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是一种农业发展理念,本质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也是把传统农业建成具有显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产业的动态过程。在现代农业的视域下,推进果园化肥、农药“双控双降”,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果品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1 改革当前果园化肥、农药施用传统模式的重要意义
1.1 形势所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发展好水果种植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水果种植行业效益仍然偏低,重要的原因是生产成本增加较快。其中,农药、化肥是重要的投入品,施用农药、化肥同时需大量人工,过量施药必然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以农药施用情况为例,2012 年,全国水果、蔬菜农药使用成本均比 2002 年提高 90%左右。
化肥、农药施用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导致水果商品生产成本快速攀升,不少果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如何在国际、国内等不利因素的“双重挤压”下,通过化肥、农药“双控双降”,实现提质增效,提高果品竞争力,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
1.2 环境所逼
目前,我国农作物每667 m2平均化肥用量21.9 kg,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8 kg/667 m2);2012 ~ 2014年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年均使用量 31.1 万 t,比2009 ~ 2011 年增长 9.2%.特别是果树、蔬菜等附加值较高的经济园艺作物,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尤为突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板结、土壤酸化,多余的氮素和磷素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入河湖,污染水源;而农药污染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农药平均利用率仅为 35%,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流失,杀伤天敌,对水层、土壤、河流、大气等生态系统形成严重污染。严重的环境问题,倒逼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果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果树种植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
1.3 市场所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贸易自由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借助贸易大国的地位和先进技术优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形成一道“绿色壁垒”.一些国家禁止我国农产品向其出口、及退货、索赔的事例时有发生,使我国果树种植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在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我国作为水果类商品主要生产国之一,要保持水果种植业的稳定发展,除了要做好国内市场的战略调整外,必须将眼光瞄准国际市场,努力将扩大出口作为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通过控制化肥、农药施用,实现由产能壮大向品质、效益型发展方向转变,提升国际竞争力,缓和国内市场需求日趋饱和问题。
1.4 发展所趋
控制和降低化肥、农药施用,发展无公害果品,是农业科学研究发展的总趋势。前些年,我国因追求经济高增长、收入高效益,过量施用化肥、农药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日渐凸显。从国外的经验看,欧盟、北美、中东部分发达国家的化肥、农药施用量,都曾呈现先快速增长、达到峰值后保持稳中有降或持续下降的趋势,逐步走上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农业部提出:“2015 年到 2019 年,逐步将化肥使用量年增长率控制在 1% 以内;力争到 2020 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到 2020 年,力争实现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因此,改变传统化肥、农药施用方式,优化、创新和推广“双控双降”技术,实现果树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果树科研工作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2 当前果园化肥、农药施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2.1 化肥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单位面积用量居高不下 实践中,目前通常对果农化肥指导用量:盛果树按树冠投影面积每1 m2施0.1~0.2 kg,每株树0.5~1 kg,按30株/667 m2果树计算,盛果园化肥使用强度为 225 ~450 kg/hm2;衰老树、幼树每株树则为1~1.5 kg,化肥使用强度高达 450 ~ 675 kg/hm2,距离国家生态区建设要求的 250 kg/hm2有很大差距。
2.1.2 化肥施用结构不尽合理 主要表现为:重化肥、轻有机肥,重大量元素肥料、轻中微量元素肥料,重氮肥、轻磷钾肥“三重三轻”问题突出。
2.1.3 施用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在施肥方式上,以水冲施或全园撒施为主,环施、放射状施、穴施次之,运用叶面喷施、袋控缓释肥的相对较少;在施肥方法上,施肥期较为集中,追肥量少、次少,浪费严重。
2.1.4 化肥利用率仍相对偏低 据调查,一般施肥方法条件下,目前我国氮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30% ~ 40%,磷肥当季平均利用率为 10% ~ 25%,钾肥为40%左右。与发达国家化肥当季平均利用率(氮肥约 50%、磷肥约 30%、钾肥约 60%) 相比,当季利用率明显偏低。
2.1.5 有机肥资源重视度不够 据有关档案资料显示,20 世纪 50 年代,有机肥占总施肥量的比例还在 90% 以上,但是到 80 年代末该比例已降至 30%,进入 21 世纪,该比例已降至不足 8%.目前,我国有机肥资源总养分约 7 000 多万 t,实际利用不足40%.其中,畜禽粪便养分还田率为 50% 左右,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为 35% 左右,有机肥利用率明显偏低。有机肥投入的持续减少,直接导致园地地力的下降和化肥投入量的增加。
2.2 农药施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 农药施用数量持续偏高 一些果农在防控过程中,抱着“猛药去重苛”、“毕其功于一役”的态度重,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或浓度,或使用一些剧毒农药、禁用农药等,加大防治频次。如,冀中南地区一些梨园每年平均用药 11 次左右,导致平均农药施用强度过大,农药用量总体偏高。
2.2.2 农药品种剂型相对单一 农药新剂型应用相对滞后。目前,全世界农药加工制剂约 400 种,我国仅 31 种,美国原药和制剂数量之比为 1∶30,而我国仅为 1∶7.我国现有剂型中,乳油、可湿性粉剂和粉剂等老剂型占制剂总量的 75%,一些新剂型如微囊缓释剂、烟雾剂、超低容量喷雾剂、静电喷雾剂等高效节省型制剂,在国内尚未引进或推广开来。生物农药依然薄弱。目前,我国生物农药的使用比例约在3% ~ 5% 之间,而发达国家已达到 20% 以上。
2.2.3 部分果农用药不够规范 主要表现在:(1)未按防治指标盲目用药,见病虫就治;(2) 擅自增加用药次数,滥用农药,存在“打太平药、保险药、滥用药”的现象。(3)随意增加用药品种、用药量或浓度;(4) 不按防治适期用药,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期;(5) 混淆高效和高毒农药概念,误用高毒、高残留、长残效农药。
2.2.4 农药施用效率普遍偏低 目前,我国现代植保机械开发应用相对落后,因跑冒滴漏而造成农药流失和浪费问题非常突出。不少农户仍然在采用手动型喷雾器,这些喷雾器压力小,药液雾化性能差,农药利用率只有 20% ~ 30%,而背负式机动弥雾机的农药利用率可以达到 30% ~ 50%,担架式喷雾机农药利用率可以达到 60% 以上,国外先进的循环喷雾机的农药利用率甚至可以达到 90% 以上。
2.2.5 统防统治工作困难较多 目前我国土地以农村家庭承包为主,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仍占主体,病虫害防治呈现“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不利于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不利于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
