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

浅谈剧场管理的发展问题与趋势

来源:戏剧之家 作者:陈稳
发布于:2020-11-18 共12816字

  摘要:近年来,在政策支持与市场化发展的双重驱动下,我国演出市场逐步呈现出繁荣之势,而剧场管理的相关理论也在实践探索中快速发展。面对市场竞争,剧场管理在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定位、市场反应、商业因素以及产出的多元化等问题,并逐步呈现出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特点。剧场管理在爆发式的快速发展中不仅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由此,剧场管理在不断的自我更新中,开始更多地借鉴管理学的理论,并由此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剧场; 剧场管理; 管理学; 演出市场;

 

  一、剧场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一)习惯与管理模式

 

  1.习惯

 

  习惯是指常年养成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而习惯主要是经由传统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遗留下来,并加上个人的经验形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参与的行动太多,不可能在行动前先作分析,依靠直觉反应或情绪反应又难免误事。因此,我们就只能依靠习惯了,用下意识的生活方式去应对这些行动。习惯养成以后,生活与工作时人们总是按照自认为最满意的方式进行惯性反应。一般而言,好的习惯,会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共鸣与认可,从而形成大众道德范畴内的行为标准。

 

  2.工作习惯

 

  我们不但在私人生活方面依靠习惯,在工作上也同样依靠习惯。例如我们刚到一个剧场进行工作,如何搭建演出设备,如何进行售票活动等,在刚开始的时候,每个参与者因为自己的工作经历与环境不同,都有一套自己的工作习惯来进行工作,其目的是使工作更有效率、更合理、更顺畅地进行。久而久之,经过比较和相互适应,大家会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工作习惯,长此以往,所在的部门乃至整个组织机构也同样会形成整体的工作习惯与工作流程,甚至形成相应整体的工作标准化模式。

 

  (1)“被认知”的工作习惯

 

  工作习惯是由多次行动所形成的,并能够引起组织内其他主体的共识。在工作中,每个职务本身常有其传统的被认知的担当方式,比如某人被指派为导演,某人被指派为灯光师,或被指派为演员,通常我们总会有一种想法,认为导演就是负责导戏的,灯光师就是负责照亮舞台的,演员就是负责演戏的……这些职务“理应”做哪些事情,承担哪些工作,有哪些工作习惯等。换句话说,每一种职位都各有“其公认的任务”,也就是其他人认知的他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工作习惯。

 

  3.工作习惯与管理模式

 

  在日常工作中,优良的工作习惯经过长时间的验证而被组织认可,成为大家的工作标准和参照,形成初级的工作标准系统,由此不断演化逐步发展成为组织的管理模式标准。相应的,管理模式的制定,也会帮助员工形成好的工作习惯。多年来,在剧场以及演出行业中形成了很多的行业习惯,而这些习惯也逐步成了剧场管理模式建立的初步依据。如制作演出的创作习惯,大家都会按照更为科学的制作习惯进行创排活动,先在排练场排练再进入剧场合成演出,这样更尊重演出的生产规律并能节约资源。而科学的生产规律与生产计划又会反作用于生产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工作效率同时也会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再如观剧礼仪习惯,有些西方国家的观众习惯于穿着正式的服装观看演出,而在我国观剧时禁止携带食物以及有色饮料进入场地,这些都体现了对于艺术的尊重,同时这样的行为也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从而成为了剧场的场地管理依据和标准,也成为了剧场管理的组成部分。

 

  (二)剧场管理发展概况

 

  现如今的剧场管理一般分为对于“人、财、物、行”的管理,分别对应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财务流程管理,硬件设备管理,工作流程管理以及其他类别管理等方向。在我国,剧场管理经过多年的演化与发展,已经逐步健全与完善。剧场从业者互相借鉴彼此的管理经验,力争探索整个行业里的管理标准体系,从而形成统一标准的管理模式。

 

  1.管理制度的分类

 

  组织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于剧场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人员方面的管理制度,包含整体组织机构管理制度,整体的企业文化管理制度,决策指挥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员工管理制度,部门机构管理制度,人才引进和培养的管理制度,从业资格管理制度等。

 

