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哲学论文 > 自然辩证法论文 >

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论文综述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7-07 共5453字
标题

  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西安交通大学国际信息哲学研究中心和陕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共同举办的“第十届《哲学分析》论坛:信息时代的哲学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 于 2014 年 10月 12-15 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召开。 来自全国的 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录取学术论文 20 篇。 其中包括两篇分别由法国着名学者Joseph E. Brenner 和丹麦着名学者 S尴ren Brier 提交的论文。

  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教授 S尴ren Brier 和他的中国学生周理乾通过网络连线的方式做了会议报告并参与了讨论,他们报告的题目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哲学---评邬焜教授的信息哲学体系》。

  报告认为,邬焜教授在信息哲学领域辛勤耕耘三十余载,其成就有目共睹。 他的哲学体系的独特性和运思的巧妙性令欧洲学者拍案叫奇,很多人给出了很高评价,但同时也存在着质疑的声音。 报告指出,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依附于斯大林教科书体系的自然辩证法和中国八十年代思想解放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该哲学体系通过对存在领域的重新分割发现了被以往哲学理论所忽视的客观不实在域,他称之为信息世界。 由于他所说的客观信息没有解释者,他的哲学体系中的信息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信息并不相同,因此,不是真正关于“信息”的哲学。 恰当的信息理论框架应该是一个涵盖客观规律、 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所以,邬焜的信息哲学有些名不副实,但这并不影响其哲学的原创性与启发性。 相信随着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开展,邬焜的信息哲学将会越来越有影响力。

  法国国际跨学科研究中心研究员约瑟夫·布伦纳在提交的会议论文 《作为信息时代精神的哲学---对邬焜信息哲学的评价》中认为,邬焜提供了一种指向科学与哲学相互融合的桥梁。 信息科学和哲学不仅不是分离的,而且是在一种哲学的科学化和科学的哲学化的向度上动态地相互作用的。 信息哲学可以被看成是哲学的一种根本的信息转向,反映着一种时代的信息精神。 邬焜的研究对于恢复辩证法作为一种适当的哲学策略和包括社会和政治科学在内的科学策略做出了贡献。 邬焜的研究构成了从整体上对现代哲学基础的崭新的和原创的必要批评。 信息哲学的解释超越了现象学的解释。

  现象学并不具有一个自然本体论基础。 信息哲学不为现象学所决定,而是相反。 在信息时代的精神的术语中,一种信息现象学将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他还认为他所提出的现实逻辑理论能够为邬焜的信息哲学提供逻辑基础。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王玉梁研究员认为马克思所倡导的治学精神是理论要彻底,而邬焜的治学特点就很好地坚持了理论的彻底性, 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逻辑一贯。 他还结合邬焜教授关于价值本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关于哲学的根本转向等问题的观点对邬焜教授理论的彻底性进行了论证。

  中国人民大学苗东升教授以《由邬焜信息哲学想到的》为题具体剖析和解读了具有独立特征的邬焜现象。 他强调指出,中国的科学哲学是从西方引进的,学界弥散着浓厚的学术自卑感。 邬焜的信息哲学是中国科学哲学界独立创建的第一个理论体系,树立了榜样。 他能够坚持在信息哲学领域勤恳耕耘 30 余年,表现出献身学术研究的可贵精神;勇于独立探索, 敢于在信息哲学这篇新天地开疆拓土,表现了他的创新勇气;建立起以信息本体论、信息认识论、信息进化论、信息价值论、信息思维论为框架的信息哲学体系表现出他较强的理论创造力。

  邬焜的成功还得力于西安交通大学给他的有力支持,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形成一支队伍,我常常称之为信息哲学的邬家军。 学校给学者以支持,学者给学校争光,这才是正常现象,西安交大树立了榜样。

