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多年中国反贫困及政策研究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20 共4527字
(三)个体发展视角
随着人类对贫困认识的不断加强,认为贫困从根本上表现为个人能力和社会权利之间的不平衡。个体视角的研究认为,致贫的根源在于个人不适当或缺乏生产性行为,并且强调人力资本投资,以此来提升劳动力商品化水平。图登克珠、杨阿维、张建伟指出,农区致贫的机理主要集中在人口方面,贫困家庭人口多,文盲、半文盲居多,人力资本的投资利用率低下,且贫困人口有相当一部分并未抛弃落后的思想。在此基础上贫困问题长期存在,函待解决。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提出代际传递理论,他认为贫困是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穷人长期生活在贫困中,他们极易形成一种“亚文化”传统,并影响后代,使贫困文化代代相传。基于生命周期的反贫困研究,促进了扶贫政策的转型。
(四)经济增长视角
贫困问题是经济学领域关注的问题,围绕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学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反贫困研究。林雪霏提出二战后,形成了“经济溢出”的反贫困视角,即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源于低水平的经济发展,以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经济增长是国家实现反贫困的重要途径。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有两方面,在短期来看,发达的地区经济增长拉大了区域发展的差距;长期来看,经济的增长同样带动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李万明、崔静、张建伦指出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是减少普遍贫困的主要推动力。经济的增长带动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有助于改善贫困问题,对反贫困问题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的相关政策演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反贫困理论与实践得到了重大突破。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绝大多数地区经济有了巨大发展,但仍有一部分地区相对落后,为了加大扶贫力度,国家进行了一系列举措。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着重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考虑贫困问题,从共同富裕角度理解反贫困的内涵。1978年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既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奠定了农村反贫困的制度基础。大部分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198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这一文件的发布,开启了全国性扶贫行动的序幕。1986年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协调、监督、检查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工作。这一政策确立了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使国家的扶贫战略转向开发式扶贫模式。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反贫困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伟大实践。1994年国务院实行并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标志着我国扶贫计划进人了攻坚阶段。《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决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力争用7年左右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9%年,作出《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2001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一2010年)》的颁布,标志着扶贫开发工作进人解决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新阶段。
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结合当前实际,继承发扬前人的反贫困理论,并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提出关注民生尤其是三农问题。2007年,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通过低保政策解决。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任务抓紧抓好。
以***为核心的第五代领导人集体提出了精准扶贫作为新时期的扶贫战略。2013年中央颁布《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准扶贫是扶贫进行到新阶段后的新举措,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反贫困政策上做出了新的发展。
五、总结与评论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反贫困研究,有助于把握和认清反贫困研究的趋势和特点,通过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和讨论,为未来的反贫困研究提供借鉴和启发。须知道,中国的反贫困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复杂的贫困情况需要多方面共同治理,完善的制度体系对反贫困尤为重要。对于贫困与反贫困的问题,不能就贫困谈贫困,要从各方面来研究。通过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反贫困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知道,反贫困的发展由制度创新来推动,充分体现了制度对反贫困的重要性。反贫困的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方面,也不能只局限于理论的研究,应该在未来的研究中进行多维度分析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王亚玲。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对策研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1998
[3]马国贤等。后农业税时代的“三农”问题及步农税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25一35.
[4]汪三贵。反贫困与政府千预[J].管理世界,1994(3):16一19.
[5]寻舫。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武陵山片区的扶贫开发机制[J].经济地理,2013(2)。
[6]赵娜。关于反贫困研究的社会学理论综述--基于个体与结构的视角[J].知识经济,2012(11)。
[7]图登克珠,杨阿维,张建伟。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西藏农牧区反贫困问题研究[J].西藏研究,2014,12(6):29一35.
[8]陈银娥,高思社会福利制度反贫困的新模式-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视角[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9]陈标平,胡传明建国60年中国农村反贫困模式演进与基本经验[J].求实,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