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

社会文化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 作者:王威
发布于:2018-11-12 共5947字

  摘    要: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 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本文介绍了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的产生及相关概念, 包括中介、内化、最近发展区、搭手架和活动理论, 以及社会文化理论在语言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关键词: 社会文化理论; 最近发展区; 语言习得;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 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 把个人从乔姆斯基理想的听说世界和实验室中移出来, 放到他们日常生活中 (Lantolf, 1995:116) 。
 

  Abstract: Socio-cultural Theory emphasizes that language is a kind of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language learners acquire some knowledge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elimin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language application and language learning by means of applying language into their practice. 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creation of Vygotsky's Socio-cultural Theory, some important concepts that it contains, including Mediation, Internalization,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Scaffolding, Activity Theory, and some applications of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Keyword: Socio-cultural Theory; Child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Language Acquisition;

  一、社会文化理论

  从字面上看, 社会文化理论与社会和文化有关, 但它既不是关于社会的研究也不是对文化的研究, 它属于心理语言学研究范畴。社会文化理论被称作文化心理学, 是关于人类思维高级功能发展的研究, 也是维果斯基和他的同事们多年研究的成果,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被称作社会文化理论。前苏联心里语言学家维果斯基指出, 这一理论的本质是把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研究融入对人类思维发展的理解过程中的研究 (Swain&Deters, 2007年) 。社会文化理论主要是用来了解人类思维与文化、历史和教育背景之间的关系。维果斯基认为, 人类思维包括社会实践、个人意识和物质文化, 三者之间彼此包含, 相互依存和协调 (Lantolf&Thorne, 2006:1-3) 。在维果斯基提出这一观点后, 该理论得到其同事、学生和研究教育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的广泛支持, 并推动该研究向纵深发展。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包括中介 (Mediation) 、内化 (Internalization) 、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搭手架 (Scaffolding) 、活动理论 (Activity Theory) 。

  (一) 中介

  在社会文化理论中, 中介是一个核心概念, 这一概念认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个是具体的物质世界 (由生物因素决定的低级心理机能) , 一个是抽象符号的世界 (由社会文化因素决定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具体的物质世界中, 我们把双手和头脑作为中介转换的工具, 进行人类活动;在抽象的符号世界中, 我们把语言作为中介转换的心理工具, 进行心理活动和心理控制。也就是语言符号对社会文化交流互动起着媒介作用, 同时也影响人类思维活动, 这种活动具有自发性, 使人们做出规划并进行理性的思考。调节是中介的主要形式, 人们通过调节我们的物质世界、社会以及心理来推动人类的各种活动。在调节阶段, 儿童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也逐渐进行语言调节活动, 这一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即物体调节、他人调节和自我调节。物体调节指儿童受到其周围环境影响的调节;他人调节是指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的调节;自我调节是指儿童处理问题时, 依靠自己的语言和行为进行调节。在外语和二语的学习中, 他人调节是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进行协作学习, 自我调节是指学生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进行自主语言学习。

  (二) 内化

  内化 (Internalization) 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 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 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 它是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环境间相互碰撞形成的, 是改造内部心理机能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得到经验后, 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产生的一些现象, 通过人类大脑的思考过程, 传输到我们的内心, 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 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认知结构, 这个过程就是内化。人类思维的发展是社会文化碰撞交融的结果, 最终形成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维果斯基指出, 人类思维发展的第一条客观定律是人们持有的作为中介的心理机能不是从内部自发产生的, 它们只能产生于人们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 这种由社会、集体合作的活动向个体、独立的活动形式转化的过程就是内化机制。心理间平台 (interpsychological plane) 与心理内平台 (intrapsychological plane) 之间的相互转化就是内化的过程。

