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得益于技术的不断进步,发物于上世纪60年代初的语料库语言学在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日益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语言学研究中的一种主要方法,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梁茂成,2010)。在翻译研究中,自1993年Mona Baker撰文首开语料库翻译学先河以来,这一范式已走过。十年。此后,语料库翻译学发展迅速,在诸如翻译普遍性、译者风格、翻译规范、翻译教学等研究领域成绩斐然,成为当前翻译研究中的一大亮点。作为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口译研究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开始借鉴这一方法并从中汲取养分。Shlesinger于1998年在Metes发表的"Corpus-based Interpreting Studies as an Offshoot of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一文可谓是这方面的滥筋之作。但相形之下,语料库口译研究进展似不明显,至今仍为不少学者垢病(Bendazzoli&Sandrelli, 2009;张威,2012;胡开宝、毛鹏飞,2012;Straniero Sergio, 2012: 1一2)。
研究者承认,口译语料在采集、转写、标注等方面与笔译文本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这使得口译语料库的研制和开发面临着更为棘手的技术障碍,加之库容大小受限,研究结果也往往容易有代表性不足之虞(张威,2012)。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为人们探索口译现象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也给既有的口译理论和假说提供了绝佳的检证途径。
自Shlesinger(1998 )提出开展语料库口译研究后的15年间,研究者已在语料库建设、数据转写和标注、检索工具开发和具体研究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开拓研究,为进一步发掘其研究潜力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本文拟以这一期间发表的各类国内外相关文献为考查对象,从发展历程、研究主题、成果分布等角度对语料库口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趋势做一展望,以期对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2.文献来源
本研究所搜集的文献来源主要包括1998年至2012年间发表或出版的各类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题论文集论文和博士论文4大类。国内文献我们主要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该数据库由期刊、会议、博士论文等一系列子库组成,较全面地收录了历年的研究成果。我们以“语料库”和“口译”作为检索项,通过关键词、主题、标题等获得初步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通过摘要和全文阅读进行。
次筛选,排除重复的文献,共得到期刊文献33篇(其中核心期刊①20篇,一般期刊13篇),会议论文2篇,博士论文4篇。国外文献的查找相对复杂,为减少误差,我们相继检索了以下数据库和文献出处:(1)西班牙阿利坎特大学(University of Alicante)创建的口笔译文献数据库BITRA②。该库收入了自2001年以来历年的各类文献55,000多条,并按月实时更新;(2)荷兰本雅明出版公司(John Benjamins)的翻译研究文献数据库回。该库拥有24,500条文献目录,论文还附有摘要,为本研究的文献筛选提供了方便;(3)会议口译研究信息公报网(CIR )④,该网由知名口译研究者Daniel Gile于1990年创办,每年更新两次,其中的每条文献均不同程度地标明了摘要和简介,利于再次检索。在此过程中,我们依照国内文献的查找方法,最终获得相关的期刊论文44篇,会议论文18篇,专题文集论文29篇,博士论文9篇。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语料库一般是指“按照一定的语言学原则,运用随机抽样方法,收集自然出现的连续的语言运用文本或话语片段而建成的具有一定容量的大型电子文本库”(杨惠中,2002:333),因此本文搜集的文献未包括小样本的实验研究。最终,我们共计得到中英文文献139篇,其中期刊论文占55 }/o ( 77篇),文集论文占21 }/o ( 29篇),会议论文占15 }} ( 20篇),博士论文占9}} ( 13篇)。除了10篇非英语文献仅有摘要之外(其中日文期刊论文6篇,西班牙文博士论文2篇,德文和意大利文博士论文各1篇),其余均为全文。
