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硕士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艺术硕士论文 >

听障人士纪录片《默》的叙事方式探讨

来源:暨南大学 作者:谢芳楠
发布于:2021-03-15 共6118字

  中 文  摘 要

  
  人物纪录片通常是借助对人物或人群工作和生活的记录, 探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纪录片中有着重要地位和独特意义。随着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及受众审美认知的提升,创作者不再只是单纯地记录某段影像。而是在尊重纪录片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前提下,日益注重“记录”的主观性叙事表达,即合理且巧妙地运用叙事策略进行故事讲述。同时,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者不再局限于展现名人名家的光荣事迹,也常挖掘普通人或边缘人物的真实故事。例如研究者的毕业作品《默》,通过汤家俩姐妹的故事反映了听障人士的就业和生活现状。通过聚焦人物纪录片《默》,从叙事学的理论角度切入,分析了该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的三个维度,即人物纪录片中声音元素、镜头语法和空间设置对叙事的积极作用。创作者可以通过声音元素所建构的“引导叙事”,以音乐表达情感需求,以音响延展画面信息,以解说搭建线性结构;同时运用镜头语法营造的“二元叙事”,以画面构图表征身份的平衡感,以镜头选取渲染情绪的“喜与忧”,以节奏变换烘托出喧闹或寂静的氛围;不同空间的设置则建构了不同的“场景叙事”,因空间自身的意义属性使得不同空间分别具有展现亲情、体现价值和主动融入的功能。



听障人士纪录片《默》的叙事方式探讨
 

  
  关键词:   人物纪录片,听障人士,叙事策略,叙事语言。
  

  Abstract

  
  Relying on the records of the work and life of the characters or the crowd, the character documentary usually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between people andnature, and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which occupy an important position and unique meaning in the documentary. Nowaday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documentaries andthe improvement of the audience's aesthetic cognition, documentary creators no longer record a certain image in a simple manner. Instead, on the premise of respecting the objectivity and authenticity of the documentary, they are increasingly focusing on the subjective narrative expression of "recording", that is, to tell stories by using narrative strategies rationally and skillfully. Inthemeantime,the creatorsofcharacterdocumentariesareno longerlimitedtoshow the glorious deeds of celebrities, but also often explore the true stories of ordinary people or marginalcharacters. Forexample, intheresearcher'sgraduation project"silence"that reflectsthe employment and life status of the hearing impaired through the stories of the two sisters in Tang family. Focusing on the character documentary "Silence" and cutting in from the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narrative strategy of this character documentary, that i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the sound elements, lens grammar and space settings in this character documentary on the narrative. Through the "guided narrative" constructed by the sound elements, the creator can express the emotional needs with background musics, extend the picture information with sound effects and build a linear structure with narrator’s commentary; at the same time, use the "binary narrative" created by the lens grammar to represent the balance of the identity through picture composition, to render the emotions of "joy and worry" through arranged lens, to highlight the noisy or quiet atmosphere with rhythmic changes; the setting of different spaces constructs different "scenario narratives",because the space's own meaning attributes make different spaces have different function of showingaffection,embodyingvalueandbeingactivelyinvolved.
  
  Keywords:     Character documentary, hearing loss, narrative strategy, narrative language。
  

  1 、绪 论
 

  
  1.1、 研究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受众对影视作品的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纪录片从最初的少人问津发展到如今被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离不开纪录片创作者对题材及叙事策略的创新。我国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就具有一定典型性。从《十里长街送总理》上映开始,出现了《朱德》《邓小平》《任弼时》《走近毛泽东》等一系列聚焦于伟人或英雄人物的纪录片。随后,《艺坛大家吴冠中》《数学大师陈景润》《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等着眼于名人名家的人物纪录片也相继涌现。近些年,随着人物纪录片的发展及受众审美的提升,纪录片创作者们不再局限于从宏观视角下展现伟人名家的光荣事迹,转而开始挖掘微观视角下普通人或边缘人物的真实故事,如佟晟嘉的《大三儿》、程工和任长箴的《生活万岁》、徐童的《游民三部曲》及郑琼的《出路》等。
  
  在边缘人群中,听障人群值得关注。我国听障人士的数量庞大,是各类残疾人数量的第二大群体。作为特殊人群,听障人士在生理、心理以及社会融入等层面与普通人或多或少有所差异。就业岗位稀缺、工作技能欠缺、人际交流困难等都是他们在就业时常常会遇到的问题。研究者的毕业作品《默》,以纪录片的形式反映了一对听障亲姐妹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以期为受众打开一扇了解听障人群无声世界的小窗口,从而让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本研究则聚焦人物纪录片《默》,从叙事学的角度切入,分析了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即听觉、视觉和空间语言在人物纪录片中的有效调度和意义。
  
