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应用语言学论文 >

新时代翻译活动的发展方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1-19 共4515字
论文标题

  引言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总是在预想未来世界各地的人们能用同一种语言交流沟通。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所谓的国际语言,几乎无一幸存,这一现实似乎扼杀了国际语言的理想并封锁了其前进的方向。然而,这种预料中的挫折应当成为一个教训,而不是扼杀国际语言的理想。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翻译成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今很多人都认为随着英语的日益普及,翻译将逐渐失去意义,其前途堪忧。

  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语言的可能出现和翻译活动重要性的可能下降实际上让它们二者之间产生了联系。根据迄今所做的研究,作者认为构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有助于定位未来的翻译活动。然而,目前学术界很少将目光投向这两者的的关系,也缺乏相关的研究。

  几个世纪前,人们开始投入到对广阔和未知的新世界的探索,一些欧洲学者提出有必要构建一种简单易学、便于使用和推广而且文化认知充分的国际语言。在随后涌现的一批创作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被称为世界语(Esperanto)。1887 年,波兰医生拉扎鲁 路德维克 柴门霍夫(□azarz Ludwik Zamenhof)创建的世界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所构建的最广泛使用的国际辅助语言。他当时的目标是创造一种方便灵活的语言,作为通用的第二语言,促进世界和平与互相了解。据维基百科提供的数据,1996 年有200-2000 人把世界语作为母语,10 万-200 万人能流利使用世界语(Wikipedia)。不过,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发展和普及,这种理论上所需的语言几乎消失在公众的视线中。到目前为止,大约有两百万人已经掌握了这门语言的基本知识,但大多只是出于进行学术交流和研究的目的。显然,世界语的现状并不利,它未能达到人们的期望。很多学者们甚至得出结论,世界语的普及已经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

  尽管世界语推广失败,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一种国际语言的需求减弱了。相反,如今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的交流以及自我更新速度的频率已经并正在随着网络的扩大在世界各地极大地加快。可以说,对于文化融合的未来趋势最大的挑战将是不同语言的地域性,因为至今都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的国际语言,显然是翻译活动使当前的国际沟通和交流成为可能。作者将会尝试说明未来的翻译活动如何通过构建一种新的国际语言来得到定位。

  据统计,在电子媒体,平面媒体,网络等世界文化交流的多种平台,约 50%的人采用英语,15%的人采用西班牙语。此外,除了法语、阿拉伯语、汉语和日语,世界其它语言应用的比例相对较小。这种情况一方面不利于一些优势语言(仅从普及率来说)的普及;另一方面,那些优势较小的语言被更加削弱了,最终会增加不和谐的因素。这两种情况会给世界各地的进步潮流带来负面的制约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新型的世界语或新的国际语言仍是全球的巨大需求。为了证明是否需要构建新的国际语言,必须先找出推广世界语失败的原因。

  在殖民时代,世界语的普及受到限制有各种原因。作者的分析如下:

  1.历史原因

  (1)在殖民地时代,没有像如今这样开放的的全球市场。国际商人只在自己国家的势力范围进行交易活动,他们只需要掌握目标区域的语言以及自己的母语,就足以开展大部分交易活动。此外,因为军事安全和势力范围的激烈竞争,主权政府不可能推广一种国际语言。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他们更加注重建立和维护自己独立的文化圈。

  (2)世界语自诞生以来就存在诸多缺陷,学者们花了一百年多年的时间去改进它。当改进完成时,殖民主义正在迈向尾声,并被帝国主义为中心的民族主义时代以及冷战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所取代,从而错过了推广世界语的黄金时代。

  (3)在上个世纪,进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尚未凸显。文化先进的殖民国家有诸多相似点,所以他们不需要相互学习。通过武力和贸易就足以让他们达到掠夺全球市场的目标。因此,文化交流未被提上日程。

  (4)当时,劳动分工和贸易规模还处于初级水平,远远低于当今拥有先进物流的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所处的水平。因此,在语言沟通方面还不需要达到任何深度。

  2.专注于语言本身

  虽然已投入相当大的努力去改进世界语,但批评声仍然持续不断。“批评世界语的点在所有情况下几乎是相同的,即柴门霍夫曾武断地创造,而不是去发现什么已经是最国际化的表达的东西。”(Jespersen,2009:109 译)。更重要的是,世界语大量借鉴了大多数欧洲语言,例如,它的词汇是基于罗马和日耳曼语,因此,它忽略了亚洲和非洲的广大世界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幸运的是,当前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冷战时代已不再阻碍全球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多的重点已转移到语言和文化上。构建新的国际语的目的是让它成为第二语言而不是取代任何现有的语言。如今,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语言,是翻译活动使国际间的交流与沟通成为可能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如果共享一种语言,翻译工作也更加容易。这将一种国际语言的构建、翻译活动以及参与翻译研究的人们密切联系起来。

  在这个新时代,得益于人们对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了解的加深,翻译活动在技术层面上变得更容易。英语得到普及,谷歌翻译、金山词霸等翻译工具出现,在可预见的将来,大多数人日常的语际传播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机器或机器辅助翻译可以帮助证明有必要构建新的国际语言,并能有限地协助构建。“即使计算机可以用于大多数的翻译,世界的上任何一种重要的语言都不会被编程用于翻译彼此(工作量巨大),否则每一种语言都将被编程,以翻译成或从国际代码语言翻译过来,这仍然意味着选择或建设一种国际语言”(White,2009:114 译)。除了可以通过机器解决的语言问题,其他的僵局只靠翻译是解决不了的,即文化不可译性。

