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

王季愚外语教育观对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意义

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作者:孙超
发布于:2021-01-13 共3689字

  摘    要: 在国家“一带一路”、中国文化走出去及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中国外语教育事业肩负着重要使命和挑战。王季愚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外语规划观、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观、严格按外语教育规律办事、多元化的师资建设观以及突出外语教育的民族性理念,对现今我国外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王季愚; 外语教育理念; 当代启示;

  中国外语教育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先后经历了早期、建国前、建国后、改革开放后四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是为适应当时历史时期的特殊需要而形成的,并完成了各个阶段对外语人才的基本培养目标。王季愚同志从20世纪30年代学习俄语起,为教育和文化事业奔波51年,提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办学思想,并付诸实践。超过半个世纪的外语教育实践渗透着她在外语教育领域的重要学术观点,其外语教育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外语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王季愚外语教育理念

  (一)以国家和民族利益为重的外语规划观

  作为一位人民教育家,王季愚始终坚持外语学科应服务于国家建设和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她认为,“外语水平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水平的标志之一”[1]。因而,她能从长远人才培养的需要,“以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文化视野”[2]看待外语教育。在哈外专建校初期,王季愚明确提出学校的任务是为新中国培养急需的军政翻译,严守士先器识而后文艺这一准则。据统计,到1958年,哈外专共培养6 123名俄语干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她高瞻远瞩,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和方向,卓有成效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把一个最初只有几十个人的短训班式的革命干部学校,逐渐建设成一所具有现代化雏形的、多科性的从预科到研究生班办学层次齐全的外国语学院。20世纪80年代,办学思路日益狭窄的外语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她把外语教育改革同“四化”建设的实际需求相结合。提出要加大小语种专业和第二外语比重,逐渐向多学科外国语大学过渡的思想,提倡多样化办学,指出外语学科应与其他人文学科相互渗透,培养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熟练的外语技能、强健体魄、专业知识以及宽广文化知识的人才。
 

王季愚外语教育观对我国外语学科发展的意义
 

  (二)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观

  王季愚作为一个高校的主要领导,无论是在哈尔滨还是在上海,都身体力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她既反对单纯的业务观点,指出那种“学好俄语就是一切的想法和做法都是片面的”[3],也反对搞空头政治。而是要求教师教书育人,要求学生又红又专。她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

  王季愚主张培养外语人才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且,总是把政治思想与品德教育放在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她认为,培养人要以理想教育为中心。“‘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答案。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培养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有知识的人、有文化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4]。她身体力行加强政治思想工作。从政治思想入手,使学生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不把俄语看作是纯粹的工具课,而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武器。为此哈外专建立了政治处和马列主义教研室,王季愚同志自己领导这方面的工作并兼任理论课教师。而且从不回避尖锐敏感的理论问题,针对每一批学生的思想实际,即基本政治立场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这些方面的实际,密切联系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各个时期的重大问题的实际。因此,系统的理论教育、结合形势的时事政策教育以及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三个方面构成了王季愚德育教育的整个体系。

  (三)严格按照外语教育规律办事

  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具有教育的一般共性,还有其内在的特殊规律。掌握、驾驭这些规律,教学工作就有成效;反之,则事倍功半。

  建国前后,国家急需大批俄语翻译人才。为应付这样的局面,王季愚提出:将长远的人才培养和国家应急的速成教学相结合,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目前紧急任务和今后正规建校相结合。在具体教学中采取了如下的措施:1.利用哈尔滨特殊地域条件,大量聘用当地苏侨任教。2.制订教学大纲,要求少而精。既要训练学生基本功,又要应用人单位的要求,适当讲授与今后工作有关的专业词汇及知识。3.聘请苏联专家来校,开设研究生班、理论班和高级教师学习班,着力培养本国教师队伍。4.制造外语环境,要求学生增多语言实践,课外活动与外语相结合。这些措施既有因地制宜的特色,又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因此为当时全国各新开设的俄专学校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经验。