  西安石油大学副教授李国武就邬焜教授的学术品格做了报告,他认为邬焜先生之所以能创立信息哲学,与他鲜明的学术品格是分不开的。 他将邬焜教授的学术特色总结为九点:思想深刻,独树一帜;顽强自学,学识渊博;哲学科学化,科学哲学化;概念创新,体系完整;勇于变革,创造力强;追求真理,献身科学;文风朴实,逻辑严密;治学严谨,独立思考;视野宽广,立论宏大。 并认为邬焜在对信息哲学的研究中形成了独特的宏大视野、 独思感悟、高明独断、理性思维的精神和思想风格。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肖锋教授认为,邬焜先生在其建构的信息哲学体系中,主张只要承认了对世界进行物质、精神和信息的三元划分而无论认为其中谁是世界的本体,就意味着对哲学进行了全新的革命;同时邬焜还重申了“信息是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中介”以及“信息是标志间接存在的范畴”等观点,这些主张和看法中存在诸多的不周延。 肖锋认为,信息作为对象的“虚化”存在方式,和精神属于同一序列的存在, 它并不构成一个独立的 “第三类存在”,所以信息哲学并没有带来什么“全新的哲学革命”.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张怡教授认为邬焜在存在领域分割的逻辑推演中将信息定义为不实在,这虽然从逻辑推理形式上没有什么问题,但进入语义逻辑层面, 就存在问题。 英语中客观实在表达为 ob-jective reality,其译为客观的实在 ,而在中文中可以直接译为客观实在,这就产生了语义逻辑问题。 张怡认为邬焜在信息定义中引入直接存在与间接存在等术语事实上是引入了一种语境。 如果不能讲清直接和间接的具体含义,特别是不能讲清间接的具体路径时,我们便无法理解间接存在在本体论上是怎么一回事。 所以,邬焜关于信息的定义存在着语义逻辑问题。 张怡还认为信息的存在必须依赖于载体,这种依赖性可用随附性来解释。 信息的随附性特征从哲学上说明信息是一种随附性存在,不具有本体性。

  空军工程大学康兰波教授认为邬焜的“存在领域分割”理论提出了一个隐含在以往哲学信条中的重大问题,即“存在=物质+精神”,而这恰恰是“未经证明但已被公认的一个基本信条”. 邬焜的“存在领域分割”理论正是试图解决上述关涉到整个哲学基本范式的非常规科学问题。 因此,他的“存在领域分割”理论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邬天启结合信息世界的发现讨论了存在与哲学基本问题, 他认为,邬焜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重新理解和反思,并把何物存在,即存在领域的分割问题突显到了哲学基本问题需要首先解决的前提性问题的高度。

  北京邮电大学钟义信教授做了题为 《“信息转换与智能创生”定律》的报告,从信息科学的视角审视信息哲学, 阐释了信息-知识-智能转换的过程。 钟教授回顾了我国信息科学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信息科学的主要成果,并将之与邬焜信息哲学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对照评价。 钟义信认为,我国信息哲学的研究和信息科学的研究虽然几乎是独立进行的,但彼此却是和谐默契的。 他从五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 第一,邬焜的信息哲学的总体风格站在哲学立场“自顶向下”地阐发信息哲学的基本观念,宏观而大气磅礴,涵盖了本体论、认识论、进化论、价值论、思维论等纲目;信息科学的研究则微观而深入,研究了信息的基本概念、度量方法、运动规律, 以及人工智能统一理论和高等人工智能理论。

  两者分别独立地回答了诸如“信息是什么”和“什么是信息的运动规律”等基本问题,彼此相通,互相印证。 第二,邬焜信息哲学对存在领域进行了全新分割,得出了“存在=物质+信息”的新结论,这和信息科学认定的“信息是一种普遍的存在,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领域”自发地与“存在=物质+信息”的分割方式达成了天然默契。 第三,邬焜关于信息本质的定义“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与信息科学将本体论信息定义为“事物呈现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虽然文字表达风格不同,但在实质上互相等效。 第四,邬焜信息哲学认识论中的“信息层次分析”理论和信息科学的“信息转换原理”,一个阐明了信息认识论的宏观原则,一个挖掘了信息转换的深刻机理, 两者相向而行,殊途同归。 第五,信息哲学将信息作为认识主客体之间的中介,消除了传统哲学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神秘感,而信息科学中的“信息转换定律”通过对信息转换具体过程的系统分析, 实现了认识论中“中介”作用的科学化和技术化。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王有腔比较了波普尔和邬焜的世界划分理论。 他指出,波普尔在传统世界---物质(世界 1)和精神(世界 2)二分的基础上增加了世界 3(客观知识)。 邬焜在传统世界划分(物质和精神)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物质世界和三个信息世界(客观信息、主观信息、社会文化信息)的理论。 比较二人在此方面的观点,波普尔的世界 3 难以独立自存,借用邬焜对存在领域分割的方法和理论,知识可以归入社会文化信息的范围。 它既是主体精神的外化结果, 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同时又内在凝结、蕴含着主体的精神和思想,呈现复杂性特征。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健对法国学者西蒙栋(Gilbert Simondon)和邬焜的信息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 他指出:西蒙栋和邬焜作为法国和中国信息哲学的奠基人物,各自建立了卓有创见的信息存在论思想。 他们都从对“作为实在的存在”探究入手,对哲学基本问题和控制论中的信息观念进行了相异志趣的批评和发展,分别描绘了事物生成和世界图景的崭新面相。 在“自然化”的方向上,相比于西蒙栋, 邬焜更为明确地规定了信息的本质,揭示了信息的丰富特性,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基于信息存在论,哲学观念的变革并不仅仅体现在西蒙栋所提出的知识观上,而且还更根本地发生在整个哲学体系乃至哲学史的发展之中。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李乖宁从符号与信息的角度, 对信息哲学和技术哲学进行了比较。