  现代翻译活动的基础性作用难免会被技术进步所取代,如果要保持翻译中人的因素的积极作用,其未来发展必须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作者认为,这与新的国际语言的构建本质上是相呼应的。翻译在构建新的国际语中必不可少,同样,后者将有助于帮助我们定位未来的翻译活动。

  首先,未来的国际语言必须强调全球文化以及不同语言的普遍性,这应该是国际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解构主义与翻译》一书中指出:“任何事件---为了要能被阐释进而具有意义---必须重复能被普通代码识别的结构”(Davis,2004:22 译)。

  这表明,国际语言的基础必须根植于世界各大现有的语言中,保持其固有的特点和优势,但它也必须超越文化不可译性,以显示通用性,而成为国际交流的统一标准。因此,具有翻译专业知识的人在构建国际语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只有他们能站在战略上的有利位置为创建新的国际语言建立根基。

  其次,未来的国际语言,必须保持提升空间。它本质上要求语言要简单、灵活、实用,发音易被不同人群掌握,简单易学,表达力强。因此,在构建过程中必须有跨语言专业知识的人才的积极参与,不仅应包括语言学家,还应包括专业翻译人员以及翻译研究学者。专业翻译人员以及翻译研究学者能够通过翻译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由于其跨文化、高平台的性质,基本语义翻译是远远不够的。

  第三,未来的国际语言,必须有多平台技术兼容性。未来语言会在各种渠道同时进行交流,包括平面媒体、网络、电子媒体、官方和民间交流、文化传承等。这些要求语言是能够各自兼容的,这不仅需要语言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掌握网络技术、推广、统筹建设等诸多跨部门知识。因此,未来语言专家将面临更高的要求。同时,专业翻译人员和翻译研究者未来虽不会被电脑取代,但也要求他们充分发挥能力,以保持其在构建未来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第四,构建未来的国际语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0 版本的新国际语言发布之后,一定会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完善。这个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世界各种语言的使用者,更需要一个权威专业的机构,从不同来源收集整合意见,在全球范围内做出明智和合理的调整。其成员必须包括专业翻译人士,他们的作用在语言完美(这将永远不会结束)之前是不可替代的。前瞻性的语言构建只能通过他们完成,因为它不只是单纯的数据整合,例如,如果在国际语词汇表里某种意义对应的字或词空缺,而在现有的母语中字 X 是指这一含义,那么很可能大多数人会为了短期的便利将 X 加入国际语言系统中。但是,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不可译性。因此,需要翻译人才仔细评估进行选择,他们应该肩负起监控这全过程的责任。

  最后,在推动新的国际语言的早期阶段,翻译仍然会发挥作用,在母语和新语言之间切换。国际语言的构建并不意味着现有语言的消亡,而事实上它使现有语言不会如人们原来所想那样阻碍交流。“一种语言的限制,不是‘可判定的’或绝对的(这会将不同语言相互切断),而是语言和语境之间的边界和开放结构”(Davis,2004:20 译)。由此可以推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的语言因为其传统性和成熟性将继续在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

  即使国际语成功推广,当地语言依然会是第一语言,甚至是唯一的官方语言。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使用当地语言会更方便,也比新的国际语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更具表达力,这种情况在本地交流时更有可能发生。在极端情况下,推进国际语言可能会被压制排斥或遭遇挫折。然而,“语言不断借鉴和变异其他语言中的元素,每一代语言和方言会‘打破’和重塑标准化语法规则......那些用来区别不同语言的规则和界限并不事先存在任何有差异的系统,这些规则和界限自身就是结果”(Davis,2004:21 译)。

  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现有差异可以成为构建新的国际语言的丰富的资源。未来的翻译人才不仅要具备推进新语言的技术,但还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为全球推广做出努力。

  结语

  在目前的历史进程中,翻译活动的功能将迎来根本性的变化。翻译现在所面临的是像信息技术、数字化、网络等必然来临的改革,其集中体现其实就是一种新的国际语言的诞生。语言的形式没有限制,它可以是人工语言、自然语言或两者的结合,但它不会对翻译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在未来多元而一体化的世界,构建和完善新的国际语言的目标会通过不同的途径得以实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翻译仍会是一个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的专业。如果不能在改革之前找到正确的道路,那么未来所有的翻译活动将面临衰退。但是,如果能够找到,那么翻译将持续为人类文明的进程做出贡献。

  对于参与翻译活动的人而言,新时代将带来职业素质的新要求。作者大胆推断,未来翻译人才将会主要有两种基本分工:传统的翻译活动以及一种新的职业人群----他们是基于兴趣、教育程度,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及文化的积淀建立的“桥梁”,其重要职能是在新的国际语言推进过程中提供的技术和跨文化的支持。

  如果全球化必然会提升并不断扩大其影响力,那么明智之人应该顺风扬高帆。否则,就会像很多坚持旧方式的其他事物一样被全球化的潮流所吞没。

  参考文献:

  [1] Davis,Kathleen.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Jespersen,Ott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 New Series31.786(1910):109-112. JSTOR. Web. 3 Jan. 2009.

  [3]White,Ralph Gardner.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LinguaHumana." Current Anthropology 13.1(1972):113-123. JSTOR.Web. 6 Feb. 2009.

  [4]Wikipedia , the Free Encyclopedia. The WikimediaFoundation. 15 Feb. 2009 .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应用语言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