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西医结合论文 >

宫腔粘连患者分解术后应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效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2-28 共3257字
摘要

  宫腔粘连(IUA)是指任何原因导致子宫内膜基底层损伤、脱落,引起子宫壁相互粘着形成粘连,从而导致月经异常、周期性腹痛、不孕与反复流产。近年来,随着人流、药流、宫腔操作的增多,生殖道感染性疾病的增加,IUA 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1-3]. 我院近年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临床诊断参照 《妇产科学》[4]《中华妇产科学》[5]的有关内容拟定。 IUA 分级参照美国生殖学会 IUA 评分标准[6],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肾虚血瘀证中医诊断依据。 纳入标准:1)符合宫腔粘连中西医诊断标准;2)无结核病史、糖尿病、高血压,无子宫内膜原发或继发性恶性病变,无乳腺增生等乳房病变,无全身结缔组织病变等;3)年龄 20~40 岁之间妇女;4)患者知情同意,志愿受试。 排除标准:1) 不符合本病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者;2)经宫腔镜检查患有子宫黏膜下肌瘤、子宫内膜息肉、 子宫内膜增殖症等;3) 生殖系统先天性缺陷和畸形,具有严重的心、肝、肺、肾、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病患者;4)过敏体质,对两种或以上药物过敏者,或对本药成分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 2012 年 6 月至 2015 年 4 月于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 IUA 住院患者 40 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西药组与中西医组,各20 例。 西药组年龄平均(29.15±3.28)岁,其中人流病史1 次 10 例,2 次以上 8 例,中妊引产病史 7 例,诊断性刮宫病史 6 例, 不良妊娠病史 6 例。 中西医组年龄(30.95±3.71)岁,其中人工流产病史 1 次 9 例。 2 次以上 12 例,中妊引产病史 6 例,诊断性刮宫病史 5 例,不良妊娠病史 8 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 > 0.05)。

  1.3 治疗方法 西药组宫腔镜术后第 2 日开始口服芬吗通(Abbott Healthcare Products B.V. 生产,规格雌二醇片含雌二醇 2 mg;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含雌二醇 2 mg和地屈孕酮 10 mg,28 片/盒,批号 H20110159)。每日 1次; 中西医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 2 日开始口服自拟中药汤剂,方组:丹参 10 g,赤芍 10 g,白芍 10 g,鳖甲 9 g,淮山药 10 g,山茱萸肉 10 g,熟地黄 20 g,鸡血藤 30 g,川续断 10 g,杜仲 10 g,桑寄生 10 g,五灵脂 10 g,陈皮 6 g,川芎 10 g,广木香 9 g. 根据不同的月经周期予以药物随症加减。 两组均连服 28 d,停药待月经来潮,下次月经第 5 日继续服药,连续给药 3 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情况,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子宫内膜厚度变化情况;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常规、心电图各做 1 次。 B 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 IUA 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按症状积分评定[8]. 如:经量、经色、经期、腹痛、腰酸等的改善情况。 主要症状:月经周期、经量、经色、经期异常按程度不同,分别记分为 2、4、6 分。 其他次症分别记分为 1、2、3 分。 治疗前评分 1次,作为基础分,疗程结束后评分 1 次。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有关内容拟定。痊愈:连续 3个疗程,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正常,B 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在正常范围内。 好转:在治疗期间,经量较前明显增加,经期基本正常,B 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较前增厚。 未愈:在治疗期间月经情况无改善,B 超提示子宫内膜厚度未见增厚。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如下。 临床治愈: 用药后, 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 (疗效指数≥95%)。 显效:用药后,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70%≤疗效指数<95%)。 有效:用药后,症状及体征有改善(30%≤疗效指数<70%)。 无效:用药后,症状及体征无明显减轻或加重者(疗效指数<30%)。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并对数据采用 t 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月经症状积分、子宫内膜厚度情况比较 见表 1. 结果示治疗后两组月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两组子宫内膜的厚度较治疗前均增加(P<0.05);两组比较,中西医组月经症状积分、子宫内膜的厚度变化情况均优于西药组(P<0.01)。

