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兽医硕士专业特点, 结合吉林省农业大省生产特色, 以传统兽医学优势学科为背景, 从课程培养体系、师资力量、实践基地建设及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等方面, 探索适合符合吉林省兽医硕士专业学位论文 (设计) 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近年的实践探索, 获得了一定的经验, 证明兽医硕士专业在生产和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兽医硕士专业; 学位论文; 培养模式;
学位制度改革是我国学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变规格单一向复合型、综合型方向发展[1-2], 但是当前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仍存在一定问题[3-8]。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于2010年开始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工作, 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汲取兄弟院校的招生办学经验, 并结合吉林省区域特色和办学模式, 进行了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改革思路
改革试点工作的总体目标是转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观念, 实施“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 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虽然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与兽医农学硕士学位都是国家承认的硕士研究生学历和硕士学位, 但是侧重点不一样, 前者属于应用型, 具有特定的职业背景, 与兽医任职资格相联系;而后者属于学术型, 侧重兽医理论研究的培养。鉴于此, 吉林农业大学着力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现代畜牧生产、人民生活和公共卫生需要, 具有突出的兽医临床能力, 注重动物群发病、流行病的预防与检疫、动物产品卫生监督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特定职业兽医背景, 且与现代农业标准化生产、国家卫生防疫、国家进出口安全、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等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特殊人才[3-5]。
改革的总体思路: (1) 优化课程体系, 进行模块化课程设置, 启动“兽医专业学位特色教材建设项目”, 着力强化应用与实践; (2) 积极利用校内外资源, 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友导师计划”, 建立健全双师型导师队伍; (3) 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基地, 不断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健全实习实践管理办法; (4)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 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 建立学位成果评价标准。
2、改革举措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构建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基本框架。优化课程体系的原则是着力培养新形势下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和职业性: (1) 课程设置与“现代兽医精英人才”培养定位相结合, 有针对性地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性特点; (2) 课程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兽医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 充分反映兽医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3) 课程教学方式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相结合。
2.1.1 课程设置模块化, 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比重。
坚持较宽口径培养和专业针对性并举的原则, 将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按3个模块设置:基础理论类、专业职业技能类和专业实践类, 涵盖的课程和学分要求如表1所示。重点突出专业职业技能、专业实践2个模块, 累计16学分, 占总学分的2/3。专业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设置, 强化兽医临床诊疗、疫病诊断与预防、动物保护、兽医法规等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模块的课程设置, 强化小动物临床诊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动物保护药物的开发等, 课程教学主要在教学基地完成。
2.1.2 课程教学内容前沿性和实践性并举, 着重应用培养。
课程教学内容既要反映学科前沿知识, 更要反映兽医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因此, 基础理论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专业职业技能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反映新技术, 强化案例教学;专业实践模块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反映实用性, 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表1 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
2.1.3 强化实践教学, 操作比重增加。
全日制兽医硕士的培养主要设计了3个培养方向:小动物临床诊疗、动物疫病防控、动保类产品研发。该培养方向的实践教学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相结合[7]。
2.2 遴选导师侧重实践与理论并举, 不断加强双师制比例
对于兽医专业硕士学位的指教教师遴选, 队伍水平建设侧重实践与理论兼顾的老师, 这也是专门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每个学生一般选择校内及校外导师各一位。校内导师需具有博士学位, 精通兽医理论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校外导师必须是来自兽医相关行业, 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 年龄在55周岁以下, 且必须有主持市厅级相关科研、推广课题的经历或有同级别在研项目。吉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积极实施“双师型导师培养计划”, 学生在学校选择一位校内导师, 在校外实践基地工作, 如小动物医院、大型养殖集团等, 选择一位临床导师, 使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可接触并处理大量临床病例, 不断提高自身的动物疫病防控、小动物诊疗等实践技能;在校外导师培养环节上, 需要其每年安排10个课时左右的课程或实践技能专场报告, 主要讲授动物重大疫病防控专题、兽医法规、执业兽医, 以及针对畜牧生产中主要畜禽的临床病例解析等方面的内容, 有效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认知。
学校还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针对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同要求对教师进行分类考核。考核结果与岗位聘任、绩效薪酬等挂钩。同时出台相关文件,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兽医临床实践。对于积极投身临床实践的青年教师, 动物医学院通过采取工作量补贴、优先考虑评优及职称晋升等办法, 使教师在校外实践基地安心工作, 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
