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

沙栏吓天后宫文物建筑保护及考古研究

来源:客家文博 作者:蒋斌
发布于:2020-10-19 共4907字

  摘要:沙头角沙栏吓天后宫始建于清代康熙至咸丰年间,庙址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港交界处的中英街街区内,是深圳市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代建筑物。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中英两国沙头角勘界的历史背景,"一街两制"中英街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建筑本身,众多因素一起构成了沙栏吓天后宫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本人结合现状考察实际情况,对沙栏吓天后宫文物建筑保护及其密切相关的考古研究等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沙栏吓天后宫; 文物建筑; 保护;

目录

  一、文物价值决定保护的重要性………………………………………………………………1

  二、文物现状决定保护的必要性………………………………………………………………2

  三、以科学的技术规范保障文物本体修缮质量………………………………………………………………3

  四、加强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考古研究………………………………………………………………4

  五、结语………………………………………………………………5

  参考文献………………………………………………………………6

文物保护

  沙头角沙栏吓天后宫始建于清代康熙至咸丰年间,庙址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深港交界处的中英街街区内,1988年被公布为深圳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深圳市目前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古代建筑物。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中英两国沙头角勘界的历史背景,"一街两制"中英街的人文地理环境,以及建筑本身,众多因素一起构成了沙栏吓天后宫独特的文物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此,本人结合现状考察实际情况,对沙栏吓天后宫文物建筑保护及其密切相关的考古研究等工作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一、文物价值决定保护的重要性

  文物承载着人类创造的灿烂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传承文化根脉和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保护好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沙栏吓天后宫主神像为天后娘娘,原名林默娘,民间俗称马祖。千百年来,马祖是沿海百姓信奉的"海上守护神",妈祖文化随着中国人的足迹传遍世界各地,是中华民族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英街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沙栏吓天后宫是中英街历史变迁,以及沙头角深港两地居民古往今来延续不断的民间信仰和爱国情怀的历史见证。沙栏吓天后宫至今仍是沙头角深港两地居民祈求平安顺利的主要精神寄托场所,每逢节日庆典众多当地居民纷纷而至,虔诚祭拜上香祈福。如今沙栏吓天后宫"天后宝诞祭典"还是深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沙栏吓天后宫重修碑记"记载,沙栏吓天后宫历经数次重修,嘉庆二年(1797)、同治十三年(1874)、民国二十六年(1937)和2002年皆有不同程度的重修。目前,沙栏吓天后宫主要文物构件保存较为完好。庙宇面阔三间,前后三进,宽8.5米、深13.55米,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第一进为前厅,第二进为过厅,第三进为享堂。第一、三进均为硬山顶,第二进为仿宫殿歇山顶,进与进之间互相连通。外围墙体以黄土砂石板构筑或以砖、麻石垒砌,过厅及享堂前半部内部为梁架结构,还有简易斗拱,有圆形和方形石廊柱各四根,建筑整体结构错落有致。脊身两侧及山墙博风、檐口均设有精美灰塑和彩绘,装饰风格活泼。庙内正殿供奉天后神像及侍神千里眼和顺风耳,左殿是财帛星君,右殿为福德公。大门上石额刻有"天后宫"三个大字,左右对联"圣恩广播,母德宏施".二门上悬有"海天活佛"牌匾,背面为"万宝朝堂",二门对联是"出入有仪宜进步,往来无礼莫登堂".正殿神门楹联"圣恩广播千村乐,母德宏施万姓安".天后神像前面放有一张香案台及木桌,台面摆放一组五件金属祭器,木桌上置有一个香炉和两个烛炉,上堂殿内两旁有木架和古代十八种兵器,左右方是"肃静""回避"木牌,中堂墙上挂有签文及简筒。庙下堂的左方放有一口铜钟和大鼓。据现场勘察和考古评估:1.下堂。正面外立面麻石墙裙,年代为清代末期。左内外立面隔间凸墙为清末青砖,左内柱础为清末花岗岩。背面挡中屏柱体为现代仿制,柱础为清代末。2.过廊。正面敞厅和柱、础为民国仿清中期。左侧外立面下半部分为当代砖线面夯土,上半部分为清代晚期青砖镬耳。3.拜亭。正面敞厅柱础为民国仿清中期。左侧面敞厅柱础为民国仿清代中期。左(右)外侧为当代砖线,下半部分为清末夯土,上半部分为清末青砖镬耳。4.正殿。正面敞厅柱、础为民国仿清代。

