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低碳经济评价对象与评价模型综述(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09 共6943字
  唐笑飞(2011)、阳玉香(2012)、王宗军(2012)、王娜(2013)等对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我国仍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全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由西部向东部、由北向南逐渐提高的区域特征。部分学者选取了具有某一共同特征或相异特征的多省份作为评价对象,被评对象或者地域上毗邻,或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大体相同或相异。典型代表文献如马军(2010)、李晓 燕(2010)、何 宜 庆(2013)、洪 杰(2013)、杨 卫 华(2014)等。此外,还有学者立足于不同的评价方法和研究视角,对单个行政省份、地市县的低碳发展状况进行评价,以期找到被评价对象低碳发展的制约因素或潜在优势。类似文献有牛风君和刘文翠(2010)对新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认为新疆在发展阶段上仍然处于高碳经济。孙文生、杨洪艳(2012)对河北省2005-2009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静态评价,指出评价区间内河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稳定上升状态,但整体低碳环境发展水平并不令人满意。陈丽娟(2015)对不同时点下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综上,区域性低碳经济评价研究呈现以下特征:一是文献较多。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考察对象(或范围)对我国总体或部分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探索,成果丰富。二是研究思路基本相同,即采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区域低碳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判断其低碳发展水平。部分文献还指出了发展的制约因素。三是指标体系设计多样,但理论支撑不够。从以上文献的指标体系来看,涉及到社会、经济、能源、环境、技术等评价维度,选取的具体指标数从17-30不等,这些指标体系没有充分考虑指标间的信息交叉或重叠,会影响到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2.行业低碳发展状况的评价
  
  行业低碳发展评价的文献不是很多,但学者们已迈出探讨的步伐。贾宏俊(2010)等从大建筑业的视角,基于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从环境、社会、经济三个维度建立了指标体系,评价了建筑业低碳经济政策的绩效。类似文献见郑俊巍(2012)、卢燕(2013)等。姚晓艳(2010)等从能源消费、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6个方面构建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了热电行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孙喜云(2014)认为水泥行业在低碳发展方面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从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社会业绩指标对相关企业进行了全面评价。蒋惠园(2010)等认为交通工具是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源头,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评价了武汉市轨道交通2号线低碳经济效益,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刘金玲(2012)建立了钢铁行业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并对鞍山钢铁公司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提出鞍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吴玉萍(2012)认为,以煤炭为主导的我国能源结构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因此,要重视煤炭行业的低碳发展,从生产过程、综合利用、环境治理和低碳意识四个维度建立煤炭产业链低碳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没有作实证分析。
  
  从以上文献来看,行业低碳经济评价对象主要涉及到能耗高或具有一定节能空间的行业,如建筑业、电力行业、城市交通业、钢铁行业等。从评价的角度看,着重于碳排放,既有从生产、利用、消费、治理的产业化角度的,也有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综合发展角度的,且都体现了学者们研究视野的开放性。
  
  三、低碳经济评价模型与方法
  
  (一)国外文献采用的模型与方法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评价模型主要有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等。
  
  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济模型,即经济发展过程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能源、碳排放等因素。比较典型的评价模型有E3MG(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 Model at the GlobalLevel)模型,A.S. Dagoumas和T.S. Barker (2010)运用该模型分析了英国碳排放情况,提出了关于英国脱碳路径的一系列建议。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是基于微观经济学原理的模型方法,模型中引入各种市场,利用均衡的一般原理来求解,便于分析市场出清时的价格、产出、碳排放、碳关税等。Mustafa H. Babiker(2010)运用跨区域性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来预算碳消费支出额。投入-产出模型是用来分析低碳经济系统中投入与产业之间的依存关系,运用该模型时,需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加入环境因素。 A. Druckman、P. Bradley(2008)通过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来评价英国的碳减排情况。但是,由于该评价模型是以各种燃料和其他资源投入不能被替换为前提的,因而不适合作长期的评价,只适合作短期的评价。
  
  除了以上模型方法外,国外文献还有宏观经济模型、部门预测模型、成本-效益分析法、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指数等其他模型与方法。
  
  (二)国内文献采用的模型与方法
  
  在评价的模型方法上,国内文献研究思路相对统一,主要依据多元统计分析理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评价对象的综合值。这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选择是研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1.评价指标体系。潘家华和庄贵阳(2010)、任福兵 和 吴 青 芳(2010)、吴 雪(2012)等学者最早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潘家华(2010)等认为应该构建包括低碳资源、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政策等多维度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其功能既能横向比较评价对象离低碳经济目标有多远,又能纵向比较被评对象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努力程度。任福兵(2010)从产业链发展的横向碳排放路径以及各环节所产生的外部影响等角度构建了能源利用结构、产业社会、农业发展、科学技术、建筑、交通、消费方式和政策法规八个方面共52项指标的评价体系。自此,大量学者基于低碳发展的理念,从各个角度构建评价体系。综观这些指标体系,在目标层一致的情况下,准则层一般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能源系统、环境系统、科技系统,如牛风君和刘文翠(2010),李晓燕、邓玲(2010)等;也有包括交通建筑、社会消费系统、社会支撑系统、低碳产出、产业结构或低碳意识,如熊青青(2011)、阳玉香(2012)、李友俊(2014)等。这些指标所需要的数据有些可以直接从各种年鉴或报告中获取,有些则需要重新计算。指标层的指标个数相差较大,有少至7个指标,也有多达50个指标。
  
  2.评价方法。评价过程中采用的模型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DEA数据包络分析法等(见下表)。在权重的确定上一般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或模糊层次分析法,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正如评价对象的差异,国内外在评价方法上也存在诸多差别。
  
  低碳经济评价模型方法
  
  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方法开始出现多样性。一些资源环境方面的理论方法也被应用到低碳经济评价中。刘竹(2011)等从经济发展、物质消耗与污染物排放相互关系的视角,建立了基于“脱钩”模式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并以沈阳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考虑到德尔菲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上的局限性,并尽量减少指标之间的交叉信息,王飞、杜晓丽(2013)建立了基于熵权、灰色关联和TOPSIS的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利用熵权法求解指标权重、灰色关联法判断样本的关联程度、TOPSIS法对样本排序,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