  硬件设备管理制度,指的是对于场地内的器材、家具等硬件设备制定的使用与管理制度,包含相关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剧场空间管理制度(舞台、观众席、前厅、后台等功能区域),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舞台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舞台专用技术设备管理制度,观演服务设备管理制度,硬件使用与维护管理制度,舞台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各类舞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各类舞台机械设备使用管理制度,设备采买管理制度,设备保养维护管理制度,演出器材库房管理制度等。

 

  工作流程管理制度,指的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工作流程以及标准化生产模式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生产作业管理制度,市场拓展研发管理制度,场地服务管理制度,行政办公管理制度,场地使用管理制度,项目流程管理制度,安全规范管理制度,相关各部门工作程序管理制度,各类技术人员工作流程管理制度等。

 

  其他管理制度,包含其他类别的配合剧场日常生产工作的管理制度,包括部分财务管理制度,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奖惩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相关管理制度等。

 

  2.制度与规范的探索

 

  国家大剧院原院长陈平创作了《剧院运营管理——国家大剧院模式构建》一书,此书详细地介绍国家大剧院的管理模式与经营理念,为全国各地的剧院管理和运营提供了一个管理模式范本。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尝试,编写了《剧院经营管理规范》,与各地方政府联合发布了国内首部《政府补贴行业标准》,出版发行了《剧院经营管理实务》。2002年北京保利剧院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剧院,之后公司下属所有剧院均通过质量认证。随着我国剧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演艺行业的发展,剧场行业在管理的标准化体系建设中继续探索发展,相应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剧场舞台机械、音响、灯光等设备的专业标准,包括《舞台机械——台上设备安全》、《舞台机械——操作与维修导则》、《剧场等演出场所扩声系统工程导则》、《舞台灯光设计常用术语》。此外,国家大剧院联合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大剧院等组成“舞台管理导则”研究课题组,编制完成文化行业标准《舞台管理导则》(草案);北京工业大学牵头承担“剧场等演出场所安全管理体系”的研究,以推动我国剧院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全国各省市的剧场行业组织,进行了剧场管理方面标准化体系制定的尝试,山东省制定的《剧场等级划分与评定》,是全国剧场行业的第一个地方标准。[1]

 

  二、剧场管理的发展特点

 

  (一)注重商业化与强调服务性

 

  在我国相关文化政策的扶持与推动下,剧场经营已经逐步实现了全面市场化运作,整个行业呈现出更加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特点,同时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加注重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

 

  剧场在部门配置中开始注重商业化的元素。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剧场不仅是一个演出的场地,同时也是一个组织机构。剧场作为一个组织机构,在部门搭建时更重视的是功能性的部门配置,从而能够保证日常基本的生产运营工作。但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剧场组织在部门配置上开始注重商业化的元素,增加了很多商业运营部门,其业务范畴包含:营销、品牌、资讯、会员、观众关系维护与拓展、商业合作、数据分析、衍生品开发、新媒体运营等。这些商业化部门的设立,能让剧场的经营者更加了解演出市场,能够迅速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相关的商业对策,从而取得商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对于市场的有效分析,能够在经营中开发除了演出产品之外的更多商业产品,从而丰富了自己的产品销售渠道,拓宽了市场边界。

 

  强调服务性是剧场管理模式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剧场是提供演出产品的场所,同样也是为观众提供服务的场地。越来越多的剧场在经营中开始重视和强调服务概念,力争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提供更好的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自身在竞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在以往,剧场的服务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依靠演出产品服务,更为重视演出作品本身,希望打造出高品质的演出产品,能让观众有更好的观演体验。随着剧场管理的发展,在演出市场的竞争中强调服务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剧场不仅要提供演出产品的服务,同时要不断地开发其他的配套服务,以提高自己的服务性,将自己原先的演出产品输出改变成为场地的服务产品输出。

 

  (二)功能的全面性与产出的多元化

 

  剧场是观看演出的场所,是演出产品呈现的“展柜”,场地需要配备满足舞台演出正常进行需求的基本设备,以保证日常演出活动的顺利进行。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演出市场的作品产出越来越丰富,对于场地的硬件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剧场在发展中,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所配备的舞台机械与设备,力争能够体现出场地功能的全面性和产出产品的多元性特点。

 