  沙栏吓天后宫建筑整体结构和装饰风格别致,庄重且活泼,各进与各开间的结构和装饰不拘一格、错落有致。前门上端麻石匾刻书,头进屋顶及山墙上端都有繁缛庄重的兽形堆塑和浮雕花草,门匾两侧有壁画,过厅两侧亦有壁画及雕花妆板。梁架结构也是当地仅有的一处,为本地单一呆滞的版筑墙体格式增添了几分生气,建筑堆塑、壁画、浮雕花草、马鞍墙等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上述可见,沙栏吓天后宫不仅具有文物不可再生的稀缺特点,还拥有自身的独有特色,具有较高的文化、文物和艺术价值,突显对其保护的重要性。

  二、文物现状决定保护的必要性

  文物现状即文物当前呈现的实际状态或保存效果,它是实施文物保护措施的重要参数,决定着是否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措施,决定着保护措施的程度和人力物力投入的力度。

  沙栏吓天后宫整体架构保存较为完整,但其现状已暴露出残损迹象。地面大部分阶砖表层釉面过度磨损,部分阶砖酥粉。墙体除部分夯土墙与表砖清水墙墙体外,大部为修缮后的红砖墙体,影响古建筑的完整性和原征性。室外墙体原为白灰抹面,现为青色油漆画白缝饰面,破坏了文物建筑原有面貌及工艺做法。室内白灰部分已空鼓并多处剥落。屋面局部出现渗水、瓦件破损、檀条和横梁虫蛀现象。部分灰塑和彩绘破损剥落和退色。建筑残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环境影响。文物建筑地处沿海地区,天气复杂多变,台风暴雨频繁,容易遭遇本体损伤。二是年久失修。最近一次维修于2002年,至今已有18年之久,使用时间过长,导致建筑本体出现不同程度残损。三是人为因素。以往历次维修中部分结构未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修复,人为破坏了建筑原有形态和原有技术工艺。因此,沙栏吓天后宫的文物建筑现状已突显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三、以科学的技术规范保障文物本体修缮质量

  文物修缮保护各种技术规范是一代又一代文物科技工作者在探索文物保护规律和方法中形成的智慧结晶,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有效方法,对于文物保护实际工作具有科学的指导和保障作用。

  沙栏吓天后宫在修缮保护过程中,应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和《古建筑修建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南方地区GJJ70--96)等技术术标准,及时组织编制保护规划,全面检查、专业设计,修复设计应有足够的历史依据,对文物建筑本体不做任何主观改动和添加,采用传统工艺技术,严格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其历史原貌,应对以往历次维修中所进行的与历史原貌偏差较大的工艺与材料予以校正,尽最大努力恢复历史原貌。

  木构件应参考《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采用与原构件相同的树种材料,承重构件或小木作材料使用前应经干燥处理,原木或方木构件,包括梁枋、柱、檩、椽等不应大于20%,表层20mm以下深处含水率不应大于16%.板材及各种小木作,用材含水率应小于18%,均为自然干燥,不应大于当地的木材平均含水率。石材勾缝采用石灰糯米加桐油打点勾缝,石灰浆、糯米、桐油配比为96:3:1.灰浆调制禁止使用袋装石灰粉,所有脊、瓦件、砖石料及各种油料均使用正规古建合格产品,月白灰用泼浆灰加水或青灰调匀,根据需要可掺入适量麻刀。防虫可使用耐水有机氯合剂,具有可靠而耐久的防腐防虫效果。

  文物建筑修缮施工工艺技术应以现场普查为依据,修缮过程应以不改变文物建筑原本特点为原则,严格按照原有工艺和做法进行施工修缮。木作修缮方面,梁枋的干缩裂缝深度小于梁直径1/4的,可采用嵌补的方法进行修整,反之则应进行支顶立柱或更换构件。梁枋榫头脱榫可视榫头实际完整情况,采用柱体拨正或榫头更换。梁枋内部糟朽中空的修缮,截面面积不超过全截面面积1/3的,可采用环氧树脂胶灌注加固,承重构件糟朽大于截面2/5的,则应及时更换。砖石作修缮方面,墙面砖风化深度介于2-20mm之间的,应按照最小干预的原则,尽量减少剔补量。石构件污损处可用软布及软毛刷沾水摩擦清洗,禁止使用强化学试剂及高压冲洗,防止修缮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损和人为损害。断裂的石材可采用环氧树脂粘接并采用传统油灰进行勾缝,松动石活应原位置归安。墙体修缮方面,鉴于墙体外立面为抹灰、刷青色油漆并画白缝的做法,破坏了建筑原有整体风貌,在修缮中可铲除墙体表层青色油漆面及已空鼓剥落的抹灰层,恢复白灰抹面。灰塑修缮方面,先对破损的灰塑用5%-8%聚醋酸乙烯水溶液作渗透加固,泥塑修补要先清理表面,在旧灰泥与新灰泥的接茬处刷熟桐油,利用桐油的粘合力消除不粘连或出现裂缝的现象。彩绘修缮方面,建筑所有彩绘不得过色还新,油漆涂料配制、地仗工艺和贴金工艺等均应与原有做法相符。防腐方面,所有木料均需刷桐油作为隔潮防腐剂,凡与砌体内侧接触的木构件或处于封闭环境中的木构件均需用有机氯合剂做防腐处理。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全方位采集建筑精确化的三维数据信息,在本体修缮保护增添科技含量。

