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苗岭情》手风琴表演的处理技巧研究

来源:河北师范大学 作者:唐梦菡
发布于:2020-07-03 共4246字
  摘要
  
  手风琴是键盘乐器中的一种,发源于欧洲,它虽是一件西方乐器,但其祖先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乐器“笙”,所以手风琴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手风琴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传入我国并得到发展。它在我国发展期间,就涌现出了一批结合本民族特征,紧抓民族特色的作曲家们,李建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人之一,他的作品也广为流传。本文以他的其中一首代表作品《苗岭情》为例,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纳,梳理研究思路,形成论文,还采用了访谈法,对作曲者进行采访,将该乐曲结合创作背景和民族性创作特色进行研究,从运用变音器模仿民族器乐音色、民族旋律触键、运用风箱模仿民族舞蹈节奏和情绪这四个方面的演奏处理展开详细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笔者对于这首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演奏处理能力,也为今后演奏此类民族性作品的演奏者提供了一些参考。

《苗岭情》手风琴表演的处理技巧研究
 
  
  关键词:   手风琴,演奏分析,民族化,触键,音色,风箱,情绪《苗岭情》。
  
  Abstract
  
  Accordion is one of the keyboard instruments, originated in Europe,Accordion, Although it is a western instrument, its ancestor is the ancient Chinese national instrument "Sheng". Therefore,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accord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na. Accordion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nd developed in the early 1920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re  emerged  a  group  of  composers  who  combined  their ow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ocused on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Li Jianlin w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and his works were widely spread. This paper take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Miao Ling Qing" as an example,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o collect, sort out and summarize the data, sort out the research ideas, form the paper, and also uses the interview method to interview the composer, combining the music with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reation  to  study,  from  the  use  of  the  voice  changer  to  imitate  the  tone  color  of  national instrumental music, national melody touch the key The use of bellows to imitate the rhythm and  emotion  of  national  dance  can  further  improve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and performance processing ability of this work, and als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erformers of this kind of national works.
  
  Key words:    accordion performance analysis, nationalized touch tone, color, bellows emotion, Miao Ling Qing 。
  
  绪论
 
  
  一、  研究源起 。

  
  手风琴是键盘器乐中的一种,发源于欧洲,它虽是一件西方器乐,但其祖先却是中国古老的民族器乐“笙”。阿莫依特神甫于1777年将中国的民间器乐“笙”带至欧洲,对于它的发声方法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根据“笙”的活动簧片结构原理制做出了簧风琴、口琴、风琴等。奥地利人西里鲁斯?德米安于1829年在前人研究的底子上加以改造,研制出一种具有四个低音键钮长方形器乐,并将其取名为“手风琴”。
  
  欧洲是手风琴音乐的发源地。手风琴音乐在欧洲具有独特的地位,其更多地与民族风俗相结合,反映当地的民族风俗文化。
  
  二十世纪初,手风琴从欧洲传到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初期,中国手风琴音乐主要流行于军旅生活中,《士兵的光荣》和《骑兵进行曲》等作品体现了中国军旅文化特色。六十年代,由王域平、张增亮写作的《牧民歌唱毛主席》,将手风琴艺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展现了游牧民族大草原特色,使手风琴中国作品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七十年代,由于文革,使得所有艺术文化被扼杀,以钢琴艺术家为代表的韦福根、尤大淳、储望华等人将钢琴艺术融入到手风琴中,促进了手风琴伴奏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手风琴中国作品进入繁盛期,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手风琴艺术实践的深入,使创作意识和民族文化意识得以醒觉。
  
  纵观中国手风琴音乐发展历史,发现其创作从风格及美学意义等方面更加强调中国民族文化。李建林就是将手风琴与中国特色相连合,是将手风琴民族化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创造和改编的作品有着本民族的鲜明特色,体现出其创作风格和理念,为中国的手风琴事业的发展与推广起到了有利的作用。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对获得的材料进行搜集整理、阅读和筛选,对相关材料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笔者在中国知网上搜索关键词“李建林、手风琴、演奏”,涉及到的文章有7篇左右,笔者对其进行了分类总结。
  
  一类是宏观地分析李建林手风琴作品整体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采用“以面带点式”分析手法。一类是微观具体地分析李建林某一首作品,采用“以点带面式”从微观到整体式的分析手法。
  
  关于李建林作品方面的期刊中,陈辉、单建鑫的《情景交融,自出机杼—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美学思想探微》以三个角度来分析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创作手法,分别从写实、写意和写趣进行的作品分析,宏观性地总结了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艺术创作风格。该期刊观点新颖,侧重点在于通过分析其作品中创作手法的运用来体现作品展现出的意境美,该期刊主要以美学的角度展开论述的。其中以《苗岭情》为例时,也是以创作手法出发,对这首作品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未进行演奏分析。
  
