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铮作为一个译者, 有其特殊性, 他首先是一位诗人,在诗歌道路无法继续的时候选择了翻译,在译本的选择上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主观意识、审美情趣、人生价值观等。
本文试图用西方在心理学、美学、哲学多范畴并存的移情说作为视角,探讨査译本受到诗歌创作、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翻译风格。
一、移情说理论视角
移情说理论首次被提出是应用在心理学领域, 而后在利普斯的《空间几何》中,利普斯通过大量的例子与佐证阐释了这一理论,并使移情说延伸到美学领域,从而使移情说可以应用的空间更加广泛。 在中国,移情说作为一个理论视角被应用于美学与文学是由于朱光潜的审美移情说的引进,近些年来逐渐被应用到翻译中去。 作为属于哲学、美学、心理学多个范畴的移情说应用于翻译应该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出发, 探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移情活动。
移情说理论属于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范畴,从心理学层面来说是要把我们人的主观感情移到外物中去,是外物生命化,具有人的感情。 在哲学层面它着重于对意识产生人化作用的现象描述, 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是人的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感受、 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在美学领域, 移情说认为产生美感的根本原因在于“移情 ”。 所谓 “移情 ”,就是我们的情感 “外射 ”到事物身上去,使感情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之所以可以成为一个新的视角应用到翻译中去,是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项心理活动, 在译者选择何种诗歌作为译本及翻译过程中使用何种韵律、何种风格,这些选择体现了译者能动性,所以翻译也是“创作”,“任何心理活动都必然是在以往的心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1〕查良铮的翻译审美就是建立在诗歌创作审美心理之上的。 诗歌翻译同时也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在翻译作品的同时,译者要将诗歌的“意美,音美,形美”〔2〕传递出来,这是要译者将做诗人的情感转移到诗歌翻译中去的。
二、査译本浪漫主义诗歌翻译移情体现
穆旦是“九叶派”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特点鲜明,灵魂突出,郑敏评价穆旦,他是“一个抹去了‘诗’和‘生命’的界限的诗人。 ”〔3〕查良铮作为一个诗人,在诗歌道路停滞的时候,毅然的选择了诗歌翻译作为其心灵寄托。 写给早年诗友的信中他这样说:“我煞有介事地弄翻译, 实则是以译诗而收心,否则心无处安放。 ”〔4〕在译介的选择上,查良铮的个人经历、诗人观念与审美习惯等都体现了移情作用。 而在诗歌翻译策略上,字词的甄选、韵律的把握、浪漫主义诗歌特征的体现上都反应了诗人有意识无意识的受到移情作用的影响,将其诗歌创作风格、特点、个人喜爱转移到了诗歌翻译中去,从而使他的诗歌翻译风格、语言独成一派。 王佐良这样感叹:“诗人穆旦终于成为翻译家查良铮, 这当中是有曲折的,但也许不是一个坏的归宿。 ”〔5〕
(一)浪 漫 主 义 抒 情 诗
《西 风颂 》是浪漫主义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 ,此诗较着名的有五个译者,查良铮,王佐良、江枫、徐翰林、傅勇林。 在学报期刊上,《<西风颂>译本之比较分析》 已经从多个角度对几个译本作了比较分析,在此我们节选较少译文,着重从移情角度讨论穆旦诗歌创作对他的诗歌翻译的影响。
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流云象 大地的枯叶一样被撕扯脱离天空和海洋的纠缠的枝干。
成为雨和电的使者:它们飘落在你的磅礴之气的蔚蓝的波面,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査译)你激荡长空,乱云飞坠如落叶;你摇撼天和海,不许它们象老树缠在一堆;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只见蓝空上你驰骋之处忽有万丈金发披开(王佐良译)在你的川流上,在骚动的高空,纷乱的乌云,那雨和电的天使,正象大地调零枯败的落叶无穷,挣脱天空和海洋交错缠接的柯枝,漂流奔泻;在你清虚的波涛表面,似酒神女祭司头上扬起的蓬勃情丝(江枫译)首先在韵律上,三个译文都选择了以诗译诗,用了不同的韵脚但都基本遵从了原诗的韵律而没有做过多的改写。