  1.2、 研究意义。
  
  就人物纪录片而言,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文本分析,可以有效地探讨叙事策略对于实践拍摄的指导意义。叙事策略的选择对于突出影片主题,构建叙事结构,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等具有深刻意义。分析音乐、音响、解说等听觉元素对于声音语言的塑造,有利于加深创作者对于声音语言的理解,从而使其在创作生产过程中,更为注重听觉元素的运用与处理。由于本文分析的是听障题材的纪录片,因此,基于被摄主体的特殊性,研究者通过对于声音语言特殊处理的阐释,以期为今后关于听障题材纪录片的声音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创作者创作此类型纪录片的实践生产过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由于听障群体不具备语言能力,所以此类题材纪录片在声音上并不能给予受众充分的听觉满足。因此,创作者需要充分利用视觉元素来丰富画面内容,增加画面层次,以弥补声音语言上的缺陷给受众带来的遗憾。从视觉元素着手,研究者除了对不同镜头类别的选择以及节奏的把控进行了分析,还阐述了从人物在视觉构图中的位置比例关系,反映现实生活中人物身份及其关系的叙事策略。这一策略可以使得创作者在镜头中交代人物身份及关系的手法更多元,而在已有的研究中少有提及。除此之外,分析空间的设置对于构建场景的意义,则有助于提高创作者在创作生产过程中对于空间设置的重视度,通过明确不同空间的功能与属性,从而充分发挥各空间独特的叙事效力。综上所述,分析叙事策略在人物纪录片中的使用有利于创作者更好地运用听觉、视觉等元素进行叙事。因此,就这个层面上而言,研究人物纪录片中的叙事策略对于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3、 文献综述。
  
  人物纪录片记录的主体是人,按照题材大致可以分为宏观叙事下的历史文献纪录片,例如英雄、领袖、名家这类典型人物,以及微观视角下的以普通人或边缘人物为主体的纪录片。 目前人物纪录片的相关研究,主要从人文关怀、故事化以及剪辑技巧等方面着手,探讨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各类实践议题。
  
  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是人物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为人物纪录片是以“人”为主,若想拍好一部人物纪录片,则需要在尊重客观真实的前提下,专注于纪录片中的“人”。吕轶琳认为当创作者将被摄者的地位放大化,而不是突出对被摄者的怜悯与同情心时,这便是对被摄者最大的尊重。[2]比如对于残障人士生存状态的纪录,采用平民化视角来对人物进行拍摄,从而给受众以平视的观看视角,让被摄者残障人士能够与受众处于平等位置,进而体现创作者对于被摄者的尊重与关怀。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纪录片而言,王莹认为比起追求精妙绝伦的构图,人物纪录片则更注重体现人文精神,“将真实性、责任感作为核心” 。[3]人文关怀贯穿整个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过程,在选题和前期策划时就有所体现,对于大背景下小人物的选取,把人物作为主线,着重于展现他们的真实生活,其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4]将人文精神注入人物纪录片,其传播效果最为显着,[5]因为受众在观看过程中,大概率能与创作者或被摄者之间产生共情,从而给其留下深刻印象。通常这类纪录片的拍摄对象会以普通百姓为主,即使身份平凡,但他们身上的某些特质值得社会所关注与提倡,因此,这类纪录片通常更能让受众产生共鸣,为受众所喜爱。
  
  人物纪录片故事化也是已有的研究比较偏好所探讨的议题,平铺直叙的纪录片过于平淡,没有鲜明的节奏、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这类纪录片往往欠缺吸引力。朱建德认为若要增加人物纪录片的传播效果,就应当有故事化创作理念,“题材选择要有地域性和典型性、结构安排应有情节和矛盾冲突、叙述形态需以同期声为主”。[6]对此,孙兵华也持相同意见,他认为在创作过程中,人物纪录片的创作者不仅仅要强调“人”在整个纪录片中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高度重视故事情节的发展与走向。因为人物纪录片所想传递的思想与价值观是需要人物借助于整个故事情节的助推从而表达出来,[7]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设置是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呈现的两大核心元素。
  
  毋庸置疑的是追求纪录片的故事化的前提是建立在尊重纪录片的真实性之下的,所有的故事化叙事手法是在不违背纪录片真实性原则的前提下得以实现。因此,平衡好纪录片的纪实性与故事性需要把握好一定的“度”。许蕊提出,“在纪录片当中纪实性一直是内核,而故事性是外衣,起到的是辅助作用。”[8]若要实现纪实性与故事性的平衡,就需要在前期调研以及拍摄过程中,深入了解拍摄对象的人物性格以及背景,且创作者全程都要控制好自我介入的方式与程度,以免发生因介入过多而导致失真的问题。
  