  对李建林作品进行宏观性分析的还有两篇硕士论文,分别是张思华的《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分析研究》和董梁飞的《李建林手风琴作品分析及特征研究》,都是围绕李建林作品的创作风格进行分类分析,两位作者以李建林手风琴独奏曲15首为例,将其划分为民歌改编曲、器乐改编曲、少数民族为题材的乐曲和戏曲风格这四大类进行了举例分析。较为全面地将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创作风格、作品特征进行了高度概括。前者的论文中对《苗岭情》的分析是从作品背景和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特点,在演奏处理方面没有涉及;后者包含了对《苗岭情》这首作品的分析,但对演奏分析方面,仅从变音器、力度等方面按段落进行了演奏提示,没有展开论述。此篇论文主要还是围绕创作风格、运用的技法体现民族化特色进行分析,因为布局结构和篇幅限定,对这首作品的演奏处理部分也没有展开分析。
  
  吴晓蕾的《手风琴独奏曲<长鼓舞>研究》和李欣的《论李建林教授手风琴的艺术创作—以<回娘家>为例》这两篇论文都是具体以某一首作品展开分析,包括对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曲式分析和演奏技巧等角度进行分析。让人更加详细了解李建林的某首作品。谈论李建林手风琴民族化角度的论文,包括李龙的《从手风琴独奏曲〈江河水〉看中国手风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和朱瑞的《百花齐放,洋为中用—李建林手风琴音乐创作中民族化的探索与研究》,前者围绕创作背景和创作特征进行分析,后者是通过分析李建林三首作品特有技巧和创作风格来分析其作品。
  
  笔者通过文献搜索,国外文献目前暂无相关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关于李建林作品,以上七篇论文中,绝大多数都是从理论角度出发,对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本体、创作特点、作品分类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论文中提及到《苗岭情》这首作品时,大部分从曲式结构、民族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前人涉及到对《苗岭情》的演奏分析,但分析的不够详尽和深入。通过搜索文献,前人对李建林手风琴作品《苗岭情》的演奏分析方面研究的较少,还存在空白点,笔者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围绕创作背景和民族性创作特色出发,结合自身演奏体会从音色、旋律、节奏和情绪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前人未涉及的方面加以补充。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绝大部分研究者从宏观角度分析李建林手风琴作品《苗岭情》,归纳总结作品的创作风格。对于乐曲的分析,也仅从乐曲本体方面展开论述,而涉及演奏处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将演奏心得、演奏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运用变音器模仿民族器乐音色、民族旋律触键、运用风箱模仿民族舞蹈节奏及情绪处理等方面展开论述。笔者对音乐风格及演奏技法进行全面分析与总结,弥补手风琴演奏处理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加深对此类具有民族性特色的作品的理解与把握,有利于演奏水平的提高,也为他人演奏该曲目提供一些参考。
  
  四、  研究方法 。
  
  笔者主要搜集大量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整理、归纳与分析,结合自身演奏实践过程中的体会,并以与导师访谈的形式讨论作品内容,对乐曲《苗岭情》进行研究。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  《苗岭情》概述

  
  1.1  作者生平简介
  1.2  乐曲创作背景
  
  2  《苗岭情》创作特点
  

  2.1  民族器乐音色
  2.2  民族旋律特色
  2.3  舞蹈节奏形态
  
  3  《苗岭情》情绪分析
  
  4  《苗岭情》演奏分析

  
  4.1  音色分析
  4.1.1  变音器基本原理
  4.1.2  运用变音器模仿民族器乐音色
  4.2  《苗岭情》民族旋律触键分析
  4.2.1  连音的运用
  4.2.2  跳音的运用
  4.2.3  断奏的运用
  4.3  《苗岭情》运用风箱模仿舞蹈节奏分析

  结  论

  本论文以《苗岭情》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整理、归纳与分析国内外大量参考文献,结合自身演奏实践体会及与导师访谈等形式研究乐曲,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苗岭情》是一首结合民族文化特色的原创作品。作曲家根据少数民族乐器发声原理及音色特点选取与少数民族乐器音色相似的变音器,使音色更具有民族特色。了解民族器乐特点,结合乐曲所描绘的意境,选择恰当的变音器以获得相应的音色,有助于还原作曲家的原本意图,对乐曲感情基调的把控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恰当的情绪处理,可以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乐曲中引子起到酝酿情绪的作用,通过运用苗族民间音乐中小三度复倚音以展现绵延悠长的旋律;首部运用大量上波音模仿苗族旋律,同时添加装饰音,旋法和装饰音的使用充分体现了该首乐曲的民族性特点;按压式弹法可展现双人舞时竹竿轻击节奏的轻盈质感与芦笙演奏时的悠扬状态;指法设计上的巧妙衔接,使得听觉上产生连续不断的旋律。

  民族性舞蹈节奏特征是乐曲民族化的体现。乐曲中展现苗族舞蹈的曲段较多,其中女生独舞、男女对跳以及集体群舞等场景鲜明,演奏时应将乐谱中标记的音符时值弹够,着重强调重音以展现苗族芦笙舞刚柔并济节奏特点。拉伸控制风箱的力度来展现节奏的轻重缓急,突出节奏律动以体现民族性特色。同时,归纳、提炼少数民族音乐中的节奏特征,有助于民族性旋律的展现。

  综上所述,一首作品的完美演绎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不是音符的简单堆砌,而是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出发,结合乐曲的创作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进行演奏推敲,如此演绎的作品才更具魅力。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唐梦菡. 手风琴曲《苗岭情》演奏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20.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