顺应国家号召的虚假行为,其目的不是提升社会价值,而是为了赢得“声誉效应”,这与社会责任的本质和要求是相违背的。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但盈利不是企业的唯一目的。然而似乎很少有企业意识到,行为的形式大于实质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企业社会责任不可缺失,这已经成为普遍共识。企业应从根本上杜绝表面的、临时的、虚假的、喊口号式的虚伪面孔。本文就虚伪的社会责任行为会对企业战略目标造成哪些潜移默化的负面影响进行浅析,并就企业而言针对伪社会责任行为提出治理方法。
关键词:伪社会责任行为;企业战略目标;危害;治理。
当物质基础不再是人们急需考虑的问题时,人们开始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单单是生活物质数量的多少。现今人类已经处在文明社会,世界各地人民对和平、互助、共享有着共同的期待。中国经济进入平稳缓慢的中低速发展水平,人们对生活环境和便捷的基础设施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更加注重综合效益的提高,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中国深刻变革。国家的顶层设计离不开企业的团结协作,在国家制度和政府理念的引导下,企业纷纷加入承担主动社会责任大军。但也能发现一些企业存在“搭便车”现象,只象征性付出精神和物质上的低微成本,来赚取积极的社会效应。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伪社会责任都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百事可乐公司和苹果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都被曝有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嫌疑。实际上,企业“搭便车”获得的只是短期的效应,长而久之,虚假行为必然会腐蚀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而严重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时间轴的滚动。因此是否能够有效杜绝伪社会责任行为,或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命运。
一、企业战略目标
依据会计假设理论,为了真实、可靠的反应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每一个企业都要作出持续经营假设。当然,企业的持续经营,不仅是为了方便会计记账和提供财务报表,也是企业奋斗的目标。企业的持续经营,离不开企业的战略目标的制定。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的一项合理愿景,是一副关于未来的蓝图,并要求企业上到管理层下到员工朝着蓝图方向“撸起袖子,加油干”.战略目标是起点也是终点,它高度概括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全面的反应了企业各方利益和整体布局,动态的贯穿企业阶段性发展的始终,是企业一直要努力实现的一种未来的结果。为企业共同目标一致前进,员工可以找到激情,找到存在感,在能力和发展方面可以收获更多提升空间。因此,企业战略目标对企业和员工而言是一种工作使命也是一种激励机制。企业目标可以细分为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社会目标等。
二、伪社会责任行为及表现
伪社会责任行为也就是虚伪的社会责任行为,带着履行社会责任的面具掩盖企业唯利是从真实面貌,这样的企业往往是动机不纯,表里不一,思行有别的。伪社会责任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只喊口号,没有付出真正行动;另一种是象征性付出精神和物质上的低微成本后夸大自己行为来骗取社会荣誉,商业作秀就是这种形式具体表现。伪社会责任行为的短视,表现在企业为了短期内获得额外效益,置企业良心和品质于不顾,做出一些临时的、表面的,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伪善行为,真实目的并不是出自于对社会价值和博爱的追求这与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有着本质区别,企业的社会责任,除企业遵守法律,使企业在创造财富外,还应主动承担对员工、公众、环境和家园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协调发展。很明显,真正的社会责任行为是主动的,积极的、长远的。
三、伪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危害
存在一些企业只顾创造利润,枉顾应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把真诚的承担社会责任当作是企业利润的一项流失;或打着履行社会责任的旗号,在形式上用口号或虚夸的言行来表明自己是积极的社会责任的践行者,来骗取社会公众的信任和好感,炒作才是真实目的。实际上,伪社会责任行为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有众多的不利,然而企业战略目标是使企业能够维持长远发展的纲领,是企业能否能够健康运转和持续盈利的保证,因此伪社会责任行为必然不利于实现企业的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社会目标。具体而言,伪社会责任行为会从企业文化、企业形象、员工积极性、企业资源、企业利润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危害到企业战略目标。
(一)腐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壮大的内部精神认知。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常态背景下,企业已然成为市场不可缺少的部分,企业文化包括企业良知、企业自信心等,其核心是企业价值观,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至关重要。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离不开企业优秀价值观。企业存在伪社会责任行为,是有悖于企业良知和企业道德的,会形成扭曲和错误的企业价值观,把错误的观念输入到人心,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就可能演变成“误导”.“上梁不正下梁歪”,当企业虚假和浮夸成为一种风气,企业员工也难免会沾染到不良风气,夸大自己的劳动和成果,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遭受打击,出现员工对企业也是虚情假意的恶劣情形,使企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另一方面,伪社会责任行为渗透在企业文化中,会使企业定位发生偏离,虚假成风,失去自信,不利于企业形成凝聚力,难以形成不惧大风大浪的根基,使企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境,最终导致不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破坏企业形象
