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再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1].12年时间,把 “建设”改为了 “建成”,一字之差,标志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湖北目前正在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因此加强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1 湖北率先在中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特色与优势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偏南、长江中游,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天下之中的地位,这一地位决定了湖北将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目前湖北已跨入中等收入门槛,在中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拥有诸多特色与优势。一是综合优势明显。在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步入科学发展时代的大背景下,湖北在区位、交通、科教、产业、生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综合优势,这为湖北抢抓机遇,实现后发跨越、弯道超越,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2009年中部各省公布的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湖北全面小康社会总体实现程度76.2%,位居第二,仅比湖南省低2.8个百分点;湖北民主法制实现程度由2000年的84.8%提高到2011年的96.4%,提高了11.6个百分点,民主法制与生活质量方面在中部地区遥遥领先。二是有望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近几年来,国内外经济格局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进行了深刻调整,由外需拉动为主向内需拉动为主转变、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湖北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在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方面将占得先机,很有可能成为拓展内需市场的前沿阵地。三是政策条件优越。湖北不仅享有国家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政策优惠,而且部分地区还受惠于国家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以及新一轮扶贫开发等优惠政策,另外还包括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除此以外,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实质性推进、近些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成长等均是湖北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条件。
2 湖北率先在中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与难点
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湖北虽有诸多特色与优势,同时也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从国际方面来看,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不断增加,国际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各大区域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稍有不慎就会被其他区域狠狠地甩在后面。从湖北自身的情况来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亦存在一些难点与障碍。一是农村劳动力短缺、年龄偏大且素质较低,依赖现有生产关系的既定框架建立现代农业制度的速度十分缓慢。二是经济实力、产业结构与富民强省的要求尚有差距。目前,湖北最大的实际问题和最突出的矛盾仍然是发展不够。另外体制机制、自主创新、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还不够协调,在壮规模、调结构、转方式上还要下大力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三是民生改善与全省居民的基本要求尚有差距。从湖北省统计局及国家统计局科研所2010年发布的数据来看,2010年湖北居民生活质量方面的小康建设进程为85.3%,而全国平均水平为8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1.1个百分点。四是文教发展与文化科教强省的要求尚有差距。湖北本是教育大省,但在文化教育方面实现程度较低,从2009年湖北、湖南两省公布的数据来看,湖北2009年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仅为64.2%,比湖南省的86.1%低了21.9个百分点,差距比较明显。湖北目前存在文化资源整合利用不多、产业规模不大、精品品牌不多、文化人才资源匮乏等问题。五是节能减排与 “两型”社会的要求尚有差距。资源环境方面的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一直极为缓慢,从湖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报告 (2000~2011年)分析可以看出,2011年湖北在资源环境方面的全面小康建设进程为79.8%,11年来仅增加了13.9个百分点,可以说能耗与环境质量问题是阻碍湖北资源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
3 湖北率先在中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路与对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6大方面以及人均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社会安全指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单位GDP能耗等23项检测指标。湖北要想在中部六省中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要理清思路、找准对策,各部门要采用联动机制,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力争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3.1协调推进 “四化同步”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目前,湖北在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加速推进,城镇化程度也已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将在政务商务、生产生活、社会管理等领域得以深度应用,这必将为信息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协调推进 “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中,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优先发展金融、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加快整合和开发旅游资源、壮大旅游支柱产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结构优化、比重提升,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基地[2].另外,还要深入实施 “两圈一带”总体战略,推进 “四化同步”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促进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据不完全统计和估算,湖北2013至2020年期间,经济发展速度可达到年均增长10%的目标。若按不变价计算,GDP总量到2017年将达到3万亿元,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时将达到4.3万亿元左右。
3.2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持续活力和不竭的 “红利”所在[3].湖北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是创新,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是不断推进思想解放。这就要求要拓展视野、优化环境、拓宽空间、发展文化,要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理念和 “市场第一”的理念,鼓励大胆地尝试和闯荡,敢于承担风险和责任,从而把解放思想落实到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成效上。二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要创新体制机制,需要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来做文章,要抓住关键环节,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高效开放的体制机制。根据湖北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从深入实施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探索创新公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加快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着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三是以科教强省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人才、产业化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必须树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湖北来说,就是要深入实施 “科教兴鄂”和 “人才强省”战略,要大力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使科教实力真正成为发展竞争力。
3.3推动法治湖北建设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和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之际召开的一次专门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也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确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中央全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需要深化改革提供动力,也需要加强法治提供保障。湖北要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加快法治湖北建设的步伐,不断探索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努力构建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法治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总的来说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针对湖北的实际情况,一是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主要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落实党管武装制度等方面;同时要扩大基层民主,主要是深入推进 “五议五公开”,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政权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基层民主实践,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二是要加快依法治省进程,主要是加快实施 《法治湖北建设纲要》,推进全省各项工作法治化。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积极推进依法行政,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切实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以及舆论监督等。三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具体来说就是要认真组织实施湖北 “六五”普法规划,不仅要广泛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还要大力弘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本法治理念,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在宪法和法律内活动,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模范践行者[2].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16,19.
[2]李鸿忠.奋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湖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N].湖北日报,2012-06-10(3)。
[3]李鸿忠.加快 “五个湖北建设”为率先在中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J].政策,201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