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质量管理论文 >

浅析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本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01 共6237字
题目:浅析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识

目录

 

  摘要(详见正文)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⑴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符合性

  ⑵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

  ⑶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⑷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⑸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⑹具有动态性质量管理体系应

  ⑺质量管理体系应持续受控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程序

  1.质量管理体系的申请

  2.现场审核前的准备

  3.现场审核

  4.认证批准

  5.认证范围和认证标准的变更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评审

  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

  七、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

  八、结语

  参考文献

  以下是论文正文

 

  【摘要】:通过学习《质量管理学》认识到质量管理在加工和生产过程的重要性.质量管理关系到一个工厂的兴旺,质量管理贯彻到加工生产的每一个方面,从产品的原料产地到进入到人类的餐桌的整条生产和运输链条中都要注意质量管理的重要性,针对加工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每个厂家要建立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且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生产加工.建立有效的质量体系,对于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管理者认证意识、员工参与意识以及体系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某些已认证企业在建立和运行质量体系时存在一定的误区和盲区,如有些企业为取得认证证书只做表面文章,使认证流于形式;认证机构急功近利,为利润而追求数量,随意简化体系要素,甚至帮助申请认证的组织作伪,导致质量体系审核和认证质量下降,其结果必然是导致组织的经营效果达不到目标的要求.

  【关键词】: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   特点  申请认证   维护   重要性

  一、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⑴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符合性

  欲有效开展质量管理,必须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对依据ISO9001国际标准设计、建立、实施和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决策负责,对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提供适宜的资源负责.管理者负责和质量职能部门对形成文件的程序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的建立和运行负直接责任.

  ⑵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惟一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建立,应结合组织的质量目标、产品类别、过程特点和实践经验.因此,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有不同的特点.

  ⑶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系统性

  质量管理体系是相互关联和作用的组合体,包括①组织结构--合理的组织机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其协调的关系;②程序--规定到位的形成文件的程序和作业指导书,是过程运行和进行活动的依据;③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是通过其所需过程的有效运行来实现的;④资源--必需、充分且适宜的资源包括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料件、能源、技术和方法.

  ⑷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全面有效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应是全面有效的,既能满足组织内部质量管理的要求,又能满足组织与顾客的合同要求,还能满足第二方认定、第三方认证和注册的要求.

  ⑸质量管理体系应具有预防性

  质量管理体系应能采用适当的预防措施,有一定的防止重要质量问题发生的能力.

  ⑹具有动态性质量管理体系应

  最高管理者定期批准进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定期进行管理评审,以改进质量管理体系;还要支持质量职能部门(含车间)采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改进过程,从而完善体系.

  ⑺质量管理体系应持续受控

  质量管理体系所需求过程及其活动应持续受控.

  质量管理体系应最佳化,组织应综合考虑利益、成本和风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使其最佳化.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现场调查与分析

  现状调查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内容包括:

  1.体系情况分析.即分析本组织的质量体系情况,以便根据所处的质量体系情况选择质量体系要素的要求.

  2.产品特点分析.即分析产品的技术密集程度、使用对象、产品安全特性等,以确定要素的采用程度.

  3.组织结构分析.组织的管理机构设置是否适应质量体系的需要.应建立与质量体系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并确立各机构间隶属关系、联系方法.

  4.生产设备和检测设备能否适应质量体系的有关要求.

  5.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组成、结构及水平状况的分析.

  6.管理基础工作情况分析.即标准化、计量、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和质量信息等工作的分析.

  对以上内容可采取与标准中规定的质量体系要素要求进行对比性分析.

  通过以上的了解和准备,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的编制,然后进行所编制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三、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

  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完成后,质量体系将进入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通过试运行,考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暴露出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和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在质量体系试运行过程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有针对性地宣贯质量体系文件.使全体职工认识到新建立或完善的质量体系是对过去质量体系的变革,是为了向国际标准接轨,要适应这种变革就必须认真学习、贯彻质量体系文件;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体系文件通过试运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全体职工立将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如实反映给有关部门,以便采取纠正措施;

  3.将体系试运行中暴露出的问题,如体系设计不周、项目不全等进行协调、改进;

  4.加强信息管理,不仅是体系试运行本身的需要,也是保证试运行成功的关键.所有与质量活动有关的人员都应按体系文件要求,做好质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传递、反馈、处理和归档等工作.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试运行,完善其中的不足,而后进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申请.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程序

  1.质量管理体系的申请

  1.1.申请人提交一份正式的应由其授权代表签署的申请书.申请书或其附件应包括:

  1)申请方简况,如组织的性质、名称、地址、法律地位、以及有关人力和技术资源;

  2)申请认证的覆盖的产品或服务范围;

  3)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必要时提供资质证明、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4)咨询机构和咨询人员名单;

  5)最近一次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情况;

  6)有关质量体系及活动的一般信息;

  7)申请人同意遵守认证要求,提供评价所需要的信息;

  8)对拟认证体系所适用的标准其他引用文件说明.