  (三)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和搭手架是有关学习的两个重要概念。维果斯基指出, 孩子发展要经历两个阶段, 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 也就是孩子心理功能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 即“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者在与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前者是由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的, 后者是由成人指导和同伴间的合作所决定的。最近发展区预示着孩子将来独立做事、执行某些智力功能的能力。从前者向后者转化的过程被维果斯基称为文化发展的一般定律, 即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每一项都出现两次, 或出现在两个层面。首先是出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层面, 其次是出现在个体内的心理层面。从社会层面向心理层面转移的标志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出现 (Lantolf&Appel, 1994:10-11) 。这种从依靠他人帮助下完成的具体动作到不依靠外力、独立用智力完成的行动的过程叫内化。

  (四) 搭手架

  与最近发展区有着密切关系的是搭手架, 即成人或指导者帮助儿童或新手解决问题来完成任务的行为, 即儿童与新手还不能独立运用某知识实现目的, 但可以通过谈话或借助搭手架的帮助实现其目的。伍德提出了6种搭建类型, 即吸引学习者兴趣、简化任务难度、保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强调任务的重要特征、减少儿童的压力和沮丧感、演示完成任务的方案。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 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体现了支架作用下最近发展区的提升, 学习好、能力高的学生与学习能力稍差些的学生间可以搭建支架, 通过分享信息、提供帮助, 能力强的一方可以为另一方提供学习上的提示和指导, 让学习能力差的学生看到自身实际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差距, 进而激发自身潜能。

  (五)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 是维果斯基提出的, 后经其学生里昂塔夫 (A.N.Lenot’ve) 发展成为独立的理论。维果斯基认为, 活动可以作为观察和研究意识的框架, 认为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但只有在行为层次上才能观察到。活动不单指“做事”, 还指在生理需求作用下有目的地做事。人类行为包括三个层次:行为层次 (activity) 是受生理和社会需求驱动的;行动层次 (action) 是以目标为导向的行为;实施层次 (operation) 是对目前社会物质条件做出自动或熟悉的行为反应。与这三个层次相对应的是动机 (motive) 、目标 (goal) 和条件 (conditions) , 行为是和活动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动机相联系的, 不存在没有动机的行为 (Leontiev 1981:59) ;行动服从于有意识的目标, 实施就是完成目标的具体行为。总之, 目标决定了方向, 动机决定了努力的程度, 行为是在具体的情景中进行的。

  二、社会文化理论在儿童发展与教育中的应用

  言语和思维是心理学的主要概念,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极其复杂的。维果斯基认为, 语言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有两点:一是成人通过语言可将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方式传给儿童;二是通过语言, 儿童可以适应所处环境, 并将语言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儿童思维发展依赖于经验和言语, 维果斯基总结出儿童言语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自然阶段、心理学阶段、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段。自然阶段是最原始阶段, 多为情感表达, 含有的思维成分不多。在心理学阶段中, 儿童对语言的表达多处在逻辑思维之外, 此时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在言语阶段中, 儿童多会自说自话, 这时言语和思维联系相对紧密。在内部言语阶段, 儿童可以借助内部言语进行思维, 此时言语是思维发展的基础。维果茨基这一论述表明言语的内化是儿童言语和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内化的过程是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相联系的体现, 而儿童所表达出来的言语其实是内化后的结果, 没有内化很难进行连贯表述。所以儿童内化的过程也是将外部感知化为己有的过程。因此内化在儿童言语和思维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近发展区”的作用是激发儿童潜能, 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最近发展区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这提示我们要借助动态过程对儿童学习能力进行了解。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 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作为家长, 要充分了解孩子的发展现状, 并做出正确的引导。教师也要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儿童的发展过程, 及时纠正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出现的问题。考察儿童在有无帮助两种情况下的发展水平的差异, 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可能性, 以便使儿童的个体能力和认知能力得到最大发展。从社会文化理论观点可以看出, 儿童与成人和同龄人间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只有通过与外界的互动去适应外界环境, 才会促进自身发展。要想确保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缺一不可, 三者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三者中, 学校起主导作用,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十分重要, 因此要科学地利用家庭和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社会文化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近20年来, 在二语习得领域形成两大敌对阵营, 即认知学派和社会文化理论学派。前者被认为是学术理论的主流学派, 因为认知学派发展较早, 理论体系较为完备。后者作为一个新的流派, 发展较快, 在语言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功能方面对认知学派产生冲击。尽管认知学派在二语习得的很多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但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方面也有很大帮助, 在思维塑造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二语习得方面的社会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其理论背景及起源都比较复杂, 包括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列昂季耶夫的活动理论、会话分析理论、语言社会化理论、后结构主义理论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Swain&Deters, 2007年) 。在这些理论中, 对社会文化流派影响最大的还是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被很多研究者应用于学习和认知发展的研究中。这些研究表明, 社会文化理论对探究外语课堂的社会条件和个人条件贡献很大, 成为这方面重要的研究工具 (Donato, 2000年) 。