2.3 形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2.3.1 科学施肥、用药意识淡薄 不少果农缺乏对症施肥、用药意识,经验行事,认为化肥特别是氮肥施得越多产量就越高,导致磷钾肥没有得到合理配施;在用药上随意加大剂量,长期使用单一药剂,混淆高效和高毒的概念,专门购买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不得不断加大农药剂量,不断更换毒性更强的农药品种,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2.3.2 配套集成技术不够成熟 在相关技术方面,理论方面的多,实践方面的少;零零散散的多,系统集成的少;验收完成的多,成果转化的少。距离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打通服务果农的“最后一公里”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2.3.3 政策扶持力度远远不够 财政投入资金有限,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导致大面积推广商品有机肥、配方专用肥和植保统防统治服务,存有一定难度。
2.3.4 法规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农业环保立法工作滞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业环保监督和执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必要的法规依据。
3 对策和建议
3.1 宣传引导是前提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大力宣传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知识和各项技术措施,增强农民科学用肥、安全用药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以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基层植保机构为重点,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带动农民科学应用绿色防控技术。
3.2 深化服务是途径
积极探索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结合、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模式,支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强化农企对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林主管门、教学科研机构的技术信息优势,成立专家团队,深入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和服务指导;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测土配方施肥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专家咨询系统,创新肥料配方制定发布机制和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确保各项关键技术落实到位;积极探索“整村推进”服务模式、签订连锁服务协议,向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服务。建设一批绿色防控示范区,带动大面积推广应用。
3.3 政策扶持是关键
应加强与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规模,支持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和水肥一体化、机械施肥等技术推广;落实植物保护工程建设项目,将航空植保机械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提高大中型植保机械购置补贴标准。加大对施用有机肥、配方肥、高效缓释肥料、低毒生物农药使用及统防统治工作的补贴力度。积极争取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支持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落实好化肥农药减施综合技术研发重大专项。
3.4 法制保障是手段
政府农业、林业和环保等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加快建立健全耕地质量保护、肥料管理、农药市场监管等各项规章制度,比如,《耕地质量保护条例》、《肥料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充分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加强农产品质量的监督检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从源头上防止农业的面源污染。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考核体系,以法治的手段保障制度措施落实。
3.5 技术配套是支撑
“肥药双控双降”的主载技术有两项,即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和农药减量控害增效技术,必须进行技术集成,并大力推广应用。
3.5.1 推广高产高效生态施肥技术
(1) 推进精准施肥。建立和完善果树施肥指标体系,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分区域、分品种制定科学施肥指导手册,明确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减少盲目施肥行为。(2) 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大力推广高效新型肥料,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与中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速效与缓效、养分形态与功能融合的新产品及装备的研发应用。加快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的示范推广,提高肥料利用率。(3) 改进施肥方式。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因地、因水、因时、因树适期施肥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果树根外施肥、叶面喷施等技术。结合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促进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效率。(4) 有机肥替代化肥。支持规模化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支持农民积造农家肥,施用商品有机肥。在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种植绿肥,引导农民施用根瘤菌剂,促进花生、大豆和苜蓿等豆科作物固氮肥田。通过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
3.5.2 推广农药减量控害增效集成技术
(1) 控制病虫发生危害。应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创建有利于果树生长、天敌保护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在农业防治上,推广选用抗病虫优质品种,合理密植、合理水肥,清除田间枯枝烂叶、杂草,有效压低隐蔽的病虫及其休眠体越冬为害;在物理防治上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及诱捕器、色板、防虫网等防治技术;在生物防治上人工释放天敌和保护天敌相结合,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害能力。(2) 替代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施用生物源、植物源、矿物源农药制剂;推广应用低用量、低毒、低残留和对环境友好的高效农药;扩大悬浮剂、水分散粒剂、烟雾剂、超低容量喷雾剂、静电喷雾剂等新农药剂型的使用比例。因地制宜推广高效常温烟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现代植保机械,采用低容量喷雾、静电喷雾等先进施药技术,降低飘移损失,提高农药利用率。(3) 推行精准科学施药。坚持对症用药、适期适量用药、科学配方用药。积极推进病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配备自动虫情测报灯、自动计数性诱捕器、病害智能监测仪等现代监测工具,重点建设一批自动化、智能化田间监测网点,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性。(4) 推行病虫害统防统治。扶持病虫防治专业化服务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规模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行植保机械与农艺配套,提高防治效率、效果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