  1.2.认证中心根据申请人的需要提供有关公开文件.

  1.3.认证中心在收到申请方申请材料之日起,经合同评审以后30天内并通知委托方(受审核方).以确保:

  A.认证的各项要求规定明确,形成文件并得到理解;

  B.认证中心与申请方之间在理解上的差异得到解决;

  C.对于申请方申请的认证范围,运作场所及一些特殊要求,如申请方使用的语言等,认证机构有能力实施认证;

  D.必要时认证中心要求受审核方补充材料和说明.

  1.4.双方签订"质量体系认证合同".

  当某一特定的认证计划或认证要求需要做出解释时,由认证中心代表负责按认可机构承认的文件进行解释,并向有关方面发布.

  1.5.对收到的信息将用于现场审核评定的准备.认证中心承诺保密并妥善保管.

  2.现场审核前的准备

  2.1.在现场审核前,申请方的ISO9000标准建立的文件化质量体系,运行时间应达到3个月,至少提前2个月向认证中心提交质量手册及所需相关文件.

  2.2.认证中心准备组建审核组,指定专职审核员或审核组长作为正式审核的一部分进行质量手册审查、审查以后填写《质量手册审查表》通知受审核方,并保存记录.

  2.3.认证中心应准备在文件审查通过以后,与受审核方协商确定审核日期并考虑必要的管理安排.在初次审核前,受审核方应至少提供一次内部质量审核和管理评审的实施记录.

  2.4.认证中心任命一个合格的审核组,确定审核组长、组成审核组代表认证中心实施现场审核.

  A.审核组成员由国家注册审核员担任;

  B.必要时聘请专业的技术专家协助审核;

  C.审核组成员、专家姓名.

  由认证中心提前通知受审核方并提醒受审核方对所指派审核员和专家是否有异议.如以上人员与受审核方可能发生利益冲突时,受审方有权要求更换人员,但必须征得系认证中心的同意.

  2.5.认证中心正式任命审核组,编制审核计划,审核计划和日期应得到受审核方的同意,必要时在编制审核计划之前安排初访受审核方,察看现场,了解特殊要求.

  3.现场审核

  审核依据受审核方选定的认证标准,在合同确定的产品范围内审核受审核方的质量体系,主要程序为:

  3.1.召开首次会议:

  A.介绍审核组成员及分工;

  B.明确审核目的,依据文件和范围;

  C.说明审核方式,确认审核计划及需要澄清的问题.

  3.2.实施现场审核.

  收集证据对不符合项写出不符合报告单.对不符合项类型评价的原则是:

  A.严重不符合项主要指:质量体系与约定的质量体系标准或文件的要求不符;造成系统性区域性严重失效的不符合或可造成严重后果的不符合,可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

  B.轻微的(或一般的)不符合项主要指:孤立的人为错误;文件偶尔未被遵守造成后果不严重,对系统不会产生重要影响的不符合等.

  3.3.审核组编写审核报告做出审核结论,其审核结论有三种情况:

  1)没有或仅有少量的一般不符合,可建议通过认证;

  2)存在多个严重不符合,短期内不可能改正,则建议不予通过认证;

  3)存在个别严重不符合,短期内可能改正,则建议推迟通过认证.

  3.4.向受审核方通报审核情况、结论.

  3.5.召开末次会议,宣读审核报告,受审方对审核结果进行确认.

  3.6.认证中心跟踪受审方对不符合项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

  4.认证批准

  4.1.认证中心对审核结论进行审定、批准自现场审核后一个月内最迟不超过二个月通知受审核方,并纳入认证后的监督管理.

  4.2.认证中心负责认证合格后注册登记颁发由认证中心总经理批准的认证证书,并在指定的出版物上公布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单位名录.

  公布和公告的范围包括:认证合格企业名单及相应信息(产品范围、质量保证模式标准、批准日期、证书编号等).

  4.3.对不能批准认证的企业,认证中心要给予正式通知,说明未能通过的理由,企业再次提出申请,至少需经6个月后才能受理.

  5.认证范围和认证标准的变更

  5.1获证企业若需扩大或缩小体系认证范围时,由获证方提出书面申请,提出以扩大或缩小认证范围相应的质量手册,由合同管理部审查接受后,需扩大认证范围的签订扩大认证范围合同,需缩小认证范围的,办理原合同更改手续.现场审核时将负责审核扩大认证范围相关要素和部门、生产车间,具体实施按《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实施与控制程序》进行.审核通过后,给予更换认证证书,证书内更改覆盖范围,注明换证日期,但证书有效期不变.

  5.2获证企业需变更体系认证标准时须由获证方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与认证标准相适应的质量手册.现场审核员审核认证标准变更的要素及相关部门,具体实施按《质量体系认证(审核)实施与控制程序》进行,审核通过后给予更换认证证书,更改认证标准,注明换证日期,但证书有效期不变.

