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力度空前,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行动等硬招实招,进一步推动了珍稀濒危植物保护。通过出台《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探讨了关于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红线测定及相关方法,其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生态环境和濒危植物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关键词 :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红线;划定;分析;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生产力,更是重要来源。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后,对于生物特别是一些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被提上了日程,对于我国一些濒危的动植物,保护红线也被明确规定,并且上升到国家政策相关的高度,这也说明了我国对于动植物保护的重视和认可,也为后续关于动植物保护安全预警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参考。
1 、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有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正是因为地域辽阔面积庞大。不同地区的气候有着相应的差别,也说明了动植物的分布存在一定差异。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对于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方面的保护中是有所欠缺,甚至一些地区会出现为了发展经济,而用自然资源做代价的情况。由于我国拥有着几乎所有温带的木本植物,特别是华中地区更是世界上落叶木本植物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而在上述的趋势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也困扰着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度贯彻落实。因此,如何更好地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对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保护也需要逐步落实。作为一个循序渐进过程,需要明确划分保护的优先级,才能够有重点有侧重地提高动植物生物资源的保护效率。
2 、我国珍稀濒危植物保护红线的划定
2.1、 筛选保护植物的重点地区
利用地理分布数据库中物种分布情况,对我国若干行政县所有红线保护动物进行终点县的筛选。依托大数据技术,对于我国有保护植物的各个地区按照数量多少依次排序,并对其进行植物的物种累计。当保护贡献率高达80%以上,或物种保护大于100种时,被定义为优先保护地区;当保护贡献率高达90%以上,或是物种保护大于30种时,被定义为次要保护地区;当保护贡献率高达95%以上,或是物种保护大于10种时,被定义为一般保护地区。为了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以及土地利用现状,最终以90%保护贡献率作为合理保护目标。
2.2、 筛选关键植物的重点区域
为更好地明确物种保护针对性以及生物环境保护的完整性,确保分布在重点保护县意外的珍稀濒危植物也能得到有效保护,则要对红线的一些关键植物进行重点研究,利用GIS技术对于物种分布的经纬度数据进行明确划分,利用Arc GIS绘制物种分布点图层,随后按照基本属性进行明确分类。根据属形态特征需要采用高保护目标的原则,按照分布点为圆心明确划分缓冲区半径。
2.3 、植物生境保护红线划定
根据上述分析得知,基于植物划定保护的重点保护地区和基于植物划定的重点区域,可合并成植物生态环境的保护红线,叠加两者的分布,同时合并两者的重叠部分,在祛除分布区内人工土地的覆盖面积,最终所得到的便是植物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红线范围。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进行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进行保护红线的划定分析至关重要,特别是要格外严格筛选重点县内尚未被涵盖到的关键物种,并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明确这类物种所处的具体位置。针对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确定保护关键物种及生态环境重要生态功能和生态屏障,将其作为主要对象,以保护珍稀濒危植物为目的。遵循空间分布不均匀的特征,尽量涵盖我国所涉及到的珍稀濒危植物。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物学、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生物多样性,普遍接受的是美国国会技术评价办公室(1987)的定义,即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一般来说,生物多样性可以分解为3个层次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