3.数据分析
3.1 大献来源分类统计和分析
从以上统计结果来看,期刊是语料库口译研究成果的主要来源,所占比例最高,但其余三种文献的数量同样可观,其总数与期刊文献几可平分秋色。其中,专题论文集收录了不少语料库口译研究方面的论文,数量仅次于期刊。尤其是近两年,国际知名出版公司如Peter Lang , Jolm Benj amins,Continuum各自出版的语料库研究专题论文集均包含口译研究方面的文献⑤,Peter Lang还出版了迄今第一本语料库口译研究的专题论文集《拓荒语料库口译研究》(Breaking Gromd in Corpn,s-based InterpretingStudies ),来自欧洲口译研究重镇意大利的多个学者在书中介绍了他们所建和在建的口译语料库及其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会议论文的数量和比例也值得关注,因为其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料库口译研究者参加学术交流和跨学科对话的强烈意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来自日本名古屋大学的Toyama等学者,他们通过参加国际言语处理大会(ICSLP)、自然语言处理国际学术研讨会((SNLP)、语言资源和评价国际会议(LREC)等提交的论文已达10篇,占该类文献数量的一半。此外,博士论文的相继涌现也是语料库口译研究深入发展的一个标志。国外最早的一批博士论文完成于2004年,有Vuoriko ski ,Ahrens , Petite等人;国内语料库口译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也在逐年增加,目前已完成4篇(参见王斌华,2009;王永秋,2010;詹成,2011;虞文婷,2012)。
3.2 历羊文献数量统计和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语料库口译研究在草创后的十年间发展始终不惕不火,起伏不均,而且这一期间的成果几乎都是由国外研究者贡献的。国内第一篇谈及语料库口译研究的论文是胡开宝等(2007)的会议综述,文中指出相关研究严重滞后的问题。国内研究者真正对这一领域产生兴趣并开始探讨口译语料库建设及其价值和应用则是近几年的事情。由图1可见,2012年的文献增长最为引人注目,这一方面与研究成果以不同形式出版或发表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界对语料库口译研究的空前关注。这一趋势无疑也昭示着国内在该领域巨大的发展潜力.
3.3 国内外语料库口译研究话题的分类和分析
语料库口译研究中的具体话题涉及到研究者把语料库方法运用到口译研究中的微观操作,其分布体现了当前该领域中不同研究兴趣的整合。我们参照Setton ( 2011: 45-47)和张威( 2012)等人的论述对本研究中的国内外文献进行通览并提炼出九个研究主题,如图2所示。Shlesinger(1998)当年曾提出可以借鉴语料库语言学对词汇密度、语篇特征、类符一形符比等的描写手段以及语料库翻译学利用平行语料库和可比语料库的方法开展此类研究,如今这一设想已逐渐变为现实。总的来看,“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仍然是当前研究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毕竟,语料库是相关研究得以开展的物质基础,其建设规模及共享程度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在这方面的差距不小。与此相关联的话题是“口译语料库的研究方法”。从图2中可以看出,国外研究者对其探讨颇多。
在国内,虽然此类文献的数量相比国外仍显悬殊,但由于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总体来看,我们认为研究者正逐渐就利用语料库开展口译研究形成共识。
不过在具体实践和操作上,除了“口译教学与培训”和“口译语篇特征”是语料库翻译学一贯的研究主题故而国内外差别不大之外,其他的话题国外的研究已然走在了前面。其中,“口译加工与策略的探索”是国外语料库口译研究的一大亮点,而国内的同类研究尚显薄弱;“基于语料库的口译规范”、“口译质量与表现”和“译员风格”等研究已在国外开始兴起,而国内的相关探索函待跟进。
3. 3.1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与应用
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包括方案设计、数据采集、语料转写和标注以及检索工具的开发等多个步骤,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国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分析表明,研究者普遍将建库思路与具体的口译语料库研制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持续和深入的理论思考。比如,名古屋大学研究人员围绕CIAIR同传语料库的建设探钊建库流程(Tobyama et al., 2004 ),语料的字级时I}}对齐(Matsubara et al., 2008),机器同传语料库的语块对齐(Murata et al., 2010)等;博洛尼亚大学研究者结合“欧洲议会口译语料库”