  剧场一般包含基本的使用空间,如观众席、舞台、前台、后台等;基本的舞台机械,如吊杆或吊点、转台、乐池、升降台、车台等;基本的舞台设备,如灯光设备、音响设备、多媒体设备等。现如今,很多剧场的演出内容比较多元,为了满足各类演出的要求,因而会配备更多的硬件设备与提供更多的技术服务,如电影幕、放映机、会议屏、各类便携舞台组装设备等。甚至有的高科技设备和技术也逐步应用在剧场中,如全息投影、杜比全景声、4K超清、AR、VR、飞行器、威亚等都已经开始在演出中应用,而5G的到来也势必会影响到演出市场,能够以其高速率、低延时、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特点给观众带来更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2]

 

  在观众的印象中,很多的剧场都会有自身专属的一些标识,比如一提到首都剧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人艺的经典话剧,而提到国家大剧院,可能大家会想到高雅艺术如歌剧、京剧等。这些标识都是场地方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一如既往地追求自身企业文化品牌形象,以及日积月累地进行观众培养而形成的,有些也承载了很多历史的痕迹和文化的烙印。然而,现今的很多剧场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更灵活、更多元,不会局限于某种或某几种舞台艺术形式,可能在选择艺术产品方面更加的综合,各种各样的演出形式都会承接,甚至有的场地除了进行舞台演出也会承接会议、晚会、电影、庆典、服装表演、走秀、展览、讲座、体验日等活动。剧场在使用功能上更加多元,也能让场地的使用率更高,培养的受众也更加的广泛,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有的地方剧场在周末甚至可以达到全天利用的程度:早场演出儿童剧,中午举办展览,下午进行戏剧讲座,晚场演出舞剧。这样的高利用率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也是剧场场地灵活利用的探索与尝试,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空间资源,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培养更多的消费者,从而获得更多的商业回报。

 

  (三)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演出市场在商业化的发展过程中,以个体艺术家以及演出团体为生产者,舞台演出为产品,剧场为产品输出端,以此进行生产运作。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演出产业链的各环节更加重视自身的商业化发展与管理模式的升级,由此剧场管理在发展中也开始呈现了工业化的特点。

 

  1.机械设备的现代化

 

  剧场中各类舞台机械以及硬件设备,更加注重机械化、自动化,在自身发展中能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兴科技成果,越来越多的世界一流舞台产品生产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如德国SBS、力士乐、BBB,英国格兰特,美国PRG,澳大利亚State Automation,奥地利瓦格纳等。在使用先进舞台设备上中国剧场不再是追随者,而是引领者,如世界顶级音响品牌DiGiCo、Venue、Meyersound、Yamaha等,灯光照明品牌Grand MA、ETC、Avolites、马田、百齐、ADB等的一流舞台设备新产品都开始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的剧场,甚至有的新产品还未发售就接到了中国的订单。另一方面,在市场竞争中,为了吸引观众,演出产品中融入了更多的高科技元素,如先进舞台影像技术的融入、大型投影设备与舞台的结合、全息投影在演出中的融入、各类新的舞台设备和舞台机械的运用等。

 

  2.管理体系的现代化

 

  剧场管理在发展中逐渐融入了更多的企业管理元素,越来越注重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学的理论引入剧场管理。在管理体系中逐步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合理化的组织结构、科学化的管理方法和电子化的管理手段,达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生产的效率提升、产品的商业性增强等发展目的。管理的方法以及理论有了较大发展,各类科学管理模式、数据化电子化的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并被成功引入到日常生产工作中。尤其在市场推广以及营销等方面,更多的科学管理模式的融入,数据化票房管理方式的引进,以及各类商业领域的开发与结合,逐渐把舞台演出作品打造成为立体的商业产品。除此之外,剧场行业整体的标准化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对剧场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标准化要求。以上这些都是剧场管理理论以及管理体系不断现代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3.人员结构的现代化

 

  人员结构的现代化主要体现在人员素养的提升以及组织机构中人员配备的改变两个方面。剧场的从业人员呈现出高学历和专业化的特点,舞台从业者和剧场管理者的科学、文化、专业水平普遍提升,技术知识更加全面。在整体人员构成中,管理人员具备相应的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技术人员也普遍接受过较为系统的专业教育,同时经过了不断的实践历练。剧场组织机构中,从业人员职业构成发生变化,即在整个从业人员中,技术人员以及新兴市场部门岗位人员的比重不断上升,行政人员与低技术工作人员的比重逐渐下降。这种人员结构的现代化,优化了整体的人员配置体系,使整体组织机构更加充满活力。

 

  4.组织结构的现代化

 