在无形效益方面,企业的伪社会责任行为对内可以危害企业文化,对外会破坏到企业形象。“即使狐狸带上白发,也显不出善良的面孔”,企业的伪善,无论如何掩饰和包装,终究是一种投机主义。据媒体刊登,每年都有一批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被指涉嫌公然欺骗、故意隐瞒、双重标准行为。作为一种心存侥幸行为,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真实面目一旦被揭示,不仅使企业生产链和价值链遭受严重损毁, 而且企业艰难打造的品牌效益和正面形象会遭到政府及公众的嗤之以鼻。每个明智的公众都有一定的道德评判标准,会对只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为了企业的最大利益损害公众利益的企业感到深恶痛绝。原因在于与那些逢场作戏、妄称善良,虚情假意,恶意欺骗的企业相比,人们更愿意接受那些从没公开声明自己是社会责任的主动践行者的企业。因此一旦企业形象趋于崩溃,那么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步伐也要止步于此。
(三)损失企业资源
企业资源包括企业人才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财产资源、市场资源等,涉及人才引进、信息传送、技术革新、融资渠道、发展潜力等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催生下,市场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企业的资源,如同企业的鲜血,也是企业的核心财富,必须不断的提高资源管理和开发能力,才能使企业在资源竞争中取得明显优势。伪社会责任行为之所以会损失企业资源,是由于一个“内忧外患”的企业根本无法对企业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开发。无论是投资者还是高尖人才,必然对企业文化扭曲、公众形象不佳的企业避之不及,很因此企业不仅在筹资和投资上无法取得进展,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创新方面也会困难重重,快就沦为空壳企业,企业长远发展和战略目标也会成为空谈。
(四)阻碍企业可持续发展
伪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短视的行为,会使企业阳气挫伤,余毒入心,无法伸展,牺牲了长期发展能力。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以社会环境为依托,以消费者为倚靠,却不愿“反哺”社会,无心为社会出力,利用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对社会公众虚情假意,偷梁换柱,可想而知,纯粹逐利主义的企业、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见利忘义的伪装者,定然会被具有道德标准的社会公众拉入黑名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终难以实现。一方面,企业的丑闻一旦公开,企业的诚信和服务理念会受到质疑,导致企业盈利能力急剧下降,资金运转面临难题,财务风险骤然上升,发展前景不容乐观,甚至面临破产风险;另一方面,企业的伪社会主义行为会影响企业产品市场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市场逆向选择,市场的整体质量下降也会对企业的长足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
四、伪社会责任行为的消除
伪社会责任行为和社会责任行为在表面上并无很大差别,都承认履行社会责任,服务公众生活的是符合社会认知,为达到不同的目的,都以履行社会责任和承担法律之外社会道德为手段。不难看出,伪社会责任行为是一种比较隐蔽的行为。同时,由于企业伪社会责任只是市场局限性的一个细微的具体表现,国家没有出台伪社会责任具体的辨别标准。因此有的企业得以有机可乘,认为在法律漏洞上钻点空子无可厚非,毕竟付出最低的成本,可以收获巨大的效益,何乐而不为呢?然而,企业无止境的以社会公益为手段,达到企业财富最大的化,这种行为好比毒瘤,使企业慢慢病入膏肓。自己的病还得自己主动去治,因此企业应当吸取历史上那些企业由于造假舞弊而自食其果的惨痛教训,趁早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
(一)重建企业伦理道德观不良成分会给企业发展带来明显的阻力,潜藏在企业内部的恶性隐患或负面因素会使企业发展萎靡,忽略企业成长过程中暴露的污点,会逐渐磨灭企业的反思和进取主动性。大自然和社会的存在优胜劣汰法则,不道德的经营行为必然受到惩罚。正确的企业伦理观和发展理念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才能使一个企业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可;自觉维护健康的市场环境才能为我们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创造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层应制定明确的战略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企业危机感,锐利进取,放远目光,不做井底之蛙和时代的落后者,重视长期存在的侥幸心理的危害,深刻认识到投机取巧只会使企业自我腐化。
(二)多渠道打造企业品牌第一,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企业的知名度关键还是来源公众的口碑,企业要想办法锁住回头客的同时,新顾客的开发也是企业一项重要工作。“酒香不怕巷子深”,公众的口碑则主要来源与企业产品和服务质量,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和服务需求是企业打造品牌的重要渠道。第二,大数据的运用。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遍运用,人们对大数据的收集越来越便利。企业可以经过对收集的大数据进行详细分析,找到产品的适合人群,提供产品的定制服务,把消费者的真实体验融入到产品中,加深消费者对产品的依赖度和实感度,凸显产品差异化。第三,真正让利于民。利用打折促销的方式,让利消费者,让消费者切实感到产品的物美价廉,扩大市场影响力。
(三)形成制度,接受监督建议企业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杜绝伪社会责任行为,构建内部协同一致的“打假”沟通机制, 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合、全方位覆盖”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规划,建立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绩效评价体系,把企业一部分预算用作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以实际行动公布于众;自觉接受媒体曝光和社会舆论的检验,形成企业开放式经营与社会舆论通道良好对接的沟通平台;鼓励内部员工与外部人士对企业伪社会责任监督和曝光;引进企业社会责任社会审评模式,自觉接受企业非财务指标的外部审计,建立健全企业外部控制体系,主动聘请资信评级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诚信评级,由此消除企业进行伪社会责任行为的内部压力和外部机会。
参考文献:
[1]肖红军等。2013.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6月第6期
[2]李金轩、赵书华等。 企业伦理与道德。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2008.
[3]郭晟豪、阚萍。 “经济人”与“利他主义”的一致与冲突--基于企业慈善角度。《对外经贸》。2012.第213期[4]万金高。2017.人力资源管理如何助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年12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