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文学翻译是一个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在内的多元系列创作过程,它始于作者创作原作,经由译者(读者)接受原作,到译者创作译本,再到读者接受译本。在翻译一份作品时,我们不能将翻译当做一种只关乎译者的活动。在做翻译时,需时刻将作者、译者、读者三者的关系运筹帷幄。译者既要服务于有需要的读者,也要忠诚于作品的原作者,而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微妙关系,实属不易。
2.作者、译者、读者
2.1 三者定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三者如何定义。所谓作者是指创作文学、艺术、科学等作品的人,也就是原作品的首创者。译者是把一种语言或体系译成另一种的人。读者是指具有一定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的社会群体,一般也是指读书的人。作者的作品与译者的作品是不同的语言,而读者可能只懂得其中的一种语言,或者两种语言皆懂。译者不仅仅只是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也可以说译者是一位新的作者,专门服务于原作者和读者的新作者。
2.2 作者与译者
其次,我们来了解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译者之所以能将原作变成译作,必先将原作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研究,从而能译出读者所需要的文字。译者是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最有深度的读者。
译者在翻译一篇文章时,除了研究揣测原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意思,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需要和可接受性。不能为了迎合读者而扭曲原作意思,也不能因过于忠实原作而使得译作生涩难懂。因此,一部好的译作必然是既阐述了原作者的原始意图,也融入了译者自己的思想,能够让读者同时享受两种思想的融合。译本就如同原作者与译作者孕育的结晶,同时继承了二者的某些特征,又有自己的特色。
读者想要深入地理解原作,除了读者自身的文学修养,还需要译者有相当专业的水准和一丝不苟的翻译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争取能融入到原作者的写作背景中去获取丝丝灵感。这并非朝夕之事,需要译者长期的学习积累和苦心钻研,是一个复杂的“西天取经”之路。原作者在进行原作创作时,必然是对某些客观存在的人或事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自己亲身去感受和体验之后所得出的创作。这是译者和读者所没有的经历过的,而读者期待通过译者的工作来达到了解原作者的创作历程,这便是对译者的一种特别的信任和期待。
2.3 译者与读者
再者,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也不得不慎重对待。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一部作品要靠读者来最终完成。不能只看原作者意图或译者的意图,不能只管少数批评家满意不满意,也要看读者接受的怎么样。”我们之所以做翻译,自是希望译作能够被人欣赏,得到与原作相当的评价,甚至要更好于原作。因此,译者在翻译一部作品的时候要从自己本身这个读者来作为出发点,考虑广大读者的认知能力和译作可接受性,尽量在原作者和读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做到述己之语,也要不失原作之风。原作者与原作读者有着共同的语言习惯,所以原作是针对原作读者而创作的,所用的创作题材、内容、表达方式都是贴合原文读者的口味。
而译文读者往往与原文读者处于各异的社会时代背景中,他们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兴趣爱好等都是不同于原文读者的。在译者诠释原文时,译者不仅要尽力将原作者剖析给读者看,也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可接受性,要使得译作不失本真。
一部作品的完成,它的目标读者自然是对它寄予厚望,希望从字里行间找到共鸣与归属感。译者为了他的译作能获得译本读者的欣赏与赞许,就要以读者的期待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达到作者的目的,这也使得译本必然受到读者的影响。
2.4 作者与读者
从以上的各种阐述中,我们是否能发现原作者与译文读者间又存在着何种关系呢?作者在创作时,考虑的只是本国通用语言系统下的阅读对象,因此对于不通晓原作语言习惯的读者而言是无法阅读和理解的。但是由于译者的出现,使得原作得到了再创造和重生,从而使得作品受到更多异域读者的接受与喜爱,也使得原作有了多种版本的译作和多国的读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译者在翻译时,为了考虑读者的接受性,自然地将某些具有他国特色的表达进行了转述和再创造,从而使作品出现了一些新的元素。而译作读者在阅读时也有了自己各种各样的理解,加入到译作中锦上添花,使得年代久远的原作依然有着新鲜的血液。由此可见,读者之所以能畅快地与原作者思想交流融会贯通,译者这一角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对于同时通晓两国语言文字的读者而言,在阅读原作和译作时必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与体会,而他们往往会根据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来评判原作与译作的优劣。这些感受是任何一个通晓两国语言的人客观存在的,因此读者这样去评判也就在所难免。尽管不同的读者有着各异的感受,但毋庸置疑的是,若要使读者在阅读原作与译作时,感受绝对相同是绝不可能的,因为原作与译作始终存在各种不对等。
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是一门颇具艺术的活动,涉及作者、译者、读者三个要素,囊括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让译本更加完美,为了符合原作的审美与读者的口味,译者都需要各方面提升,在消化掉原作的基础上,把自己的从原文所得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
参考文献:
[1]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
[2]周晓红.论原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J].科技文汇(下旬刊),2009(09).
[3]张榕.作者原意、文本本意、读者意义与翻译[J].中国西部科技,2009(11).
[4]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我国翻译理论学者胡庚申在2004年出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中,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关于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等基本思想引入翻译学理论研究中,考察了翻译中的适应选择行为,同时阐述了相关研究对翻译理论的宏观解读,进而梳理达尔文所述自然界的适应/选...
一、引言中国近代史进程中,1861一1901年的洋务运动即是一场近代化运动(夏东元,2010:1)。在翻译史研究中,已有洋务派翻译主张的评述,认为尽管洋务运动失败了,虽然洋务派具有不可救药的局限性与反动性,但是他们重视翻译、提倡学习外国的见解还是值得肯定的(陈...
1语境马林诺夫斯基(转引自F.R.Palmer,1981)曾经说过:语境是决定语义的唯一因素,语义一旦脱离了语境就不复存在了。由此可见,语境对于语义的定位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虽然奈达曾经指出翻译即译义,即强调语言功能的核心是意义。然而,众所周知,任何孤...
余华是目前我国在国际文坛声望最高的作家之一,是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他的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深受英、法、德、意、韩等国读者的喜爱.2004年,余华在法国被授予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者曾通过中国知网查找余华资料,当搜索余华并点击进入...
一、引言1.1汽车品牌翻译的重要性品牌,也称作商标,是指用于区别其他企业同类产品的名称、图案或符号,主要包括品牌名称和品牌标志。(倪宁,2004)本文中汽车品牌翻译主要是指品牌名称的翻译。作为企业形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是各企业争夺世界市...
一、引言作为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在一百多年前进入了德国人的视野。由早期的片段翻译,到对原着的完整再现,都需要译者付出辛勤劳动,以保证原语文化为译入语读者所了解。在《水浒传》德语的几个版本中,读者群最为广泛、再版数量最多的是德...
一、引言自从互联网在20世纪60年代诞生以后,网络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网络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2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
一、引言寻求等效(equivalence)是翻译实践活动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众多学者纷纷撰文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理论,后来用功能对等替代了动态对等,但他同时提出功能对等的翻译,要求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的要求形式对等[1]13。在...
一、引言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举足轻重的产业,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营销离不开宣传,而旅游资料在吸引游客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提高旅游资料的翻译质量迫在眉睫。成功的翻译需要恰当的理论指导,旅游翻译也不例外。鉴于英汉语文本具有不同特征,而汉英1...
一、中国传统译论之化境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深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论和中庸思想的影响,意蕴深邃,凝聚着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的思想结晶和话语特征,体现了醇厚的理论魅力,是中国传统译论之精华所在。以神似、化境为代表的审美境界,其核心价值是美,追求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