  剧场的组织结构中新兴市场部门的比重日益提升,是剧场经营高度市场化的重要标志。新兴市场部门的壮大,是剧场在演出行业竞争中的必然趋势,能够让组织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顺应市场趋势,也能够让演出产品更具有商业性。

 

  随着新兴市场部门的兴起,技术密集型部门的出现也是剧场组织结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技术密集型部门也称之为知识密集型部门,指的是需用多学科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进行工作的生产技术部门。由于舞台演出的不断发展,演出产品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对于舞台各技术部门的专业技术要求也在逐渐提高,所以舞台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准,同时也要注重舞台上多专业多学科的整体知识框架的建构,以能够适应这样的综合技术要求,从而实现技术服务输出的价值提升。

 

  三、剧场管理发展中的成果与问题

 

  (一)剧场管理的发展成果

 

  1.逐渐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演出市场的产业化、市场化需要剧场管理者在经营中运用管理科学,同时也需要运用现代企业制度为其保驾护航。作为演出市场重要环节的剧场,在管理模式上已经逐步明确内部组织架构,细化岗位职责,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其在日常生产工作中更为有效地运行。在剧场管理工作中,为了实现管理科学,需要管理者不断学习、创造先进的管理模式,包括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模式。经过多年的尝试、发展与探索,剧场管理将国际上成功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不断进行本土化实践,就此摸索出一种符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化管理模式。随着我国演出市场的不断发展,剧场管理在探索与发展中,已经将管理科学融入到了工作的各个方面,如剧目生产、销售、商业开发、人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科学管理模式的探索开始逐步侧重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其核心是激励、约束机制,同时也开始聚焦于提高工作效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模式等。

 

  2.组织结构与生产程序相对模式化

 

  经过多年的市场化发展,剧场组织结构相对明确固定,一般包含日常行政部门、创作制作技术部门、财务部门、营销部门、场地服务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剧场内部的各部门越来越像是流水线上标准化的生产零件,组合在一起成为分工明确的生产有机体。剧场的生产工作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每一个生产环节的分工相对明细具体,各个生产部门也明确地了解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在生产活动中基本没有分工盲角,每个生产环节都能够各司其职。整体的工作程序固定可靠,项目创作呈现出周期化的特点,产出作品也较为稳定,生产流程也相对程序化,而生产环节中的各项管理工作也能做到书面化、信息化和可视化。
 


 

  (二)剧场管理的发展问题

 

  1.专业剧场定位模糊

 

  我国的剧场,以往都是各级文化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尽管在经历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后,逐步实行了企业化的管理方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剧场在管理理念上还未完全改变过来,安于坐收场租、等待政府扶持、被动经营等现象依然存在,自主经营意识淡薄,主动出击以及自行组织策划、组织演出的意识和服务意识不强。大部分剧场在经营的市场化浪潮中,求生欲望不强,无法转变经营理念,不主动尝试商业化运作,以适应演出市场的变化。

 

  政府投资修建的专业剧场往往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促进广大群众文化消费与提升其艺术品位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专业剧场大都由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既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又要实现市场化运作,导致专业剧场的性质和定位变得模糊不清,同时定位的模糊又直接影响了配套政策对于剧场的引导。要发展市场还是要培养艺术,是一直以来剧场经营者的难题,专业剧场拖泥带水的模糊定位,往往成为掣肘剧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2.原有组织体系无法适应市场竞争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市场化的引导下,我国的文化演出市场蓬勃发展,体现出更多的商业化发展特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以及演出市场的不断商业化,有些岗位或岗位间的关系已不完全适应当下的工作和竞争要求,由此而产生出内部框架不够合理、职责分工未能完全明确和各版块间沟通不顺畅这三大问题。有时候,一个生产任务往往需要经过很多的环节才能传递到生产工作的一线,行政指令贯穿的效率相对较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化运作,这样的行政流程显得应变力较弱,机动能力较差,导致执行效率不高,甚至会导致各上下游部门以及平行部门在项目发起、任务执行以及合作上出现一些阻滞,导致有的工作出现多头管理的问题。

 

  3.生产过程中更偏重功能性忽视服务性

 