2.3 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 健全基地管理制度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职业化特点, 要求实践教学必须占有相当的比重。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 是保证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为此, 吉林农业大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建立了一批校内外实践基地, 并加强对基地的有效管理。
2.3.1 校内实践基地:
省部共建动物质量与安全重点实验室;校兽医院;吉林农业大学双阳奶牛场、鹿场、猪场;吉林农业大学鹅研中心;即将竣工的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
2.3.2 校外实践基地:
结合学院董事会办学特色, 充分发挥董事会办学职能, 建设了一批合作稳定、条件优良的实习基地。董事会单位涉及猪、牛、羊、禽及特种经济动物, 如禾丰集团、稷丰牧业、正大集团、德大集团等大型养殖龙头企业及疾病防控单位30余家。
2.3.3 建立学校与实践单位互动管理制度:
包括学校研究生院、学院研究生办公室、企业和校内外导师互动管理制度。
2.4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 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和方式
2.4.1 课程的考核:
以往的研究生课程考核多以笔试为主, 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 该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为此, 对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考核的重点定为兽医基础理论类和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的考核。学校出台文件规定, 以上课程的书面考试仿照国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方式命题。专业职业技能类课程考核还包括实际操作部分,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应用技术的实际操作, 而且保证方法正确。
专业实践类课程采用撰写实践报告的考核方式。要求实践报告由学生独立完成, 并经实习实践基地老师审阅签字认可。专业实践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负责, 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实践期间的工作表现、承担工作完成情况、单位评价和实践报告。综合审查后给出最终专业实践成绩。
2.4.2 学位论文的考核:
学校出台相关文件, 明确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直接来源于本行业具体实践, 具有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程度、能否被相关部门采纳作为重要评价标准。学位论文以应用价值或社会成效为主, 重在考察研究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位论文的形式则可以多种多样[8], 鼓励采用调研报告、病例分析、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等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 都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有明确的实践意义或应用价值。 (1) 调研报告要求数据真实, 由学生自己采集, 分析透彻, 讨论深入, 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2) 病例分析要求有一定的病例数量, 对病例的共性进行总结提炼, 对疾病的治疗、防控措施采用得当, 有借鉴意义; (3) 技术创新要求建立新的技术方法或对现有的技术做出重要改进, 对技术的各项指标有完整的试验验证, 与已有的方法相比, 在某一方面或多方面具有优越性, 并应用于实际工作; (4) 产品研发要求完成产品的整个研发过程, 技术指标符合国家相关要求; (5) 管理决策和政策分析要求提出的问题准确, 原因分析透彻, 理论观点符合实际, 意见建议具有可操作性。
3、改革设想
第一, 与集约化养殖发展需要大量复合型、应用型高级兽医人才相对应, 绝大部分学生专业方向选择了动物疫病防控方向, 选择执业兽医方向的学生偏少, 这一动向值得注意, 在发达国家, 60%的兽医专业学生是选择执业兽医方向的。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小动物诊疗市场会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执业兽医, 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工作需加强。
第二, 与行业和企业的共建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复合型、应用型兽医人才的培养及就业均离不开兽医行业和相关企业, 特别是需要大量的相关企业作为实践基地。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兽医协会、大型养殖集团、国内外大型动物保护企业等单位的合作。
第三, 进一步提高师生对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 杜绝非应用型的论文选题, 强化实践为主的培养过程。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是全新的学制, 涉农院校师生对其培养性质及方向, 还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重点要突破原有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惯性思维, 但该过程需要时间。另外, 加强教师的培训也不能放松。
第四, 进一步创新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现有的培养模式是1+1模式, 即1年在学校, 1年在基地。2年的学制是否可以延长?将兽医本科毕业实习阶段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挂钩, 实现本硕连读, 能否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些都值得探索。
参考文献
[1]汪明.对兽医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 2013 (12) :59-61.
[2]郭定宗, 程国富, 毕丁仁, 等.全日制兽医专业硕士学院研究生培养体系初探[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135-138.
[3]曹荣峰.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J].文教资料, 2013 (18) :104-105.
[4]李棕松, 张西臣.兽医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41 (15) :7020-7021.
[5]李艳飞, 宋淼, 高利, 等.全日制兽医硕士培养模式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 2015 (2) :150-151.
[6]李占华, 罗英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开发理念和改进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2 (11) :8-12.
[7]范红结, 罗英姿, 李占华, 等.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3) :34-37.
[8]李棕松, 张西臣.全日制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保障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 2013, 32 (3) :89-91.
本文将结合案(病)例教学的现状及其特点,对兽医硕士研究生案(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