  除此之外,关于人物纪录片的研究在摄像与剪辑方面也有所侧重。无论是在何种影视作品中,摄像与剪辑都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好的摄像与流畅的剪辑是人物纪录片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摄像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有着重要意义,向驰提出,“人物是彰显纪录片灵魂的重要因素,只有做好人物行为与感情的拍摄,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观众的感同心理。”[9]因此,在前期调研时,创作者根据拍摄脚本以及影片主题对人物进行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除此之外,剪辑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影片的成败。因为主题的彰显、思想的表达以及情感的传递最终都将通过剪辑来完成。所以在后期剪辑时,创作者需要从众多琐碎的素材中跳脱出来,站在一个更高更全面的位置来对素材进行分类剪辑,在遵循被摄者长久以来保持的生活规律以及心理状态的前提下,通过艺术化的剪辑方式,将零散的素材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
  
  刘华、韩华立、冷伟提出“摄影师应当具有编导的思维和超前的剪辑观念”,[10]因为镜头是最具说服力的武器。而不同类别的镜头有着不同的叙事效果,因此对于不同类别镜头的选取十分考究,例如长镜头所带来的真实感;特写镜头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以及运动镜头所带来的审美效果等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叙事的工具。巧妙利用不同类别镜头的特点与优势,将有助于确保人物纪录片叙事的完整性、生动性及感染性。 对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研究除了以上所提及的部分以外,还有研究者指出,在人物纪录片的前期策划中,关于做好人物前期调研,可以从人物的色彩、重量、矢量三个维度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11]其优势在于可以更全面地掌握人物的背景信息,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寻找有利于表达主题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故事及情节进行整合。
  
  综上所述,目前已有的关于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尤其在理论创新上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方面,以往研究主要以普通人物以及经典人物纪录片为案例,而较少关注以类似听障人士这类残障人士以及其他边缘人物为主体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可以为将来关于听障群体的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由于本篇文章为硕士论文,如需全文请点击底部下载全文链接】

  
  1.4、作品综述
  1.5、研究方法
  
  2、“引导叙事”建构中的声音元素.
  
  2.1、表达情感需求的音乐
  2.2、延展画面信息的音响.
  2.3、搭建线性结构的解说
  
  3、“对立叙事”建构中的镜头语法
  
  3.1 、平衡与失衡:构图中的身份表征.
  3.2、快乐与忧郁:镜头中的情绪渲染
  3.3、喧闹与寂静:节奏中的氛围营造
  
  4、“场景叙事”建构中的空间设置.
  
  4.1、客厅与阳台:家庭空间的亲情展现
  4.2、吧赫与元味:工作空间的价值体现
  4.3、地铁与餐厅:休闲空间的主动融入
 
  5、 结 论。

  纪录片真正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视觉层面的审美愉悦,它更像一面镜子,观照人类社会,唤醒我们对于人与自然、人性与社会的思考。一部好的纪录片需要拥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够引发受众关注某一文化、某一现象,亦或是某一群体。纪录片《默》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听障人士的生存就业状况,汤家姐妹积极努力、有爱且快乐的形象颠覆了我们对听障人士的刻板印象。尽管生活圈子狭小,但她们依然能在有限的空间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快乐。俩姐妹渐渐主动地融入社会,而社会对她们的态度也日趋包容与接纳。听障人士等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入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今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纪录片中所呈现出的她们对工作的那份积极与热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创造,或许更能体现新一代听障群体的成长与蜕变。

  本文结合毕业作品《默》详细地阐述了三种叙事建构策略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阐明了人物纪录片中视听元素的运用及空间场景的设计等叙事手法对于叙事的真实性、生动性、完整性、故事性的积极作用。通过分析发现,在人物纪录片中声画语言是相辅相成的,声音因其集中度高,指向性强的特征,可以形成“引导叙事”。一方面,就听觉层面而言,音乐的匹配有利于传达画面情感;音响的保留有利于增强画面立体感;而解说则有助于画面叙事的完整性及逻辑性。另一方面,从视觉元素角度出发,长镜头与音乐、音响的配合更有利于增强镜头的立体感和真实感;而画面节奏的控制则可以通过音乐的剪辑得以实现。同时,通过“二元叙事”的角度对毕业作品《默》中镜头语法的解析,揭示出人物纪录片可以通过营造叙事元素的“二元”对立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易引起观众的共情,方便其走入片中人物的生活中。而“场景叙事”中的空间作为声画叙事的一部分,因其信息内容的即时呈现和相对静止的特征,成为了声音和画面叙事展开的承载,观众可以在某一场景下不断解读场景空间和空间中声画信息的互文意义,这种解读亦是对声画元素叙事建构的补充和强化。因此,在人物纪录片的叙事过程中,创作者应灵活综合运用视听元素,以达到镜头叙事的最佳效果。尽管本研究在理论深度及创新度方面还有待提升,但研究者从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希望通过本研究的个案分析,为将来人物纪录片叙事策略的相关创作和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原文出处:谢芳楠. 人物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D].暨南大学,2020.
点击下载全文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艺术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