  在生产过程中,重功能而轻服务是目前剧场经营的普遍问题。在剧目生产过程中,往往更偏重工作的完整性与完成度,更加注重作品品质与产出流程,强调的是一种作品本位的思想。相对而言,经营者容易忽视客户服务与观众服务,往往有一种只要作品好就会有观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故步自封心态。经营者强调作品的品质与竞争力,对服务性工作重视不足,而作为产出的整体,一系列的场地服务、观演服务、观剧之后的服务也是剧场产品的配套服务,也是产品本身价值的延伸。在市场竞争中,服务本身也慢慢变为了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甚至对于消费者而言,产生购票行为,购买的不是演出作品,而是服务。因为观看演出是一种体验整体服务的过程,不仅是体验演出为其提供的文化消费服务,也包含整个活动中的其他配套服务体验,所以在市场竞争中,以整体服务为本位才是更具商业性的重要标志。

 

  四、剧场管理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一)管理学的发展趋势

 

  1.文化管理的发展

 

  总结起来,管理学的发展阶段可以主要分为三大阶段: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这三大阶段反映了人类对于管理认识的侧重点及深化过程,特别是对于人性的认识及深化,是管理发展的一项主要课题,所以第三阶段文化管理阶段,其实质是管理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的本质及重点是围绕人性,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将文化管理的形式称为第三种管理模式,并将它与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区别分开,以确立文化管理在管理模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文化管理是对科学管理的新发展,是管理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管理实践应当充分体现文化管理的基本精神。文化管理就是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强调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管理的重点在于人的思想和观念。

 

  2.人性化管理的趋势

 

  管理的发展体现在从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物本主义的“硬”管理向以人为本的“软”管理转变。在以往的生产工作中,更多的是以产品为中心,各部门的人员只是生产环节中的各种细胞,人被当成是环节,管理的中心是产品。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到来、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生,暴露出组织中最缺乏的不是资金和设备,而是高素质的人才。这就促使管理部门日益重视人的因素,管理工作的重心也从产品转向人。管理的制度和模式,开始从以往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而转换到以人为中心。管理的根本出发点,越来越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强调做好人的工作,开始尊重人的多样性,尽量在管理中给予空间凸显人的自我实现精神,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3]

 

  3.台工理论的产生

 

  上个世纪是专业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的个性化、生产的复杂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明细和专业化,则会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流程和对流程的监控越来越繁杂,导致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将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简化管理环节成为了可能。同时,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复杂性工作,分享决策权的需求日益强烈。与分工理论相比,台工理论显示出其巨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或一组完成,以便简化手续,提高效率。另外,减少管理层次,加大管理幅度,实行扁平化组织结构,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查和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强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4]

 

  (二)剧场管理的发展趋势

 

  1.顺应整体环境

 

  随着文化市场的大发展,各类舞台演出层出不穷,社会生产日趋复杂,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剧场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

 

  (1)政策环境

 

  近年来,国家对于文化产业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在不断地加大,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同时,着力发展文化重点产业,包括演艺娱乐产业以及各类文化演出创意产业等。在国家对于文化演出产业的扶持政策的引导下,我国演出市场正在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环境与氛围,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已经成为各个剧场发展的风向标。

 

  (2)市场环境

 

  现如今,演出产业商业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整个市场环境在竞争中不断优化,相关剧场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中,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演出市场体系。随着演出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演出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开始增多,演出作品的品质提升,演出场次随之增加,观看演出的观众数量同时也在大幅增加,演出产品的收益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市场中,演出企业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开始进入市场,跨国界的演出合作层出不穷,拓宽了整个市场,开辟了新的领域。在市场竞争中,制作团队都在创作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作品,演出的制作规模和制作水平也在不断扩大和提升,作品中融入的高科技元素越来越多,演出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因此对于剧场的管理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3)社会文化环境

 

  面对市场竞争,剧场的经营者越来越在意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希望选择更贴近当前受众的演出作品。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包括受众的教育情况、文化品位、价值观念、思想道德、风俗习惯以及消费习惯等方面,剧场经营者需要根据这些因素选择契合整体环境氛围的演出作品,这样才能更符合大众文化消费的趋势,扩大受众基础,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同时,通过对社会文化环境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受众的喜好、偏爱,同时也能了解受众的禁忌、避讳等,在创作生产演出作品时以此为依据,打造出真正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在市场竞争中被更多的受众所接受。

 

  (4)其他环境因素

 

