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招生情况、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临床实践、考核方式、师资力量等方面综述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NS) 研究生培养的现状, 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护士规范化培训及专科护士培训的衔接。指出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 随着MNS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规范, 如何将护士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培训与MNS教育相结合, 培养出临床实用的高级护理人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护理学; 专业学位; 硕士研究生; 培养;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护理系 (现为北京大学护理学院) 开始招收首批全日制护理学硕士研究生, 标志着我国护理学硕士教育的正式起步。初期培养的研究生以学术学位为主, 毕业后大部分从事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 很少进入临床工作。2010年1月为培养具有较强的研究、教学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专门人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增设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 MNS) 的设置方案[1],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2011年2月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医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 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同年, 首批28所护理学院获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 开始招收并培养MNS研究生。截至2016年, 招收MNS研究生的院校已达86所[2]。由于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晚, 发展迅速且不完善, 现综述MNS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
1.1 招生情况
MNS研究生的招生对象为护理专业学士学位获得者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并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者[1]。目前, 我国所有MNS研究生招收院校的入学考试科目均为政治、外语、护理综合, 其中政治、外语全国统考, 护理综合各院校自主命题。MNS生源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护理专业应届生, 另外一部分是已工作的往届生。张珊珊等[2]对2016年86所招收MNS研究生院校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等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无院校要求报考者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MNS录取人数虽逐年增加, 但专业学位的吸引力较学术学位低, 75%院校的学术学位报录比高于专业学位[3]。这可能与现阶段MNS认同度不高、培养模式不明确、就业前景有待检验等因素有关[4], 大部分学生选择MNS的主要动机是“被动接受学校调剂”[5]。
1.2 课程设置
MNS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术活动, 总学分不少于22分[6]。现阶段MNS研究生的课程安排、课程设置与科学学位研究生一致, 无法凸显其专业特色[7]。并且由于每一届MNS研究生招生数量少, 部分MNS课程学习只能插班和其他专业一起授课[8], 缺乏针对性学习。因此, 有学者提出专业学位课程应包含专科护士培训要求的内容[9], 专业课按培养方向修学[10]。具有相同优势的护理院校之间可合作培养某一专业方向的MNS研究生, 抑或护理院校与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可联合办学, 整合基地的实践培训资源和学校的系统教育资源[11]。
1.3 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MNS培养院校普遍实施课程学习、临床实践、科研训练三段式的培养方式。如江苏大学重症护理学方向MNS研究生培养采用三阶段式:第一阶段为7个月的理论学习能力训练;第二阶段为23个月的临床护理技能实践能力训练;第三阶段为3个月的重症护理学教学能力训练[12]。何诗雯等[13]认为:可借鉴双轨双控双向融合分段衔接培养模式, 即学校培养与医院基地培养“双轨合一”, 对MNS研究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张婷等[14]构建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对MNS研究生实行四阶段式培养, 即6个月课程学习+9个月通科实践+12个月专科实践+9个月教学、管理实践、科研及毕业论文撰写。国内多位学者也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构建了各专科方向MNS培养模式[15-17]。但有调查显示:现行的培养模式存在学校管理制度偏倚、理论学习不足、临床实践安排禁锢、临床教学师资匮乏、医院与学校培养衔接不佳等问题[5]。
1.4 临床实践
我国大部分MNS培养院校学制为3年, 少数为2年。根据《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3年制MNS研究生临床轮转实践训练时间为18个月~24个月, 2年制不少于12个月。东南大学3年制教学中要求临床科室轮转时间不少于23个月, 其中研究方向所在专科不少于12个月[17]。中山大学2年制教学中总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48周, 其中主研究方向的专科实践不少于24周, 其余24周用于相关科室的轮科[18]。四川大学护理管理方向MNS研究生, 临床实践为30个月, 一般轮转科室不少于4个, 每个科室时间不少于3个月[19]。重庆医科大学MNS研究生轮转时间为2年, 1年规范化培训 (4个科室, 每个科室3个月) , 1年专科护理培训 (4个~6个科室, 每个科室2个月~3个月) [8]。
1.5 考核方式
MNS研究生的考核包括课程考核、临床能力考核、学位论文3个方面。课程考核要求修满规定的学分。临床能力考核主要考核是否具备规范的临床护理操作能力和独立处理本专业护理问题的能力[6], 可通过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有书写护理病历、个案病历汇报、书写反思日记、参与护理情景教学、组合测量, 总结性评价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objective structure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 和量表测量[20]。北京大学护理学院对MNS研究生的考核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笔试、护理病例的书写、护理技能操作、临床思维和沟通交流等形式, 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阶段考核内容各不相同[21]。中山大学临床能力考核包括专科护理理论考核及临床考核两部分[10]。复旦大学护理学院对MNS研究生临床能力进行考核, 包括职业道德、轮转完成情况、护理病历书写、整体护理查房[22]。学位论文考核:针对临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或循证方式设计解决方案, 提出对策[6]。
1.6 师资力量
导师负责制是研究生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 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负责人, 在MNS研究生的培养中起重要作用。我国MNS研究生导师的选拔、培养和评价差异性较大。学位论文导师整体年龄偏高, 学历水平尚有提升空间, 而指导临床实践的兼职导师数量较少, 学历层次不够理想, 临床科室带教人员指导和带教意识不强[3]。因此, 提高MNS研究生导师的准入条件, 加强指导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非常重要。有学者提出采用胜任力评价考核研究生导师应具备的综合要素。王启瑶等[23]采用Meta分析整合出MNS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指标, 得出人格结构 (基本素质和工作品质) 、能力结构 (科研、教学和临床能力) 、知识结构 (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3个维度的导师胜任力。而徐文文等[24]则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 采用质性研究构建了MNS研究生导师角色期望模型, 包括导师的指导能力、职业品质、经验成就、情感支持、合理需求等。
2、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2.1 与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讨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出台《新入职护士培训大纲 (试行) 》, 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新入职护士培训制度。《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也重点强调了新入职护士培训工作。MNS研究生临床实践环节与护士规范化培训并轨, 既可解决教育与从业资格脱节问题, 又可降低教育和管理成本[25]。如东南大学实行MNS临床实践与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临床实践培训计划与方案完全覆盖护理规范化培训内容[17]。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将研究生学历教育和护士规范化培训工作相结合, 临床轮转安排2年, 第1年护士规范化培训阶段, 研究生参加统一安排的护士规范化培训轮转学习;第2年专业方向培训阶段, 在导师指导下择取1个或2个临床科室完成专业方向培训, 对MNS研究生实行四证合一模式, 即护士资格证、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学位证、毕业证[26]。