  她认为美国技术哲学家阿尔伯特·伯格曼先生与我国信息哲学的代表邬焜教授的不同的实在论思想反映了符号与信息作为不同的哲学要素的区别与联系。 伯格曼先生把符号作为连接物质与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桥梁,邬焜教授把标志间接存在领域的“客观信息”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间的纽带。 但是,在信息形态的划分上,符号与信息的关系以及信息的价值论方面,二者分别所代表的技术哲学和信息哲学泾渭分明,伯格曼先生的信息观是从信息伦理的角度所展开的技术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反思性; 邬焜先生的信息哲学思想,具备了新的理论视野和宏大的理论空间。 从长远来看,信息哲学的发展在大力推动技术哲学发展的同时,将促成哲学基本观念的变革。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本科生董思伽在《信息哲学作为一种新兴哲学能否解决现代西方哲学危机》的报告中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考察信息哲学是否能够为走出现代西方哲学的危机提供契机:信息哲学是建立在庞大知识基础和生活实践上的吗? 信息哲学的理论精髓形成了系统化的知识吗? 信息哲学可以做到贯通生活实际,让人把握哲学本身之所在吗? 她认为对于前两个问题,信息哲学都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对于第三个问题,信息哲学仍未能通透实际。 但因为信息哲学提出的新的存在领域的划分方式所具有的优越性,信息哲学已经具有了引领哲学走出危机的希望。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南琼通过信息由自在到自为再到再生形态的演化机制的阐释,对时空行为的次第展开进行了考察,并由此揭示了时空在不同信息层级上的具体内涵、样态,以及作为自在、自为和再生的信息时空样态所具有的内在统一关系。 她还基于此种主客统一的时空观,对线性和循环的,以及现代系统科学中的复杂性时空观进行了具体评析。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毕琳从人类信息活动方式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关系的角度,探讨了当前信息技术对人们的交往模式和信息社会形成的作用。 认为不同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交往需求,又限定了当时交往模式的种类和范围,这是一种双重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进化过程中依次产生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王亮从邬焜教授关于信息的定义中引申出物质与信息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而从理论上探讨了信息的复杂性问题。 他指出,物质系统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无限多样的要素、丰富的结构和无限的环境互相影响,深刻地体现了物质系统的复杂性,同时也决定了作为物质存在方式和状态的自身显示的信息的复杂性。

  西安交通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冯洁认为,人类历史上的医学模式都是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核心的模式。 信息哲学提出的物质和信息双重存在的理论将可能引导医学模式从疾病医学型向健康医学型转变。

  邬焜首先对《哲学分析》杂志社提供的这个机会而能使大家对感兴趣的信息哲学问题进行讨论,以及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 他指出信息哲学是一个全新开拓的领域,学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解读、争鸣是难免的。 此次会议将不同意见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就是要进行对话和交锋。

  关于本体论的问题,邬焜教授认为我们不一定非得认为自然背后的那个东西才是本体。 我们完全可以把自然本身就看作是本体,看作是存在,并由此确定自然本身、物质世界、人、人的精神、人的社会在世界本体,或在存在论上的地位。 其实,在西方哲学史上,本体论本身也有不同的进路。 古希腊的本体论也不都是探讨自然背后的东西,本体本身就可以有多重解读,存在问题也可以有多重解读。 我们把存在规定为有,这就足够了。 信息哲学的本体论指的是信息在存在中的地位, 这就是信息本体论,并不是说信息是第一性的、排他性的存在。

  关于本体论和认识论统一的问题,邬焜认为正是因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有了客观不实在的信息作为中介,才有了主客体间没有直接接触的认识论前提,然后再产生多级中介的理论,以及在中介中建构、虚拟的理论,这才是信息哲学认识论的理论结构。 由此进而上升到对人类生产和实践的信息化全新解读方式。 所以,在信息哲学中,本体论、认识论、演化论、实践论、价值论是统一的。 不承认客观信息的存在,仅仅局限于解释者或主观意义的层面是根本无法建立所谓的“客观规律、主观意义和主体间规范的跨学科框架”. 哲学的思维就是要超越日常经验理解的狭隘性,否则它便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哲学。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自然辩证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