  五、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核与评审

  质量体系审核在体系建立的初始阶段往往更加重要.在这一阶段,质量体系审核的重点,主要是验证和确认体系文件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1.审核与评审的主要内容一般包括:

  (1)规定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是否可行;

  (2)体系文件是否覆盖了所有主要质量活动,各文件之间的接口是否清楚;

  (3)组织结构能否满足质量体系运行的需要,各部门、各岗位的质量职责是否明确;

  (4)质量体系要素的选择是否合理;

  (5)规定的质量记录是否能起到见证作用;

  (6)所有职工是否养成了按体系文件操作或工作的习惯,执行情况如何.

  2.该阶段体系审核的特点是:

  (1)体系正常运行时的体系审核,重点在符合性,在试运行阶段,通常是将符合性与适用性结合起来进行;

  (2)为使问题尽可能地在试运行阶段暴露无遗,除组织审核组进行正式审核外,还应有广大职工的参与,鼓励他们通过试运行的实践,发现和提出问题;

  (3)在试运行的每一阶段结束后,一般应正式安排一次审核,以便及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对一些重大问题也可根据需要,适时地组织审核;

  (4)在试运行中要对所有要素审核覆盖一遍;

  (5)充分考虑对产品的保证作用;

  (6)在内部审核的基础上,由最高管理者组织一次体系评审.

  应当强调,质量体系是在不断改进中行以完善的,质量体系进入正常运行后,仍然要采取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各种手段以使质量体系能够保持和不断完善.

  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重要性

  ⑴ 强调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明确公司通过各种手段去获取和理解顾客的要求,确定顾客要求,通过体系中各个过程的运作满足顾客要求甚至超越顾客要求,并通过顾客满意的测量来获取顾客满意程序的感受,以不断提高公司在顾客心中的地位,增强顾客的信心;

  ⑵ 明确要求公司最高管理层直接参与质量管理体系活动,从公司层面制定质量方针和各层次质量目标,最高管理层通过及时获取质量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判断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绩效,直接参与定期的管理评审掌握整个质量体系的整体状况,并及时对于体系不足之处采取措施,从公司层面保证资源的充分性;

  ⑶ 明确各职能和层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相互关系,并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等方面明确各类人员的能力要求,以确保他们是胜任的,通过全员参与到整个质量体系的建立、运行和维持活动中,以保证公司各环节的顺利运作;

  ⑷ 明确控制可能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各个环节,对于产生的不合格产品进行隔离、处置,并通过制度化的数据分析,寻找产生不合格产品的根本原因,通过纠正或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发生或再次发生,从而不断降低公司发生的不良质量成本,并通过其他持续改进的活动来不断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从而实现公司成本的不断降低和利润的不断增长;

  ⑸ 通过单一的第三方注册审核代替累赘的第二方工厂审查,第三方专业的审核可以更深层次地发现公司存在的问题,通过定期的监督审核来督促公司的人员按照公司确定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来开展工作;

  ⑹ 获得质量体系认证是取得客户配套资格和进入国际市场的敲门砖,也是目前企业开展供应链管理很重要的依据.

  七、质量管理体系的维护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体系的精神,是指增强满足要求的能力的循环活动,它要求组织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以改善产品的特性和提高用于生产或交付产品的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改进措施可以是日常的改进活动,也可以是较重大的改进项目.组织应对以下5项活动进行策划和管理,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a) 评审质量方针:组织可通过更新和实施新的质量方针来激励员工不断努力,营造一个不断改进的气氛与环境;

  b) 评审质量目标,明确改进方向;

  c) 对现有过程的状况(包括已发生的和潜在的不合格),进行数据分析和内部审核分析,确定改进的方案,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

  d) 实施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其他适用的措施,实现持续改进;

  e) 组织管理评审.

  体系的维护始终是遵循"PDCA"运行模式的.

  八、结语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为"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管理体系",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等活动.实现质量管理 的方针目标,有效地开展各项质量管理活动,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就叫质量管理体系.

  在工厂的生产和加工中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工厂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工厂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提高所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更重要的是以企业为强有力的宣传质量管理在企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提高民众的质量管理意识,进而维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辛熠平,周国琴,唐志聪.质量体系认证热中的冷思考[J].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1,17(10):8~10.

  [2]杜俊慧,钱晓耀.员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广西质量监督导报 2010(9)

  [3]李明  浅析人力资源管理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期刊论文]-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6(01)

  [4]韩福荣;郝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综合评价模型[期刊论文]-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2000(03)

  [5]张根保,刘英.质量管理与可靠性[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冯叙桥,赵静  《食品质量管理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年2月

  [7]杨邦忠 浅谈食品检验结果及质量管理[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8]中国质量管理协会 《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知识》[M] 1988年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质量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