  四、加强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考古研究

  考古研究是揭开文物神密面纱的科学途径,通过考古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文物的现在和过去,科学解密隐藏在文物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文物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沙栏吓天后宫确切建造年代至今不明,目前主要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是康熙八年(1669)以后建成。据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中英街历史研究专家孙霄先生考证,300多年前客家人从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迁居至沙头角并开村立业形成沙栏吓村,开始他们信仰的神祇并非海神妈祖,而是土地神伯公。他们在此地定居后,由于受到当地自然和地理条件影响,捕鱼劳作需要应对变化无常的海洋环境,在心里和精神上为寻求护佑,渐渐地接受了对海神妈祖的信仰。康熙八年(1669)迁疆复界实行招垦政策后,陆续迁入深圳市沙头角一带的移民是吴氏宗族的一支,据此可证沙栏吓天后宫是吴氏族人迁居至此地后建成,即始建年代在康熙八年之后。另一种观点是乾隆二十八年(1763)之前建成。据沙栏吓村原住民吴天其村长依据其祖谱和祖辈流传的历史信息介绍,沙栏吓天后宫由沙头角原三乡的客家人大约在清朝乾隆二十八年(1763)之前建造。早期建庙之前,沙栏吓村因靠近海洋,其祖先以渔农为生,附近村庄亦是如此,因屡遭台风侵袭,为祈求平安,故相约近乡一起酬神,聚三乡族人修建庙宇,而天后宫就此而来。据传还有"天后三姐妹"的说法,即该天后宫正神从深圳市蛇口赤湾天后庙分灵至此后,又化身为三姐妹。沙栏吓天后宫正神为大姐,建庙最早,香港新界吉澳岛"天后娘娘庙"供奉的是二姐,庙中有一口乾隆二十八年所铸铁钟,吴天其村长据此推测沙栏吓天后宫最早始建时代大约在乾隆二十八年之前。还有一种观点是咸丰三年(1853)之后建成。香港前皇家亚洲学会香港分会会长夏思义博士曾发表见解,根据最早到沙头角沙栏吓"东和墟"的西方传教士《1853年之东和墟》一书记载,1853年(咸丰三年)沙栏吓村所在的位置其实还没有任何庙宇,只是在东和墟市(今中英街横头街)后东门内有一个土地爷神龛。

  从以上线索推论,目前沙栏吓天后宫可能的始建年代从清代康熙至咸丰,时间跨度约200年,始建至今大约在350-166年之间。因此,本人认为应该将加强与文物保护密切相关的考古研究工作纳入文物保护范畴,通过采取更大范围的史料调查,更先进的考古技术手段,争取获得包括沙栏吓天后宫确切始建年代等在内的更加丰富的文物信息。

  五、结语

  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做好思想认知工作,还需要做好科学技术规范工作,特别是结合当今文物保护形势,我们在做好文物本体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加强文物日常安全工作,以及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沙栏吓村天后宫与其它文物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应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有关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精神,建立建全安全管理机制,重点防范发生火灾事故和人为损坏行为。沙栏吓天后宫既是文物,也是深港两地妈祖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可以通过举办"天后宝诞祭典"、"沙头角鱼灯节"等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活化利用推广项目,加强对妈祖文化的宣传展示,方便更多的人了解妈祖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

  参考文献
  [1] 孙霄。中英街的形成与变迁[M].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2]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调查表·天后宫》,2015.
  [3] 《沙栏吓天后宫重修碑记》,2002.
  [4] 张一兵。沙头角天后宫修缮设计补充调研简报。2017.

作者单位: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原文出处:蒋斌.关于沙头角沙栏吓天后宫文物建筑保护的思考[J].客家文博,2020(03):52-55.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文物保护职称论文
返回: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