在风格上, 王佐良译本为了使译文达到和原作一样的大气磅礴的效果,将“西风”拟人化,作为第一人称贯穿整个第二节,加上语言简短,更显得译文有力量。 江枫的译本则注重遣词造句,较多使用习惯用语与字词使译文富有诗意。 査译本用字简洁凝练,笔触劲拔,意象清晰。 例如诗句前一半,原诗意象为西风在天空带来了乌云、雨电。 査译为“没入你的急流,当高空一片混乱”这是此段诗节的状语部分,査译为没有过多的使用形容词,而是选择富有动态感的动词“没”,使诗句无形中增添了动态美感。 也没有使用固定词组与成语,诗歌简洁富有力量。 王译用了诗歌采用中国人习惯的阅读手段对称的两个四字成语“激荡长空,乱云飞坠”使诗歌呈现出雄浑的力量, 但这种翻译风格是査译绝对不会采用的, 査译本诗歌翻译过程中都坚持使用诗歌创作倾向的现代诗歌语言,使用“陌生化”手法将西方句式与西方诗歌音韵带回来,诗歌中很少出现四字的惯用语。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査译在意象传递上由于他有做诗人的情感经验,他能更好的理解原诗意象,并用他惯用的创作风格翻译出来,使意象清晰仍带有西方诗歌韵味。
移情说认为,移情作用是长期的观念、情绪和意识积累而形成的过程。 査诗歌创作多年,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诗歌情感体验。 在“穆旦” 的诗歌中,诗歌用简洁的白话文传递诗歌意象,而排斥古典诗歌形式与风格。 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就很难发现固定成语、习语、俚语和冗杂的词语铺垫,而是以极简练的风格着称,例如“你底眼睛看见这一场火灾, 你看不见我, 虽然我为你点燃, 哎, 那烧着的不过是成熟的年代, 你底,我底。 ”〔6〕随便拿起一篇他的诗歌来说,我们都能看到他朴素的审美与简洁的文风。 这种诗歌情感体验转移到诗歌翻译上,并体现到他的翻译风格里。
(二)浪漫主义叙事诗
《唐璜 》是拜伦最着名的一首讽刺长诗 ,査译本 《唐璜 》历时十年,是查良铮生前自认为翻译的最精彩的一部作品。
因此《唐璜》査译本是最能体现査译风格的,也对探讨英语格律诗形式翻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叙事诗不同与抒情诗,抒情诗是诗人以自己的口吻直接抒发感情, 叙事诗则是诗人借助诗中人物的口吻展开诗歌在音乐性上, 抒情诗明显比叙事诗感情强烈。 叙事诗需要有故事情节并涉及议论、写景、叙述等手法,而叙事史诗更是囊括篇幅巨大、结构复杂、题材广泛等特征,因此,在翻译浪漫主义叙事史诗上,査译从诗歌整体结构上去把握诗歌,而没有停留在字面、词句上充分体现了他对诗歌的情感经验作用到了诗歌翻译中。 下面节选《唐璜》小节探讨移情作用于査译浪漫主义叙事诗歌翻译特征。
现在她决定,一个贞洁的女人应该勇于面对诱惑,把它战胜,决不该见面生畏,可耻地逃避:她面对一切男人都该心如古井:这就是说,对惹人心爱的少年,她的看法应该恰恰与众不同。
若是别人都觉得英俊可喜,她偏要看作无异于普通兄弟。
(査译)她现在打定主意:一个有德行的女人应该宁可面对并克服诱惑,不让一个男子使她的心起一点点激动,临阵逃脱是卑贱和怯懦的行为:那就是说,超出普通的偏爱的那种思想,有时我们也不能不感到这种偏爱,尤其对于比别人较为活泼可爱的人,但是也不过把他们看作一些哥哥弟弟。
(朱译)首先,叙事诗是篇幅巨大的,和抒情诗不同,抒情诗更注重读出来的效果,叙事诗要注重事情的叙述,包括人物形象的丰满,地点场景的描述,没有抒情诗的一气呵成,但逻辑上是缜密的,是需要诗人整体把握的,所以在叙事诗翻译中,要求译者不能把注意力停留在某个字词句子上,而应该从篇章着手再到字词的考虑。 上面节选片段中,査译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没有遵从原诗而作了改写, 朱译则追随原文字面和句法结构, 导致语言读起来有些拗口, 也不易于理解。 例如,“应该宁可面对并克服诱惑”,不符合句法习惯,也没有西方诗歌韵律的感觉,反而有一种直译的生硬感,査译“应该勇于面对诱惑”表达很明了,读起来没有翻译腔。 穆旦坚持译者可以“把原句拆散,或把愿意换一个方式说出,没有追随原作的遣词, 或保留了主要的东西而去其不重要的细节,尽管实质上还是原意...”。
〔9〕中间朱译“那就是说,超出普通的偏爱的那种思想, 有时我们也不能不感到这种偏爱”,读上几遍才能弄明白诗人要说的是什么。 査译则将原来的一个整句,分为几个分句,诗文就不存在这种句法上的生硬。句法上的生硬会影响整个诗歌的理解和韵律感。査译明显更能把握原诗的整体结构, 能从大的叙事诗篇章进行处理,这是一个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考虑诗歌结构的作用。
第二,在译文中两者体现出来的讽刺程度是不同的。 査译使用了三个 “应该”,“应该勇于面对诱惑”、“都该心如枯井”、“应该恰恰与众不同”。 一个“决定”,一个“决不该”,一个“偏要看作”。 这几个截然相反的两个对比突出了讽刺意味,将一个虚伪的女人跃然纸上,如此加上“贞洁”这样正义凛然的词语,讽刺意味更加鲜明。 对比査译,朱译讽刺意味没有那么浓,句式读起来有些费解。 所以在选择上,我们知道査译更能了解拜伦所要达到的效果,相对于形式来说,拜伦更加重视内容,诗歌以讽刺性语言见长,而非规范韵律。 移情说认为,我们在理解一个事物之前,必须要将自己想象成对象。 所以査译是将自己站在拜伦的角度上写作汉语讽刺性史诗上《唐璜》,不能因形废意,只能是首要考虑原诗讽刺性意味, 在这一点上, 没有译者比作为诗人的查良铮更好表现。 査对汉语诗歌语言的把握能力, 成为他翻译诗歌的经验; 査对诗歌创作的先验情感, 成为他理解诗歌的感情基础;正是这些基础经验转移到了诗歌翻译中去,使査译本诗歌成为最经得起推敲最值得细细品味的译本, 就像王小波评论的一样,“留下了黄钟大吕似的文字。 ”
〔10〕本文从移情角度对查良铮的浪漫主义诗歌译本与其他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査译本浪漫主义诗歌在翻译策略上选择尽量保留原诗韵律, 在选词造句上没有过多的选择固定成语粉饰而是选择较为传神且陌生的形容词与动词,保留了外来诗的陌生化。 正是作为诗人时的穆旦已经形成并成熟稳定的审美与价值观并移情至诗歌翻译中, 才使其翻译也呈现出同样的査译本风格。