  2.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结果为治疗后中西医组、 西药组的证侯积分分别为 (6.10±1.21)分、(11.40±1.79)分,分别低于治疗前的(18.50±2.65)分、(18.95±2.76)分(P < 0.01);两组比较,中西医组降低更加明显(P<0.01)。

  2.3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 2. 结果示经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 85.00%,西药组为 60.00%. 因样本有限,未作统计学分析。

  2.4 治疗后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见表 3. 结果示经治疗后中西医组总有效率 75.00%, 西药组总有效率55.00%. 因样本有限,未作统计学分析。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未婚先孕、人流、药流增多,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增加,宫腔镜的普及,IUA 的发病有上升的趋势。对于本病的治疗,西医多采用宫腔镜下分离粘连, 术后予以雌孕激素周期疗法, 配合宫内放置节育环、球囊导管等方法治疗,虽然对术后粘连的预防以及子宫内膜的修复方面有一定的疗效, 但不能整体调节患者的生殖内分泌、免疫功能,存在子宫内膜损伤修复慢、子宫内膜对激素不敏感等弊端[10-11],尤其对于中重度粘连疗效欠佳,术后月经未得到改善,再次粘连发生率高。 子宫内膜是效应器官,人为地干扰 HPO 轴可引起靶器官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 单用西药激素治疗或用器具恢复子宫形态, 不能根本上解决效应器官的敏感性问题。 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整体调理,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中医古籍中没有 IUA 的记载,本病属于中医学“月经过少”“经闭”“女子不月”“不孕”等范畴。本病的产生是以本虚为主,血瘀为标,肾脏亏虚,冲任失调,瘀血阻滞,血行不畅为其病理关键。 笔者采用补肾化瘀法辨证治疗本病取得了显着的临床疗效,药用丹参、赤白芍、鳖甲、淮山药、山茱萸肉、熟地黄、鸡血藤、川断、杜仲、桑寄生、五灵脂、陈皮、川芎,广木香。方中川断、杜仲、桑寄生补肾培元,研究表明补肾中药有类似雌激素样作用,能够调节卵巢激素受体水平,提高受体功能,增加生殖轴的反应性,从而促进子宫内膜的增生[12].淮山药、山茱萸肉、熟地黄补益肝肾,鳖甲为血肉有情之品,滋肾育阴、软坚散结。鸡血藤养血活血,配合丹参、赤芍、川芎加强活血化瘀之功,散血中之瘀滞。

  研究发现[13-14]丹参、赤芍等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以明显改善子宫、卵巢组织血液循环和供应,改善微循环,促进粘连组织的溶解,祛瘀生新,促进子宫内膜的再生。陈皮、木香醒脾理气,促进运化,补而不滞。 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填精、行气活血、化瘀生新之功。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药与西药合用能明显改善患者月经情况, 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减少粘连的发生,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总有效率 75.00%,明显优于单纯西药组。

  综上,单纯西医治疗本病有一定的局限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以优势互补, 整体调节 “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子宫”轴,增加子宫内膜对激素的敏感性,减少粘连的发生,改善月经情况,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运用。

  参 考 文 献

  [1] 康美花,田春芳。 宫腔粘连的临床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1,17(9):1350-1353.

  [2] 古云霞,涂灵。 宫腔粘连的研究进展[J].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51(9):1267-1270.

  [3] Kodaman PH,Arici A. Intra -uterine adhesions and fertilityoutcome: how to optimize success[J].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2007,19(3):207-214.

  [4] 谢幸,苟文丽。 妇产科学[M]. 8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

  [5]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13.

  [6] The 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classifications of adnexal adhe-siona, distal tubal occlusion, tubal occlu sion secondary totubal ligation, tubal pregnancies, mullerian anomalies andintrauterine adhesions[J]. Fertil Steril,1988,49(6):944-955.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试行)[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0.

  [8] 徐迪华。 中医量化诊断 [M]. 南京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27.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西医结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