(EPIC)的开发讨论建库方法和应用价值(Bendazzoli&Sandrelli, 2005),同传中的方向性(Monti et al.,2005),译语的标注(S andrelli&Bendazzoli, 2006),检索界面的完善以及数据库的升级( Russo et al.,2012)等等。此外,House et al. ( 2012: 295-304)还详细描述了小型环保会议口译语料库(CoSi)的研制过程,Biibrig et al. ( 2012: 305)介绍了医疗口译语料库DiK的创建背景及其对教学和研究的价值。
在国内,胡开宝、陶庆(2010)探讨了“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CECIC)的研制过程,王斌华(2012 )阐述了“总理‘两会’记者会汉英交替传译语料库”( CEIPPC)的加工细节,庞众( 2012)提出了日汉口译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和建设思路。
除了以上几个典型的口译语料库之外,目前国内外在建的还有“同传方向性语料库”( DIRSI ),“欧冠足球新闻发布会口译语料库”( FOOTIE ),“电视口译语料库”( CorIT)以及“中国大学生英汉汉英口笔译语料库”(PACCEL)等。 口译语料库的相继建立极大地激发了研究者的探索热情,基于特定语料库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
根据本文作者的统计,现有文献中与上述语料库直接相关的成果数量达55篇,占到总量的1/3以上,其中以来自CIAIR的研究成果数量为最,达15篇,其余分别为EPIC( 12篇),PACCEL( 7篇),CorIT( 5篇),CECIC和CEIPPC(各4篇),DIRSI, FOOTIE,CoSi和DiK(均为2篇)
3. 3. 2口译语料库研究方法
语料库作为口译研究的一种工具也不断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对自然(社会)条件下口译产出的研究”( Setton, 2011: 68)。这方面的文献在语料库口译研究中往往起着唤起研究意识的作用,主要涵盖的内容包括:(1)利用语料库开展口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Shlesinger(1998),Setton(2002),Timarova(2005),黄立波、王克非(2011);(2)特定口译语料库的介绍,如Sandrelli(2012),House et al.(2012),Biihrig et al.(2012);(3)语料库口译研究述评和回顾,如Bendazzoli &Sandrelli( 2009),李蜻、李德a( 2010 ), Setton( 2011),张威(2012)。
3. 3. 3口译加工与策略
口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其过程中产生的译语兼具口语性(orality )、在场性(situatedness)和即时性(immediacy)的特点(Setton, 2011: 68)。而口译语料库的不断完善可最大程度地保留译语的这些特性,故能为人们系统探索口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和策略使用提供可靠和可观的数据支撑。上述特点的一个直接体现就是口译中的音韵特征( prosodicfeatures ),如停顿、修正、重复等。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这些特征为我们观察言语的认知加工过程提供了绝佳的窗口(Goldman-Eisler, 1958)。除了副语言信启、以外,言语策略的使用也能反映译员思维的动态调整,从而为研究者窥探其背后复杂的心理、文化、社会等影响因素提供可能。图2中的文献统计表明,针对“口译加工与策略”的研究在口译语料库的使用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甚至总量上超过了口译语篇特征的探索,研究者对其兴趣之浓厚可见一斑。就音韵特征而言,目前国内外关注较多的是口译中的非流利成分(disfluencies)。比如,Petite ( 2005 )根据自建的语料库分析了同传中的修正和监控机制,认为译员修正具有多重动机,并指出言语产出研究成果对口译研究的借鉴意义。Ahrens ( 2005)根据自己设计的音韵分析方法测量了职业译员同传中的停顿、声调、重读和音高变化等参数,指出这些要素是彼此联系并且受特定交际情境影响的。Waasaf(2007)利用声学方法考察了职业译员平行语料库中声调(intonation)对源语和译语组织的影响。戴朝晖(2011借助PACCEL分析了中国大学生汉英口译活动非流利现象的模式和特点此外,策略使用也得到不少研究者关注。VanBesien & Meuleman ( 2004)基于职业译员的口译语料考察了他们在应对源语语误和修正时采取的策略。
