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教育部,2018)。社会责任集中反映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三者与社会、与生活建立联系的连接点,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外显的衔接点(谭永平,2018)。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一、用生物知识解释生命现象,发展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内容聚焦大概念"的理念。教师以生物学概念为基础,采用直观教学、体验式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参与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正确运用核心概念,科学解释社会议题和生活现象,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例如,有教师(孙颖超,2018)在教学"减数分裂"时,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教师展示图片,陈述小朋友的困惑:"我从哪里来?"接着设疑:"人的发育起点是什么?组成受精卵的雌雄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
环节二:教师陈述科学家魏斯曼的猜想;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理解减数分裂概念并归纳概念要点,如图1所示。
图1 减数分裂的概念图
环节三:以精子的形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生动手实践,用贴图模拟染色体,讨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构建减数分裂模型。师生间进行交流,教师播放各个时期染色体动态变化过程的视频。
环节四:学生分角色扮演染色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细胞分裂特点,绘制染色体和DNA数目变化的曲线图,两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其他学生提出修改意见,得出正确的曲线图。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以小朋友的疑惑为切入点,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共鸣并积极思考问题;教师设疑,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启发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对生命现象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并且绘制概念图(图1),培养学生分析概念和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实践,帮助他们理解和区分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播放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动态变化的视频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并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生命的形成具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基于减数分裂知识的学习,对生命的由来作出科学解释和理性判断,纠正错误观念,学会敬畏生命,感恩父母,并且积极向他人宣传热爱生命的理念,发展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二、关注生态问题,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在课堂中开展社会性议题的教学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胡久华等,2018)。因此,生物教学既要学习教材内容,也要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意识,并且启发学生积极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环境问题,鼓励学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实践中。例如,有教师(孟祥超,2018)在教学"关注生态伦理道德"时,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大学生拿硫酸泼熊"事件,针对该议题,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请学生读网友替熊写的旁白信,引起学生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环节二:观看视频资料。通过播放《美人鱼》片头,展示全球性生态问题。
环节三:课堂展示,学生就小组关注的生态问题向全班做汇报。
环节四:结合教材,列举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得好的例子。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在课堂中呈现多个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形成生态伦理观。通过讨论唤醒学生的生态伦理意识,形成爱护动物的观念。播放《美人鱼》片段,带领学生分析电影情节和经典台词,引发学生对当下环境热点问题的思考,形成正确的生态意识。小组就所关注的生态问题,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探讨应对措施,并参与环境保护实践。引导学生列举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做得好的案例,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明白在环境保护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人和自然就会和谐相处,启发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鼓励学生为环境保护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三、培养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提出"教学过程重实践"的基本理念,提倡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和动脑的活动。高中生物教师要创造条件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如组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胡久华等,2018)。例如,有教师(张洪娣,2018)在教学"酶为生活添姿彩"时,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环节一:教师播放视频《抗衰老食物SOD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学生认真观看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入新课---酶的学习。
环节二:学生代表汇报实验和社会调查的结果,生生、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没有调查到的内容加以补充。除了酶在化工方面的利用,教师还讲授酶在环境、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
环节三: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学生小组讨论《验证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实验设计,并预测实验结果。小组代表陈述实验思路,其他学生进行评价,确定可行的实验思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解释实验现象。
环节四:教师补充《饲料植酸酶及其酶工程改造的研究进展》,学生总结,谈谈学完本节课的感受。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新课,做加酶和不加酶洗衣粉去污能力的实验;分组调查洗衣粉、牙膏、洗衣液等日用百货商品中的加酶情况、酶含量百分比,并对消费者的使用做反馈调查。在社会调查活动中,学生认识到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懂得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课堂上教师提供实验材料,验证《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成还原糖》,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设计实验,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补充相关资料,要求学生在掌握酶的基本作用原理基础上,更好地利用酶为生产生活服务,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四、做健康生活的促进者和实践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生物学观念包括生物学本质观和生命观念两大部分。生物学本质观指向对生物学的理解,生命观念则指向对生命的理解,由物质观、能量观、信息观、进化观、生态观和系统观组成(张秀红,2017)。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例如,有教师(邓胜怀,2018)在教学"细胞的癌变"时,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提出问题:"小时候父母经常说晒太阳有利于身体健康,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现在大家出门晒太阳又很关注紫外线强度,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环节二:癌细胞的特征。"正常细胞的形态已经了解,癌变后的细胞是怎么样的?"学生结合资料,谈对"癌细胞是不死的细胞""癌细胞是变态细胞""癌细胞是会跑的细胞"的理解。
环节三:致癌因子。"日常生活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细胞癌变?"学生结合生活实例,列举常见的三类致癌因子。
环节四:细胞癌变的实质。"致癌因子如何使正常细胞转变成癌细胞?"学生分析教材资料,讨论交流,在教师引导下得出结论。
环节五:癌症的预防、诊断与治疗。问题1:"谈谈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生活习惯可能致癌,哪些生活习惯可以防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哪些?"问题2:"目前主要依靠什么方式对癌症进行诊断并治疗?"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在该教学案例中,教师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提出一系列逐渐递进的问题,要求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学生对癌细胞的特征、致癌因子、细胞癌变的实质、癌症的预防诊断与治疗等有了科学的认识。教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求学生向家人朋友宣传预防癌症的知识。由此,学生建构了正确的生命观念,在实际生活中,对与生命健康相关的其他问题,会作出正确认识与理性判断,从而指导自己热爱生命的行为,形成正确的生活方式,做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这样,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总之,社会责任核心素养是个人自主、全面发展的不竭动力(黄四林等,2018)。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鉴于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高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显得迫切而重要(张伟,2018)。教师在教授生物学知识时,应结合教学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