〔参 考 文 献〕
〔1〕刘伟.论利普斯的移情说〔J〕.文学与艺术,2011,(02).
〔2〕许渊冲.毛主席诗词译文研究〔J〕.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79,(03).
〔3〕郑敏.诗人与矛盾〔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
〔4〕穆旦.穆旦诗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王佐良.穆旦:由来与归宿〔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
〔6〕穆旦.穆旦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7〕穆旦.穆旦译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郭沫若.雪莱的诗〔J〕. 创造季刊,1923,(04).
〔9〕穆 旦.谈 译诗问题 ———并答丁一英先生 〔J〕.郑 州大学学报,1963,(01).
我国翻译理论学者胡庚申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关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基本思想引入翻译学理论研究中,考察了翻译中的适应选择行为,同时阐述了相关研究对翻译理论的宏观解读,进而梳理达尔文所述自然界的适应/选...
一、引言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在一百多年前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由早期的片段翻译,到对原着的完整再现,都需要译者付出辛勤劳动,以保证原语文化为译入语读者所了解。在《水浒传》德语的几个版本中,读者群最为广泛、再版数量最多的是德...
引言同《红楼梦》和《论语》等其它许多中国典籍一样,《聊斋志异》也不断被不同的译者翻译成英语,慢慢完成了其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是《聊斋志异》英译的第一次高峰时期。在此期间,许多西方汉学家,如德国汉学家郭...
汉语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其中,近体诗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有严格规定,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而新诗的形式则较为自由、接近口语。英语诗歌从长度上可分为两行诗、三行诗、四行诗、十四行诗等,从格律上则有抑扬格、扬抑格、...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如何将这部中国文化杰作介绍给外国读者,是国内外翻译界关注的课题。自20世纪70年代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斯的英文全译本分别问世以来,译界学者对其研究一直热度不减,但对其他语种译本的研究明显滞后,尤其是对1981年李治华夫...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背景之下,翻译对于跨文化交际来说显得至关重要。正如中国着名翻译家许钧所言:“翻译的本质是克服语言障碍,达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精神的沟通。”...
一、背景对比分析傅版和陈版出现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生活背景,因此两个翻译版本有着显着的历史烙印和由历史时期不同产生的不同点。傅东华版的《飘》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目的是给予当时处于水生火热的中国人民希望,因此他在翻译过程中删除了一些于此目的无...
一、不可译性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种语言是一定区域内国家、民族或部落的人群进行物质生产、社会活动的特征反映,具有鲜明而稳定的个性,记录和反映着其文化特征。不同区域、民族的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发展和...
一、引言自西罗塞提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开始,围绕直译(LiteralTranslation)和意译(FreeTransla-tion)的争论贯穿了中外翻译研究的整个发展过程。纵观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对于翻译策略问题的讨论,如古代的文质之辩、美言不信...
每当提到僧人时,人们想到的往往是打坐、念经与悟禅,而苏曼殊却是位与众不同的僧人。他虽是僧人,更是诗人、是翻译家。1903年留学日本,并利用假期时间到泰国、斯里兰卡等国游历,学成回国后,任上海《国民日报》的翻译。在其后的翻译作品中,以诗歌翻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