Liontou ( 2012)的博士论文探讨了德语一希腊语同传中译员的预测机制,指出译员兼用一般(与语言组合无关)和专门(与语言组合有关)策略的交际本质。Tohyama&Matsubara(2006)通过对CIAIR语料库分析得出12种译员保持同步性(( simultaneity)的技巧。Pochhacker(2007)结合64,000字符的电视口译语料库详细讨论了职业译员对源语中文化信息的应对策略。Spinollo&Christopher(2010)观察了EPIC语料库中译员对隐喻的加工处理,发现源语中的这一语言障碍往往导致译员出现犹豫、错误启动或模糊语现象。
3.3.4口译语篇特征
在语料库翻译学中,研究者通过实证分析,曾提出过一系列共性假说(hypothesis of universals),如简化、显化、隐化等等(参见Laviosa, 2001: 288-291)基于语料库的翻译语篇特征研究也往往围绕这些假说展开。受此启发,不少研究者也对口译中的语篇特征产生兴趣,并尝试利用口译语料库检验其适用性。
如,Russo et al. ( 2006)对比了EPIC语料库中英、意、西班牙语源语和译语间的词汇模式和词汇变化特征,发现译语词汇密度总体有所增加,而词汇数量则趋于减少。Baumgarten et al.(2008)通过考察职业译员英语一德语的口译文本,指出显化未必具有普遍性特征,而是受口译方式、个人特点、语言和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胡开宝、陶庆(2012)利用汉英会i}C口译语料库分析了简化、显化、复杂化等句法规范在口译文本中的体现并探讨了这些现象后的动因。李德超、王克非(2012)基于自建的香港当代社会生活口译语料库检验了Laviosa关于词汇模式的假设,得出了与之相左的结论。此外,利用可比语料库比较口译译语与原生话语或笔译文本也是研究者探索翻译语篇特征的一种方式,比如S hlesinger(2008)曾对比职业译员口译和笔译语篇,指出两者在风格和语用上的差异,并提出了“Interpretese”的概念。
3. 3.5口译教学与培训
口译教学与培训始终是口译研究的热门话题。伴随着口译语料库的相继出现及其探索的不断深入,有关语料库在口译教学与培训中的应用也自然被研究者所关注。尽管语料库口译研究在国内开始兴起是近几年的事情,但相关的文献数量与国外相比已在伯仲之间(见图2)。其中,陈振东、李澜( 2009 )利用问卷调查分析了制约口译学习的因素,提出利用网络和语料库改善教学效果的设想。陶友兰(2010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ICJ述了构建一个以语料库为基础的口译教材包的必要性。国外的相关文献中,Lindquist(2004)探讨了通过建立学习者平行语料库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副语言特征对明确学生受训需求的重要性;Tohyama&Matsubara( 2006)论述了提取CIAIR语料库中的数据并按照难易程度差异训练同传译员的方法;S andrelli(2010 )也结合EPIC语料库阐述了利用该项资源同时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可行性;Gorjanc ( 2011 )还提到了社区译员的培训,认为实施语料库驱动的训练方法能让译员更好地适应将来的职业。
3. 3.6口译规范
“规范”( Norm)这一概念是由Toury首先提出的,指的是“在特定场合中,某一群体共有的价值观念(比如何为对错或恰当)在具体行为中的相应转化”( Toury, 1980: 51)。尽管Toury认为笔译和口译均受规范的制约,但就口译而言,规范的说法仍有诸多争i}C(参hn, Shlesinger, 1989;Schjoldager, 1995)。
明确起见,本文中的口译规范指的是对口译行为产生文化和社会性约束的准则(Straniero Sergio, 2012:21),即狭义的规范。其中,Monacelli ( 2006)通过分析国际会议口译中的偏移现象指出职业译员存在疏离(distancing)、去个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缓释言语意图(mitigation of illocutionary force)倾向。Pollabauer(2006)利用避难所口译语料分析了其中的互动结构,指出其中所蕴含的“翻译文化”。
Cheung ( 2012)调查了香港法庭口译中间接引语( reported speech)的使用情况,发现译员在多数时候严守职业准则,但偶尔也会为了保证交际效果而酌情偏离。国内文献中,詹成的博士论文通过考察外事口译中人称代词等偏移现象探讨了译员的交际调控角色(詹成,2011)。
3.3.7口译质量与表现及其他
除了上述几类话题之外,口译语料库也引发了研究者对口译质量与表现等话题的探讨。如Vuorikoski( 2004)的博士论文从修辞功能的角度关注了欧洲议会演讲同传中的质量问题。Matsubara & Toyama( 2006)从听者视角利用CIAIR语料库调查了译语停顿时长对质量评价的影响。他们(2007)还考察了填充词(fillers)与听众对译语质量评价的关系。
Fernandez ( 2010)利用多语口译语料库分析了源语语速对译员表现的影响。此外,国外还有研究者关注语料库中的译员风格和意识形态问题。如vanBesien&Meuleman(2008)比较了职业同传译员策略风格的差异。Straniero Sergio ( 2012)尝试利用CorIT语料库对4位译员的口译风格进行了历时分析。Beaton ( 2007)还基于自建的欧洲议会语料库分析了同传对机构意识形态的影响。目前,这些话题在现有的国内文献中尚未出现(见图2)。