2.2 与专科护士培训衔接的探索
随着医疗的专科化发展, 对专科护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中指出, “十三五”期间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专科护士, 满足临床护理需求。加强护教协同工作, 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探索MNS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衔接, 符合护理实践的发展趋势。钟清玲等[27]对护理专业型硕士、专科护士、护理专家进行调查, 3组人群普遍认为MNS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并轨是可行的, 且支持MNS教育与国家级专科护士培训并轨, 并认为接轨可以首先从临床实践环节实施。李熹雯等[28]提出MNS培养与专科护士衔接的建议包括:划分专科护士层级;求同存异, 整合协作;建立双向认可机制。我国已有部分学者在探索MNS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的衔接。如研究构建的急诊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考核合格的学生, 获得专科培训合格证书[16];王辉等[29]提出了ICU方向MNS专科化培养体系, 毕业后可获得从事ICU工作的定岗资格;旨在实现与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3、展望
目前, 我国MNS研究生的培养处于起步阶段, 使其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亟待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随着MNS研究生培养的进一步规范, 如何将护士规范化培训、专科护士培训与MNS教育相结合, 培养出临床实用的高级护理人才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 (2010-03-18) [2017-08-28].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92739.html.
[2]张珊珊, 张培莉, 童宇平.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方向设置分析-以2016年为例[J].全科护理, 2016, 14 (26) :2786-2788.
[3]曹炜, 刘阳, 贾金忠, 等.28所院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17) :2374-2377.
[4]赵将, 张培莉, 王志栋, 等.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现状与对策[J].护理研究, 2016, 30 (7) :2574-2576.
[5]杨巾夏, 张文燕, 武冰玉.上海市3所高校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对培养模式认知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报, 2015, 22 (18) :8-11.
[6]孙宏玉, 朱丽娜, 党芸.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介绍[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0) :725-729.
[7]赵姗姗, 王爱华, 王瑛, 等.基于学生视角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现状与意向分析[J].护理研究, 2017, 31 (10) :1216-1219.
[8]石林, 莫霖, 郑显兰, 等.儿科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临床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 13 (24) :103-106.
[9]汪娟娟, 孟庆慧, 郭鹤, 等.基于能力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初步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3, 10 (10) :447-449.
[10]张美芬, 谢文, 黎青,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0) :741-744.
[11]李熹雯, 钟清玲.博洛尼亚进程对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 31 (1) :62-64.
[12]邹圣强, 施卫东, 眭建, 等.重症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与职业衔接培养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 (17) :2382-2385.
[13]何诗雯, 杨玉佩, 陈偶英.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双控双向融合分段衔接培养模式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 2016, 30 (8) :2692-2696.
[14]张婷, 鞠梅, 王垭, 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6) :12-15.
[15]张蒙, 高玉芳, 修红, 等.急诊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 2017, 14 (3) :173-177.
[16]谢华晓, 高玉芳, 赵林, 等.手术室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特色化培养模式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 2015, 30 (16) :5-8.
[17]王晓燕, 李国宏, 徐翠荣, 等.具有专科特色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护理教育, 2017, 14 (3) :165-168.
[18]万丽红, 谢文, 张美芬, 等.中山大学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态势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 :47-50.
[19]李继平, 张宇斐, 李李.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0) :730-734.
[20]李峥, 汪健.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评价[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10) :738-741.
[21]韩凤萍, 孙宏玉, 朱丽娜.护理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 2015, 12 (5) :357-359.
[22]刘哲军, 胡雁, 苏颖,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考核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8) :354-356.
[23]王启瑶, 莫霖, 刘洋, 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胜任力评价体系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J].护理学报, 2016, 23 (17) :1-6.
[24]徐文文, 卢国华, 王瑛.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导师角色期望的质性研究[J].护理研究, 2017, 31 (3) :321-324.
[25]王卫红, 董彩梅, 刘跃晖, 等.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护士规范化培训并轨培养模式探讨[J].护理研究, 2017, 31 (14) :1773-1775.
[26]武倩, 赵庆华, 肖明朝, 等.综合医院新毕业护士规范化培训管理的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 2016, 16 (8) :1091-1094.
[27]钟清玲, 李熹雯, 唐龙花.利益相关群体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与专科护士并轨培养的认知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7, 32 (11) :963-969.
[28]李熹雯, 钟清玲, 唐龙花.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专科护士培训并轨的对策及建议[J].重庆医学, 2016, 45 (28) :4023-4024.
[29]王辉, 高玉芳, 姜文彬, 等.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ICU专科化培养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 2017, 17 (1) :83-88.
通过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就职因素进行分析总结, 并提出引导对策, 为高校开展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提供借鉴, 从而为临床输送急需的高层次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