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

中药煮散诊治患儿泄泻的疗效观察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30 共2492字
论文摘要

  中药煮散是指将中药材粉碎成一定粒度与水共煎,去渣取汁制成的中药液体制剂。它与汤剂一样是中药的传统用药形式。药物分析结果表明煮散的煎出率是传统饮片汤剂煎出率的1.34~1.51倍。
  
  从文献报道的实验结果看煮散可节省药材1/2-2/3且达到或超过原方全量的治疗效果。但中药颗粒度并非越小越好,在40目时有效成分煎出率最高。
  
  制备煮散简便迅速,可节省3/4能源。中药煎煮需要时间和热源,应用煮散可以大大减少煎煮时间,还可以大大的节省能源。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单味药研究和中成药研究,临床研究相对较少。煮散既保持了传统汤剂的所有特性,又以其特有的节省药材、煎煮时间短、有效成分煎出率高等优势运用于临床,历经千年,源远流长。国家中管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中重点病种诊疗方案将中药煮散列为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为验证中药煮散在泄泻治疗中的优势,由安阳市中医院牵头,河南省中医院、平顶山市中医院参加,共同设计完成了中药煮散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验证方案,总结分析如下。
  
  1 研究对象
  
  2009年7月—2009年12月,安阳市中医院、河南省中医院、平顶山市中医院同时开展。每家医院按患儿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1 纳入病例标准
  
  (1)符合小儿泄泻中医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证候分型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制定的《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2)年龄在3个月~3岁。(3)儿童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受试。
  
  1.2 排除病例标准
  
  (1)疑似或诊断痢疾、霍乱等传染性疾病者;(2)合并有其它系统疾病者;(3)入院时有重度脱水表现者;(4)家长不配合或患儿不能口服中药者。
  
  1.3 剔除标准患
  
  儿病情变化不适合继续观察者。
  
  1.4 观察时间
  
  观察时间为1周,患儿痊愈即可停止治疗。从入院当天开始至观察结束每日填写CRF表。
  
  1.5 观察指标
  
  (1)观察患儿的住院天数;(2)观察患儿的痊愈时间;(3)观察患儿食欲、食量等消化功能的改善情况。
  
  1.6 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合理饮食,脱水患儿可口服补液或静脉补液,合并细菌感染者可口服或静脉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分型论治,针对小儿腹泻的常证,以健脾化湿为基本原则,选用儿科散剂中的香连散、消导散、胃苓散为基础方,再结合患儿临床表现、舌象、脉象,根据不同证型随证加减。相关煮散如:香苏散、消积散、益元散、止痢散、解毒散、止泻散、参苓散等。散剂用量:每种煮散0.1~0.3g/kg·d。散剂煎服方法:每次加水100~150mL,浸泡5min,加热,水开后约2min。去渣,留取药液20~50mL,温服。每日2~3次。对照组:思密达口服: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3袋,分3次服用。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临床痊愈:大便次数、性状及症状、体征完全恢复正常,异常理化指标恢复正常;(2)好转: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性状好转,症状、体征及异常理化指标明显改善;(3)无效:
  
  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统计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平均住院日对比:t=-1.208,P=0.04<0.05;痊愈率对比:第4天,P=0,00<0.01;第5天,P=0.02<0.05;第6天,P=0.24>0.05;食欲正常率对比:第4天,P=0.00<0.01;第5天,P=0.00<0.01;第6天,P=0.19>0.05。
  
  2.2 疗效对比
  
  共收集合格病例262例。其中治疗组131例,男85例,女46例,平均年龄(10.20±5.05)个月;对照组131例,男94例,女37例,平均年龄(9.72±4.96)个月。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见表1。

论文摘要  
  统计结果显示:在住院时间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第4天、第5天痊愈率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分别有极显著意义和显著意义。食欲正常率上第4天、第5天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意义。说明煮散与思密达相比,可较快改善食欲,加快痊愈,缩短住院天数。
  
  3 讨论
  
  小儿泄泻病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秋、冬季多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大便多成稀水样或稀糊样便。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加之后天失养,感受外邪所引起脾胃受伤,精华之气不能输化,而致“泄泻”。急性期及时治疗多在数天痊愈,若治疗不当易转为迁延或慢性腹泻,对患儿健康及发育造成严重影响。中药在治疗小儿泄泻方面有一定优势。本次煮散验证结果进一步证实,煮散疗效优于思密达。安阳市中医院儿科煮散,是清末著名儿科医家王瑞五先生首创,经后代中医专家不断完善,选用经方或验方,将传统饮片加工成约30目的粗末,应用时根据病情进行二次组方配伍。在临床应用中既便于遵循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又保持传统汤药原有的特点。由于煮散煎煮时加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和煎出速度。根据经验,煮散使用饮片的1/4量即可发挥与原药同等的作用;患儿每天煮散的实际用量约为5~20g。煎煮时间约2min,去渣即可服。使其保留了传统汤剂随证加减,灵活组方、易于吸收、起效较快的特点,又兼有易于包装、便于服用,储存、运输、携带非常方便等优势。
  
  参考文献
  [1]仝小林,彭智平,焦拥政,等.中药“散”的研究概况与述评[J].中医杂志,2013,54(1):12-16.
  [2]穆兰澄,牟稽征,何怡,等.复方煮散与传统饮片汤剂煎出率的比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3):211-212.
  [3]李冀湘,穆兰澄,牟继征,等.六味地黄汤两种剂型煎出率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7):47-49.
  [4]贺颖,王志萍,王力宁,等.不同粉碎度对麻杏石甘汤煮散中盐酸麻黄碱和苦杏仁苷的影响[J].中成药,2013,35(3):631-633.
  [5]郭锋.“中药煮散”与饮片、超微粉不同粒度煎出率对比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13(9):94-95.
  [6]仝小林,张家成,穆兰澄,等.恢复煮散节省药材[J].中国新药杂志,2012,21(5):470-474.
  [7]穆兰澄,曹京梅,李冀湘,等.中药煮散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概述[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7):74-75.
  [8]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9-190.
  [9]韩新民,汪受传,虞舜,等.小儿泄泻中医诊疗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4):1-3.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儿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