  外语学科模仿性很强,因此学外语最好从少年开始,王季愚对此深有同感。哈外专开办不久,她就提出开办预科班,招收初中毕业生。这开创了新中国正规学校招收少年预科班学习外语的先河。教育部后来开设外国语学校,都是在十几年后的60年代初才开始实行的。

  1954年,在俄语人才培养的速成教学告一段落时,王季愚又及时提出了学术建校的思想。她指出:办学校必须从学术研究着手,单靠改进教学方法还不够,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外语理论水平。1955年前后,随着高校大规模进行的思想改造、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我国高校一些有远见的校长们开始设计自己学校的远景规划。在王季愚的心中,人才、设备、校址、语种、大纲,无不在她的缜密思虑之中。1958年,哈外院改为黑龙江大学后,她在创建文理各系的同时,更注重“三材(人才、教材、器材)”的建设。在她从容不迫的指挥下,学校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为黑大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王季愚恢复行驶上外院长的职务。她感到外语教育改革的春天来临了,开始全面整顿学校的教学秩序。1978年5月成立上外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王季愚出任主任;10月恢复学报,创办《外国语》;1979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上海外国语大学成立三个机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外语教学资料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为学校今后的教学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多元举措培养一流教师队伍

  王季愚深知教书育人的关键是教师。没有思想好业务又好的教师队伍达不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她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经常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师的业务和能力。

  哈外专建校初期,教师以当地的苏侨为主。王季愚有预见地提出了“以我为主,逐步替换”的师资建设方案。为此,学校每年都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毕业生担任助理员;紧接着又提出了学习外语理论,提高业务水平的主张,自1950年下半年起举办研究生班,有计划地培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到1956年,哈外院的研究生已有200多人。由于她的远见卓识,哈外专在数年内逐步形成一支人数多、水平高、“兵种齐全”的干部和教师队伍。

  王季愚提倡教师普遍从事科研,以科研提高教师的学术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促进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实现一流外语高校的建设目标。1955年,召开哈外专首届俄语教学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成为学校从一个中心(教学)迈入两个中心(教学和科研)的转折点。会后在哈外专广大教师中兴起了科研的热潮。科学研究很快成为教师的群众性活动,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学术带头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王季愚外语教育理念的当代启示

  王季愚的外语教育实践表明,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任何时候都应顺应国家发展动向,紧随时代呼声。当下,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文化走出去以及新文科理念的提出,外语教育只有以国家战略为依托,以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为依据,破除学科本位的固有思想,科学定位,统筹规划,才能确保学科常青发展。

  实践证明,王季愚提出的德育为先的全面育人理念丝毫没有落伍,相反,却随着我国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更显其战略前瞻性和有效性。只要我们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就一定能实现教育的改革创新。当然,“课程思政”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深入探究“课程思政”教学规律,需要高校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方向,才能圆满完成党和国家交给的任务,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中国的外语教育走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依然存在“缺少顶层规划”“教学与科研相互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因而,坚持全面调查研究、做好规划、实事求是地按照外语规律发展外语学科仍然是当代外语人遵循的依据、实践的指导思想。

  王季愚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发展以及教师激励等方面留下的经验特别值得我国外语界高度重视。如何提升师资视野,提高其业务能力,使其满足当前外语教育跨学科性的要求,是一个非常迫切的现实问题。

  总之,王季愚的外语教育实践渗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思想。她从人类文化的发展,从社会进步与建设的高度来看待办学育才;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来看待教育与教学规律,育人的规律;她既从现实的情况与任务出发,又科学地看到发展的必然前景,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她的外语教育思想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挖掘和理性思索。

  参考文献

  [1]王季愚.外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会通讯,1981,(3).
  [2]李祖培,俞约法.继承和发扬季愚校长的教育思想[J].外国语,1996,(4).
  [3]付克.忠诚教育事业的楷模——王季愚同志诞辰八十周年纪念[J].外国语,1988,(2).
  [4]缪品端,王超尘.卓越的教育家王季愚[J].外国语,1996,(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原文出处:孙超.王季愚外语教育理念及当代启示[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1):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应用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