4.国内外语料库口译研究现状对比
总体而言,国内外语料库口译研究已渐成规模,研究成果逐步多样化,探索深度也开始加强。然而与国外相比,国内研究者的交流和协作意识似待加强。一方面,国内学者参加相邻学科会议不如国外同行活跃,导致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仅2篇);另一方面,不少国外研究者已围绕某一口译语料库的建设形成了团队,并合力推动了相关研究的深入,而国内除上海交大的语料库翻译研究团队结合汉英会议口译语料库的创建开展了较为系统的探索之外,其余多为单兵作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度和潜力。
此外,与国外相比,国内口译语料库不仅数量少,且类型较为单一。目前国内已建并具备一定规模的口译语料库主要有CEIPPC, CECIC和PACCEL三个,前两个均源自部委或总理记者招待会,第三个是英语专业八级口译考试语料库。这三个语料库涉及的口译模式皆为交替传译,且规模都不大,不超过50万字符。此外,基于这三个语料库的实证研究也缺少多样化,主要关注显化隐化等假说的验证或修正等非流利现象,且数量有限。
5.语料库口译研究的问题和前瞻
5.1 语料库口译研究的问题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料库口译研究从发端至今的十多年间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为口译研究开拓了崭新的探索路径。不过,现有研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口译语料库建设规模和加工深度有待发掘。从已建的几个主要语料库来看,库容仍然是制约相关研究质量的瓶颈之一,医为“语料库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关系到在语料库基础上所做的研究及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普遍性”(杨惠中,2002:133)。目前最大的口译语料库规模也仅100万字符左右,与动辄千万的笔译语料库规模相去甚远。决定语料库代表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内容,即要求数据真实(同上:135)。以CIAIR为例,其规模在同类语料库中已相对较大,但是数据来源是仿真而非真实的口译场景,因此相关研究结果仍待继续验证。其次,现有的口译语料库基本都是按照传统的建设思路进行设计和标注的,对各类副语言信息缺乏深度加工,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语料库的研究价值。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在研究口译加工与策略的30篇文献中,涉及副语言现象的研究不及一半,而且不少是基于自建的小型语料库进行的。
(2)基于口译语料库的实证探索仍欠深入。一方面,诸如语篇特征的研究内容较为单一,不少文献多习惯性地停留在对语料库翻译学若干假说的验证上(如Russo et al., 2006; Baumgarton et al., 2008;胡开宝、陶庆,2009),借鉴相关语言学或话语分析理论进行语篇分析的成果较少;另一方面,可能受语料库规模的限制,若干定量研究仅限于频率或比重的统计(如Petite, 2005; Fovo, 2012),利用统计测量工具进行数据深加工的案例不多。此外,部分实证研究侧重于对某一现象或趋势的描写(如Bendazzoli etal., 2011: 282-306;戴朝晖,2011),较少对实证数据和研究发现进行深入思考和详尽解释。
(3)口译语料库的研究和教学价值整合尚不充分。目前多数已建和在建的口译语料库多用于科研目的,而如何在保证这一需要的前提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口译教学则鲜有论述,多数文献仅仅是在理论或策略上进行阐发,或是分而论之,结合案例详细论证的较为少见。从能力培养的角度看,单纯的经验传授和译例点评已不能充分体现口译教育的本质,口译人才的多元化培养需要针对性地思考和总结不同场合下的口译实践并依此归纳出相关原则和方法(刘和平、许明,2012 )。就此而论,口译语料库的优势自不待言,况且采集自真实口译场景的言语素材对教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参见张威,2009: 55)。
5.2 语料库口译研究发展之路展望
综合上述,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与口译研究相结合产生了一批刊步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对此,本文认为可着力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探索:
(1)拓展语料库的建设规模和内容。首先,现有的口译语料库库容均不大,未来建设过程中可考虑数据采集的方便性和来源的稳定程度,确保语料库的开放性。这一点欧洲的几个语料库如EPIC, DIRSI,CorIT和国内的CECIC等都已相继实现。其次,口译活动千差万别,语言、语境、译员、互动类型以及传译方式等等都会对译语产生影响,语料库及其相关结论的代表性也会因此受到一定限制。因此,在发展现有语料库规模的基础上,多建一些专业或特色语料库有利于不同发现之间的互参和互补,完善和健全语料库口译研究的成果体系。这方面像Meyer等人建立的DiK和Bendazzoli研制的DIRSI语料库便是很好范例,尽管规模较小,但分别能为人们探索医疗口译和方向性提供数据支撑。另外,近几年手语翻译也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若能将语料库的建设延伸到这一领域无疑会更有利于相关研究的开展⑥。
(2)扩充语料库模态和重视多模态话语分析。Halliday&Hasan(1989: 2)认为除了语言之外,人们还有多种表达意义的方法。语言虽然在交际中占据核心地位,但是其他模态的符号资源可以与其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意义构建。口译与笔译明显的不同是交际者同时在场,有声语言在译员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过程中并非是唯一的媒介,还可能涉及到交际者的音调、手势、表情以及现场环境等多种非语言因素,而这些往往折射出译员复杂的交际策略,有助于人们开展口译的认知和心理语言学研究(Setton,2011: 34-35)。鉴于目前的口译语料库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居多或数据之间缺少链接,因此模态的扩充和整合对发掘口译语料库的研究价值无疑意义重大。
以此为基础借助多模态交际理论展开话语分析,可使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从口译产品转向口译过程,从而更有可能洞悉口译交际的本质。
(3)语料库研究描写与解释并重。与一般的个案研究相比,语料库最大优势在于例证的充分性。但其中的一个局限是它只能给我们提供“是什么”,却不能告诉我们“为什么”,即无法对例证提供解释( B aker, 2006: 18)。因此,研究者不能满足于刘语言特征的描写和统计数字的罗列,而应广泛借鉴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交际学等多学科理论对研究发现进行深入解读和思考,得出更具说服力和代表性的结论。同时,观察角度的多样性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语料库与口译教学的有机结合。语料库是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化的产物,其出现不仅改变了语言学研究的总体面貌,也给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McEnery & Xiao, 2011: 364-380)。在国内,传统的口译教学普遍以教师讲授和课堂操练为主,训练素材主要来自口译教材或少量的自选材料,内容固定、层次不齐、难度不均和缺乏系统性往往是这类资源的特点。与此相对,口译教学又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乃至职业素质,具有技能性、实践性和仿真性等特点(王斌华、叶亮,2009)。这种教学目的和教学方式的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口译课的训练效果和学生对口译实践的适应能力。口译语料库的特点在于语境真实和语言自然,可以为课堂教学和自主训练提供海量的参考案例。因此,结合口译语料库的研制创建一部分可共享的规模化教学和实训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据的分类提取和文本/视(音)频的对齐处理,对优化口译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乃至发掘语料库的研究价值都大有裨益。
6.结语
语料库方法的运用丰富了口译研究的方法体系,为人们深入了解口译现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观察视野。语料库与口译研究结合的短短15年间,研究热情渐趋高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话题日益多样,成为语料库翻译学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语料库口译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也值得引起关注,未来仍需在建库规模和内容、数据深加工、研究深度和广度、语料库教研价值整合等方面继续探索,以期实现这一手段在口译研究中的价值最大化。
