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低碳经济论文 >

绿色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应用策略

来源:黑龙江科学 作者:郭一雄
发布于:2020-02-17 共3278字
节能建筑论文最新范文推荐10篇之第五篇:绿色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应用策略
 
  摘要:宜居性、整体性、节能性是绿色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重视建筑选址和布局的规划设计,重视建筑朝向和间距的规划设计,重视建筑外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重视建筑墙体的规划设计,重视门窗的规划设计,重视综合型建筑的规划设计,重视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理念; 建筑规划; 节能设计; 应用策略;
 
  Abstract:
 
  Livability,integrity and energy saving ar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green building planning and energy saving design. The application strategies of building planning and energy saving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mainly includ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uilding location and layout,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uilding orientation and spacing,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public space outside the building,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building walls,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doors and windows,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comprehensive buildings,and the energy saving design of the building itself.
 
  Keyword:
 
  Green building concept; Building plann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Application strategy;
节能建筑
 
  1 绿色建筑的发展状况
 
  建筑行业是能源消耗较大的行业。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量在持续增加,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加大,高耗能、低利用率依然是我国建筑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国建筑设计正向着低能耗、可持续的方向转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对环境的伤害,提高资源利用率。
 
  2 绿色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宜居性
 
  建筑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给予人们最适宜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所以建筑规划首先要遵循宜居性原则。此原则是建筑设计的初衷,无论建筑设计潮流怎么变化,宜居性原则都是要首先考虑的内容。宜居性原则要求建筑设计必须满足居住者的实际需求。采光性、通风性会直接影响居住者的居住舒适度。需要注意的是,对此设计的要求并非独立实现,应基于客观存在的关联性原则进行设计。开展设计工作时,需要对设计指标和实际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行充分考虑,设计出可以与周围环境条件相互协调配合的建筑。
 
  2.2 整体性
 
  建筑物客观存在于实际环境中,出于对环境整体统一性的考虑,建筑规划必须遵循整体性原则。建筑物属于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者需要对实际环境特征进行全面考察,包含环境特征、建筑特征、建筑地人文风俗习惯、气候环境等众多内容,旨在遵循大环境的基础上满足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3 节能性
 
  节能性是需要在绿色建筑理念建筑规划设计中突出的首要原则。节能环保是我国现阶段针对各行各业提出的强制性要求之一。由于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特征,而人类的发展又具有无限性特征,要想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就必须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理念。基于节能性的原则基础,设计人员需要对自身专业性知识进行不断提升并充分利用,可结合建筑场地的地质条件和自然环境条件对资源利用率进行有效提升。例如,可积极利用太阳能,并在大型建筑物规划设计中添加太阳能板,减少对不可再生类资源的使用。若建筑处于相对寒冷的地区,则需要积极采用性能较好的保温材料对建筑进行保温,以节省取暖所消耗的能源。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太阳光资源,以增加建筑的采光通透性。节能性原则需要设计师将自身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利用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降低各类能源的消耗量。
 
  3 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的应用策略
 
  3.1 重视建筑选址和布局的规划设计
 
  我国幅员辽阔,人员分布较广,南北方存在较大的气候差异。因此,在进行建筑选址和布局设计时,不仅要全面考虑不同地区建筑文化理念存在的差异,还需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征和自然条件。北方地区冬天气温总体处于较低状态,因此,北方建筑的布局设计需要充分利用太阳光照,进而保证建筑物室内温度的适宜性,提升建筑内的居住舒适度。而南方地区气候相对比较炎热且湿润,因此,在开展建筑布局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需要对当地全年的风向特征进行充分考虑,满足布局和风向的一致性,进而推动建筑物之间的热量流通,以达到有效缓解建筑物内部闷热和潮湿的目的。
 
  3.2 重视建筑朝向和间距的规划设计
 
  通常情况下,我国北方地区的房屋建筑都是南北朝向,此种规划设计是为了利用太阳光照射使热量不容易散发。在设计南方地区的建筑时,要结合气候特征对建筑朝向进行选择,最大限度保证热量的流通和散发。此外,在规划设计建筑物之间的距离时,需要对当地的地区差异进行充分考虑,应借助建筑朝向和间距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来达到有效节能的目的。
 
  3.3 重视建筑外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
 
  建筑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质量将会对节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要跟据实际需求对建筑物外围的公共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可适当种植一些花草树木,以达到绿化的目的,并有效发挥调节建筑温度的作用。此外,绿植还具有阻挡部分紫外线的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建筑节能效果。
 
  3.4 重视建筑墙体的规划设计
 
  建筑物墙体能源利用属于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总能源消耗中的关键部分之一,因建筑物中包含分隔墙、承重墙、复合墙等多种墙体,再加上不同墙体的施工需求具有一定差异,所以需要高度重视其规划设计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对建筑能源的消耗。在开展建筑墙体的规划设计工作时,需要积极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建筑材料。近年来,生产节能环保类建筑材料种类越发丰富,节能效果也在不断提升,但成本还相对较高。因此,需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此问题,节能环保材料相比传统建筑材料而言,不仅可以起到节能的目的,还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其经济性更加科学合理。应结合建筑所处地域的实际状况合理设计隔热设施设备,保持室内温度的相对稳定性。
 
  3.5 重视门窗的规划设计
 
  建筑物外围的门窗是建筑保温的关键部位,属于最容易发生变化的部位,这在我国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因此,在进行建筑门窗规划设计工作时,不仅要确保门窗选择的科学性、合理性,还要应用先进的安装技术,有效保存室内热量,降低热量消耗,减少没必要的建筑能源消耗。
 
  3.6 重视综合型建筑的规划设计
 
  不仅要对建筑物选址条件及建筑物功能方面所产生的联系性和影响进行综合考虑,还要对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土壤稳定性、地下水状况等进行全面调查,弄清建筑场地的基础环境影响因素,进而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合理规避不利因素,并对积极因素加以利用。同时,还应结合建筑场地的风向风力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对建筑主体所面临的空气动力环境进行分析,要积极利用风能、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提升建筑节能效率,进一步推进绿色建筑理念的应用。
 
  3.7 重视建筑本身的节能设计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都是采用240 mm厚度的砖作为外墙,这类建筑很容易受到季节温度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来满足人们对外墙保温的要求。就房屋屋顶的设计而言,应该把关注点集中在隔热保温的设计上。需要使用一些高效的隔热保温材料,以降低夏天空调的降温耗能和冬天的升温耗能。对屋顶进行绿化会对建筑的节能起到重要作用。
 
  4 结语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理念意识的逐渐提高,绿色建筑受到了广泛关注,其能够为人们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 周若祁.绿色建筑体系与节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2] 程大章.智能建筑工程设计与实施[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9.
  [3] 龙惟定.建筑节能与建筑能效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
  [4] 罗增润.建筑节能设计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2019,(11):91-93.
  [5]魏玉婷.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初探[J].硅谷,2014,14(19):193-194.
  [6]谷映琦.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53-54.
点击查看>>节能建筑论文(优秀范文10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黑龙江新天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原文出处:郭一雄.绿色建筑理念下建筑规划节能设计应用策略探究[J].黑龙江科学,2020,11(02):130-13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建筑节能论文
返回:低碳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