  在外语教学中, 如何发挥中介的作用?以色列教育家福伊尔施泰因 (Feuerstein) 认为, 中介作用表现在为学习者选择和组织环境刺激方面, 并以适合学习者的方式加以呈现 (Williams, Burden, 1997年)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 教师需要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 设置合理的课堂活动, 并启发学生理解活动意图和目标, 有目的地为学生做好示范, 为学生创造更完善的语言学习环境, 营造有利情感环境, 适度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 布置合适的学习任务,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从他控 (other-regulation) 转向自控 (self-regulation) 。

  最近发展区和搭手架在外语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作为教师, 在教学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输入能力, 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 为学生提供难易适中的语言学习材料, 并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要了解学生两种发展水平, 即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 教师熟悉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后, 才能有针对性地布置教学任务和安排教学活动中, 因材施教, 把教学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知识。教师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观察, 并把学生的真实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间的差距作为评价重点, 以便为教学提供有力而可靠的依据。

  在外语教学中, 在活动理论的指导下, 教师就能够识别学习过程中每个互动的动态差异和语境差异。教师不但要观察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对课堂动态进行分析, 而且要了解活动背后的动机, 而不是单一观察学习者的行动。课堂活动包含三个核心成分, 即主体、客体和共同体。在外语教学中, 学生是主体, 是活动理论中的主要分析对象, 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教师是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人, 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所以教师要准确掌握学习者所具备的文化水平、认知水平等。教师准确掌握学习者的实际情况, 才能合理地设计教学计划, 布置合适的教学任务, 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在外语教学中, 教学目标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 是为学生的课堂活动所设定的, 因此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为教学顺利有效进行提供依据。在外语教学中, 也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共同体, 共同体是指除学习者外的其他学习过程的参与者 (同学、老师) , 共同体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 它是重要的参与者, 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语言学习者通过把语言运用到行为实践中, 获得一定的语言文化知识, 消除了语言使用和学习的界限, 把个人从乔姆斯基理想的听说世界和实验室中移出来, 放到他们日常生活中 (Lantolf, 1995:116) 。社会文化理论为儿童发展和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分析维度, 我们要结合实际教学, 更深入地研究社会文化理论。

  参考文献:

  [1]高瑛.社会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英语课堂师生协商话语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2]Lantolf, J.P.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3]Lantolf, J.&S.Thome.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nesis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4]Leontiev, A.N.The problem of activity in psychology, in J.V.Wertsch (Ed.) .The Concept of Activity in Soviet Psychology.Armonk NY:Sharpe, 1981.
  [5]陆洋.儿童思维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教育论着选评介》[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 (05) :79-80.
  [6]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8, (03) :9-15.
  [7]文秋芳.评析二语习得认知派与社会派20年的论战[J].中国外语, 2008, (03) :13-20.
  [8]吴卫东.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9]蔡红.小学生认知能力的动态测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2.
  [10]沈丹丹.儿童“最宜发展区”与“最佳发展序”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 2002.
  [11]常凤, 周本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1) .
  [12]曾小玲.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新课程 (下) , 2011, (08) .
  [13]王磊.支架式教学在翻译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刍议[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 (03) .
  [14]申仁洪.合作活动学习:基本理念与实现样式[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15]王香英.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启示[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
  [16]李娟, 麻彦坤.高觉敷与维果茨基心理观的比较[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6, (05) .

作者单位:
原文出处:王威.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应用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8):155-15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应用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