  人口环境因素是指在剧场管理的日常经营工作中,针对目标市场的受众群体,需要了解具体的人口环境情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家庭构成以及所受教育和职业等因素。对于特定市场中的受众进行数据化分析,找出相应的应对方式。

 

  科技环境体现了一个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也是影响演出市场的重要环境因素。在剧场管理中,科技环境不仅包括演出生产中的科技运用水平,同样也包括受众对于当前社会科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法律环境是指当前社会中相关的各类法规、法令、条例的具体制定情况。法律环境对于剧场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同时对于市场消费需求也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通过对法律环境进行了解以及分析,不仅可以保护自身的权益,同时还可以根据法律条文的变化对市场需求以及走势进行预测。

 

  2.优化管理模式

 

  为了更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与市场竞争,剧场的管理模式正在不断地优化升级,经营者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开始探索与市场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并在不断的发展中引入新的经营理念。

 

  (1)多元化管理模式

 

  剧场管理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点,开始借鉴企业管理,引进先进管理模式,完善剧场管理制度,探索健全行业标准。在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人性化管理,并且注重整体管理风格的弹性与韧性。如剧场管理的日常生产工作中,大部分的人员配置由专业的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相结合而组成,所以管理模式开始体现出既有总体的企业文化管理又要兼顾个性化管理的发展特点。开始形成“横纵结合”的综合管理模式:既要形成纵向组织机构直达式工作管理方式,同时又要兼顾横向各部门之间整体配合的动态管理机制,最终形成立体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2)简化组织层级

 

  在演出市场中,任何一成不变的僵化型剧场组织都无法适应商业化的竞争,只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超前思维的有机体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地位。剧场的组织机构如果无法敏捷地适应趋势与环境,就无法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先机。组织机构层级的减少是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显着特征,其结果是能使组织的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演出产业市场化的竞争非常激烈,这就要求相应的剧场部门在更迅速、更灵活地反映市场变化的同时,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市场前沿判断,做出及时的应对措施,从而避免因管理层过多带来的应对迟缓问题。

 

  (3)综合化的部门职能

 

  在剧场管理的发展过程中,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呈现出了越来越清晰具体的划分,分工内容更加具体。随着剧场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部门的职能呈现出了综合性的发展特点,不再以部门划分,而是以具体的项目、任务、工作划分,只要有利于把工作完成,单独的部门都会展现其综合性的特点,能够把组织内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部门特性集合在一起完成具体的任务,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部门强调的不再是单一的职能,而是综合性的工作能力,这样的网络化、综合性的部门工作特点,使各部门独立执行任务的能力更强,更能适应变化,也更有弹性。

 

  3.重视人才本身

 

  在剧场管理的发展中,更加注重人才的因素。给予专业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尊重专业人才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方法。

 

  (1)自我实现

 

  彰显自然人的本性,满足专业人才自我实现的需求,提倡体现人才自身的价值,从而激发人才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与责任感,提升其主动面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形成员工主动发现问题以及主动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

 

  (2)尊重经验

 

  在剧场管理中,越来越重视技术人才的经验。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智力发散效能是难以用简单的加法计算的,有时头脑风暴会实现生产效率的几何倍数提升,其创造性的工作以及方法也是难以简单量化的。经验的积累需要通过不断的量变从而达到质变的效果,这样的工作经验所形成的工作模式和工作习惯,不仅可以提升工作效率,甚至能够起到革新技术的作用。

 

  (3)注重综合型人才培养

 

  随着演出产品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对技术人才的综合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剧场日常的人员管理中,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开始鼓励技术人员注重构建自身的综合性知识架构,通过日常的培训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性技术能力,建立多专业多学科的整体知识框架体系,以能够适应剧场管理工作中越来越高的综合技术要求,从而实现人才技术服务输出的价值提升。

 

  4.打造整体服务

 

  在演出市场中,舞台演出的内核是作品本身,打造高品质的作品,是增强竞争力的体现。在相对统一的环境下,市场中批量生产工业化标准化的演出作品,大部分作品特点相似,品质难分伯仲。演出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消费,在不断发展中观众数量不断激增,观众对于作品的品质有了更为宽泛的接受区间,观看什么演出几乎都可以接受,只是想进行一种消费行为与艺术体验,那么对于剧场的市场竞争而言,就变成了服务竞争,需要匹配更多的配套服务,甚至是衍生服务,从而在整体竞争中以服务制胜。

 

  (1)服务对象与服务标准

 