回顾语料库语言学和口译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者几乎都发端于上世纪中叶后期。口译研究从经验反馈到实验心理学探索,再经从业者思考到跨学科借鉴,走过了极其漫长的摸索阶段( Pochhacker, 2004: 27-46)。语料库语言学在结构主义的废墟上推陈出新,“把数据收集和理论概括结合了起来”(Halliday, 1993: 24),实现了方法论的变革,推动语言学研究朝着更为科学的方向迈进。尽管技术化在推动语料库语言学不断发展的同时使其优势逐渐彰显是不争的事实,但研究方法的创新才是这门学科日渐兴盛的内因。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料库语言学不仅示人以器用,其发展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启示,这也值得口译研究者思考和借鉴。
我国翻译理论学者胡庚申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关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基本思想引入翻译学理论研究中,考察了翻译中的适应选择行为,同时阐述了相关研究对翻译理论的宏观解读,进而梳理达尔文所述自然界的适应/选...
一、引言中国近代史进程中,1861一1901年的洋务运动即是一场近代化运动(夏东元,2010:1)。在翻译史研究中,已有洋务派翻译主张的评述,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虽然洋务派具有不可救药的局限性与反动性,但是他们重视翻译、提倡学习外国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陈...
1语境马林诺夫斯基(转引自F.R.Palmer,1981)曾经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语义一旦脱离了语境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语境对于语义的定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虽然奈达曾经指出翻译即译义,即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然而,众所周知,任何孤...
余华是目前我国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深受英、法、德、意、韩等国读者的喜爱.2004年,余华在法国被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者曾通过中国知网查找余华资料,当搜索余华并点击进入...
一、引言1.1汽车品牌翻译的重要性品牌,也称作商标,是指用于区别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图案或符号,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倪宁,2004)本文中汽车品牌翻译主要是指品牌名称的翻译。作为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是各企业争夺世界市...
一、引言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在一百多年前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由早期的片段翻译,到对原着的完整再现,都需要译者付出辛勤劳动,以保证原语文化为译入语读者所了解。在《水浒传》德语的几个版本中,读者群最为广泛、再版数量最多的是德...
一、引言自从互联网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后,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
一、引言寻求等效(equivalence)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后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但他同时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的要求形式对等[1]13。在...
一、引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离不开宣传,而旅游资料在吸引游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迫在眉睫。成功的翻译需要恰当的理论指导,旅游翻译也不例外。鉴于英汉语文本具有不同特征,而汉英1...
一、中国传统译论之化境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深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邃,凝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体现了醇厚的理论魅力,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以神似、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是美,追求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