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植物保护论文 >

会泽县玉米螟虫的类型、发生规律及综合治理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发布于:2015-02-06 共2131字
论文摘要

  会泽县属山区农业大县,以旱地为主,玉米是会泽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作物,每年播种面积 3 万 hm2,玉米螟虫是玉米生产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发生。 随着种植制度的改变,特别是甜糯型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螟虫发生程度有所上升,平均虫伤株率 6.1%,高的达 12%,年均发生面积 3 333~4 666 hm2。 为有效控制玉米螟虫的发生为害,会泽县植保植检站从 2008 年开始, 对玉米螟虫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预测预报,基本掌握了会泽县境内为害玉米的螟虫主要种类、发生规律、防治适期及综合防治措施,预报准确率在 90%以上。

  1 发生情况

  根据田间调查及室内饲养鉴定,为害玉米的螟虫主要有大螟和亚洲玉米螟 2 种。一年发生 2 代,第一代发生较重。玉米幼苗期以大螟发生为主, 是造成玉米产量损失的主害代,因此,防治重点是第一代,为害时期在 5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幼虫从植株茎基部蛀入,每株有幼虫 3~5 头,并能转株为害,常与地下害虫混合发生,造成枯心、断苗死亡。 会泽县第一代玉米大螟发生较早,初期不易发现,5 月中旬玉米破膜后四至五叶期,田间就已出现枯心死苗,因此,大田生产容易错过防治最佳时期。 第二代大螟和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为害时期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下旬玉米抽雄灌浆期,幼虫为害玉米雄花和雌穗,影响授粉结实,并从叶片基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瘪粒等现象。 第二代螟虫发生为害相对较轻,加之玉米植株高大,防治难以操作,一般不必进行药剂防治。

  2 发生规律

  根据调查及系统监测,玉米大螟和亚洲玉米螟以幼虫在玉米秸秆、茭白、稻桩以及其他植物根茬内越冬,3 月 15—20日开始化蛹、羽化。 羽化后的越冬代成虫飞到玉米地内或田边地埂杂草上产卵、孵化为害。 初期叶鞘发黄萎蔫(不易发现),4~7 d 后就可造成幼苗枯心死亡, 每株受害玉米有大螟幼虫 3~5 头,3 龄幼虫后转株为害,因此,田间常常是连续多株或连片玉米受害死苗。地块边缘为害比地块中间严重。6 月下旬至 7 月初,第二代成虫开始产卵。

  3 预测预报

  准确可靠的病虫害测报,能及时指导全县大面积生产进行适期防治。 玉米螟虫的越冬场所范围广、越冬寄主复杂,调查工作量大,调查的越冬基数准确性误差也大。 因此,玉米螟的预测预报工作主要采取冬后越冬基数调查,结合性诱剂诱集成虫资料、品种布局、气候因素等综合分析进行螟虫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会泽县玉米螟虫发生种类,购置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螟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芯,用于螟虫的监测和防治试验示范。 监测点设在会泽县金钟镇的马武村、乐业镇的二顺村玉米地内,每种性诱剂各设置水盆型诱捕器 3 个,相距 40 m,盆内盛清水和少量洗衣粉,水面低于盆口 1~2 cm, 诱芯用铁丝固定于水面上方 1~2 cm 的中间位置。 每天观察记载,并更换盆内的清水,于 3 月 10 日开始监测,持续到 5 月 10 日。

  3.1大螟性诱剂诱蛾情况

  根据会泽县金钟镇测报点的调查,2012 年和 2013 年3—4 月 3 个诱蛾器每 3 d 对大螟的累计诱蛾量见表 1。

 论文摘要

  根据诱蛾器对大螟的诱蛾观察,第一代大螟成虫始见期在 3 月 10 日左右,盛蛾期在 3 月 20 日至 4 月 20 日,末期在5 月 1—5 日。 会泽县玉米大面积播种时间在 4 月 15 日后,田间成虫产卵高峰期在 4 月 15—25 日, 即玉米播种出苗后成虫就飞到田间产卵,卵期 6~8 d,因此,大螟防治最佳适期是 4 月 25 日至 5 月 5 日,即在大螟卵块孵化盛期、幼虫蛀茎之前(地膜玉米破膜后 7~10 d)进行防治。 根据 2012—2013年诱蛾情况,分别预测大螟为中偏轻发生年和中等发生年,实际发生与预报相符,2012 年和 2013 年大螟发生面积分别为 2 333 hm2和 4 800 hm2。

  3.2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蛾情况

  2012 年和 2013 年 3 月 20 日至 5 月 10 日,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 3 个诱捕器累计诱蛾在 20 头以下,成虫量较少,说明玉米苗期主要以大螟发生为害为主(田间幼虫剥查鉴定亦如此),亚洲玉米螟发生轻。

  3.3气候因素

  玉米螟虫适宜的气候条件是中温高湿度环境, 会泽县4—5 月有适度降雨,温湿度条件非常适宜玉米螟虫的生长发育,造成螟虫发生重。

  4 综合防治措施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进行综合防治,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控制虫害,防治重点是第一代。

  4.1及时处理螟虫越冬场所

  及时处理玉米秸秆、稻桩等,减少虫源基数;螟虫为害初期,拔出枯心苗,带出田外销毁,防止转株为害;加强栽培管理。

  4.2推广性诱剂防治

  利用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杀雄虫,干扰其交配,减少田间落卵量。 2013 年在会泽县金钟镇马武村 6.7 hm2玉米地内,每 667 m2设置水盆型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 2 个,每 5 d收集一次蛾子,并更换盆内的清水,间隔 30 d 更换一次性诱剂, 诱杀时期是 3 月 10 日至 4 月 30 日。 根据 2013 年 5 月22—25 日调查,防控区内平均虫害株率 2.4%,非防控区虫害株率 2.9%~4.3%,说明设置性诱剂诱杀成虫对螟虫有一定的防控效果,且方法简单、成本低、绿色环保。

  4.3合理选择农药,及时进行防治

  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为主,并交替使用农药。 防治适期为 5 月上旬,即螟虫孵化盛期至蛀茎前(1~2 龄幼虫期)。 玉米二三叶期, 每 667 m2可用 40%辛硫磷乳油 30~40 mL、48%毒死 蜱乳油 70~90 mL、2.5%高效 氯氟氰菊酯乳油 30~50 mL 以及锐劲特等药剂(任选一种)对水喷雾,喷雾时喷头尽量向下。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植物保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