  剧场的服务不仅服务于观众,同样服务于演出方。既向演出方提供场地服务,又向观众提供演出服务,剧场这一双向服务的功能决定了它必须把好服务质量关,不断提升服务标准。演出方作为剧场演出的上游单位,是演出产品的生产者,为生产者提供好服务,有利于继续引进良好的演出产品,从而能够在面对竞争时,在产品质量上占据先机,并且良好的服务口碑也有利于扩大上游生产环节的客户,从而能够更为主动地选择更丰富的演出产品。观众是演出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剧场进行文化消费,目的是得到精神上和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在市场竞争中谁拥有客户、谁拥有消费者,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越来越多的剧场为观众提供更为细致全面的服务,努力维护好客户关系从而培养更多的客户和观众群体,逐步形成环境优良的演出产品销售平台。

 

  服务体系的不断优化以及演出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促使剧场行业逐步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服务管理体系,对所提供的服务进行评价,逐渐使服务标准有所依据。剧场服务管理体系以系统、科学的方式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要素进行统筹,并通过分析、比较,确定一系列可参照的指标和标准,并通过标准的优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剧场投入,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员劳动效率,实现剧场服务质量的可控与提升,方便剧场、消费者和合作方三方,推动整个演艺产业的良性发展。[5]

 

  (2)整体的服务体系

 

  剧场行业其实也是服务行业,在以往的概念里,剧场是为观众提供演出服务的,提供演出是服务的输出方式,而现如今服务的概念不仅局限于观看演出,而是整体的服务体系,这种整体的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如今这种服务从观众产生购票欲望时就开始了,首先是观剧前的服务:演出信息服务,购票服务,交通信息服务等;其次是场内服务:进入剧场内部的信息服务,环境服务,餐饮娱乐服务,演出资料展示服务,引位服务,观剧服务等;最后是观剧之后的服务:演出后互动服务,观后感服务,观众会员服务,之后的演出信息服务等,甚至还有些服务会延续多年,这种以人为本的立体服务体系正在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产生这样的自我革新的原因是市场化的竞争,剧场不仅面对着狭义的同行之间的竞争,同样也面临着其他文化消费行业的广义竞争。首先是文化产品竞争,之后是演出作品竞争,然后是服务竞争,最后就是整体服务的竞争。在观看完演出之后,能让观众或者说是消费者产生良好的消费体验,这样才能在下一次竞争中获得被选择的先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因而,不断对整体服务体系进行优化,也是剧场管理发展的特点之一。

 

  五、结语

 

  在以往大众的认知中,剧场是一个演出场所,是观众观赏演出的地方。然而,现如今剧场除了场地的因素以外,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企业组织的特性。剧场不仅是场地,也是一个庞大的“企业”,不仅在演出方面提供生产、制作、宣传、销售等服务,同样在机械设备、环境空间、服务模式、演出商业拓展等方面有相应的业务范畴。正因为其综合性企业组织的特性,促进了剧场管理的发展。

 

  剧场管理在发展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体系,在管理模式、制度、规范以及行业标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在经历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后,剧场管理更多地融入了企业化的管理因素,利用现代管理理论进行理论的探索与方法的升级。由于自身发展过快以及某些环节先天的限制,导致剧场管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管理问题,同时也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尤其面对演出行业市场化的浪潮,显得难以适应。在剧场管理的新发展中,经营者和从业者更多结合了管理学的发展成果,顺应大的管理理论发展趋势,并结合剧场行业自身的特点,尝试了更多能够适应当下市场环境的发展方向,力争能够应对市场发展的变化。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学习管理学的前沿理论,对自身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与改良,是今后剧场管理不断发展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

 

  [1]林凡军,王旭东.基于演艺产业生态优化的剧场管理标准化[J].东岳论丛,2016,(12):160.

  [2]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2018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N].文化产业评论,2019-7-25.

  [3]马国平,陈向澜.人性化管理的哲学思考[J].科学与管理,2008,(5):72.

  [4]张伟力,毕福生,韩秀玲.浅论管理学的发展趋势[J].新西部(下半月),2008,(6):50.

  [5]吴紫瑜.剧场服务管理标准化探究[J].影剧新作,2014,(3):79.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习演出中心
原文出处:陈稳.剧场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戏剧之家,2020(33):7-12.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舞台机械师论文
返回: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