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外改善出生人口质量的做法主要集中在健康教育和医学检查两方面,较少涉及关于准父母体质的调节[1].基于“治未病”的中医学思想,本研究探讨孕早中期准父母双方中医体质与新生儿健康问题的关系,为拓展孕前-围孕期保健内涵,弥补现有模式的不足,以及为育龄夫妇制定“因人制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 2012 年 4 月-2013 年 3 月期间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孕妇手册的妊娠妇女及其配偶,并于产后 14、28 d 内进行访视。入选夫妻双方年龄 20~50 岁,孕妇妊娠时间≤12 周,夫妻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病、肿瘤、严重感染等疾病,且夫妻双方同时来院建卡或2周内能至本中心补全资料的夫妻。
1.2 调查内容和方法
调查主要包括 2 项内容:孕早中期准父母中医体质类型及变化情况,新生儿健康情况。
调查工具为本课题组统一编制的调查表,以填写调查表方法收集资料。调查表包含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中国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 1 版)》(2011 年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发布)[3]、《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试行)》[4]编制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和《新生儿产后访视表》。
《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设定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9个亚量表,其中平和质为正常体质类型,其他8 种体质均属于偏颇体质类型。调查对象回答《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中的全部问题,每个问题按 5 级评分,计算原始分及转化分,原始分=各个条目的分数之和,转化分=[(原始分-条目数)÷(条目数×4)]×100.当某一种体质的转化分≥60 分、其他 8种体质转化分均<40 分时,则该体质为主体质。《新生儿产后访视表》分为 6 个部分,包括出生缺陷情况、生殖系统情况、五官情况、皮肤黏膜情况、骨骼神经系统、喂养相关问题情况和其他相关问题。
1.3 统计方法
1.3.1 数据录入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中西医结合健康档案数据库,釆用双录入法录入数据,对2个录入数据库进行核对,将录入结果不一致的原始问卷找出后对数据库进行校正,形成最终数据库。
1.3.2 分析思路和方法 使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对准父母双方体质构成及变化、新生儿健康问题构成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第二步,采用 R×C表卡方检验分析准父母不同体质间新生儿健康问题是否存在差异,对于发生例数较少的健康问题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对体质进行二分类);第三步,对于不同体质间存在差异的新生儿健康问题,利用 Logistic回归分析特定体质发生新生儿问题的风险;第四步,利用卡方检验、交互作用分析准父母体质是否存在联合/共同作用。
2 结果
2.1 样本纳入情况
原始数据 786 例,失访 75 例。失访原因主要为:调查对象选择返回老家生育,联系电话错误,无法继续跟踪,中途不愿意继续参加调查。另排除引产、流产者 26 例,父母一方在后期调查中发现姓名不符者 7例,预产期与出生日期不符者 3 例。最终被调查人数为 675 例。
2.2 孕妇及配偶主体质情况
2.2.1 孕期准父母主体质总体情况 孕早期准母亲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占 54.78%;偏颇体质总体占45.22%,其中以气虚质(23.44%)、阳虚质(22.11%)、湿热质(15.50%)为主。至孕中期,各体质所占比例无明显变化。详见表 1.
准父亲在孕早期体质以平和质为主,占 75.8%;偏颇体质总体占 24.2%,其中以湿热质(23.42%)、阴虚质(21.57%)、气虚质(17.27%)为主。在配偶妊娠中期,准父亲平和质占比略有上升,为 76.08%,偏颇质分布变化不大,仍以阴虚质、湿热质、气虚质为多。详见表 2.
2.2.2 孕期准父母不同时期主体质变化情况 采用成对样本检验对孕早期和中期准父母主体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妊娠期间主体质变化无明显差异,且孕妇的主体质在不同时期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孕妇孕中期主体质与早期主体质的相关性为0.855,双侧检验在 0.01 水平上显著相关。可见,孕期孕妇的主体质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准父亲在配偶妊娠的早期及中期主体质也无显著变化,2 个阶段的主体质呈现相关性,其卡方值为 0.549,双侧检验在 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结果见表 3.
2.3 新生儿健康相关问题情况
新生儿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于喂养问题(57.08%)、皮肤黏膜(31.37%)和骨骼神经系统(10.46%),见表 4.
在喂养问题中,新生儿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吐奶(50.1%)和打嗝(24.9%)2 项;皮肤黏膜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于黄疸(23.5%)、湿疹(11.7%)2 项;骨骼神经系统的健康问题主要集中于小儿惊厥(7.1%)和睡眠易醒(5.3%)。
2.4 夫妻双方体质与新生儿健康相关性情况
由于部分健康问题发生人数不足,这里仅对发病率较高的前7位健康问题进行相关性分析,包括黄疸、湿疹(或奶癣)、红臀(尿布疹)、吐奶、打嗝、小儿惊厥和睡眠易醒。其中,黄疸、湿疹、吐奶和打嗝采用R×C 表卡方分析,其余 3 种疾病由于发生例数过少,对体质进行二分类后(即平和质和非平和质)进行四格表卡方分析。
2.4.1 孕早期准父母体质与新生儿健康相关性 卡方分析显示,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其准父亲孕早期体质分布存在差异(P=0.047)。进而对 9 类体质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与平和质比较,湿热质父亲其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风险较高(OR=2.584,P =0.006)。对于出现吐奶的新生儿,其准母亲孕早期体质分布存在差异(P=0.009)。进而对 9 类体质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与平和质比较,阴虚质母亲其新生儿发生吐奶的风险较高(OR=2.238,P =0.040)。详见表 5、表 6.
2.4.2 孕中期准父母体质与新生儿健康相关性 与孕早期表现一致,对于出现黄疸的新生儿,其准父亲孕早期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进而对 9 类体质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与平和质比较,湿热质父亲其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风险较高(OR=2.743,P=0.007)。对于出现吐奶的新生儿,其准母亲孕早期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与孕早期不同的是,对 9 类体质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与平和质比较,除阳虚质和气郁质母亲其新生儿发生吐奶的风险略低(OR=0.437,P =0.004;OR=0.469,P=0.040)外,其他各类体质发生吐奶的风险差异不明显。详见表 7、表 8.
2.5 准父母体质对新生儿健康问题的联合/共同作用分析
将准父母体质作为固定变量、准父亲体质作为协变量、新生儿是否存在某种健康问题作为结果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准父母体质在对新生儿健康问题的影响上不存在交互作用,准父亲×准母亲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黄 疸=0.946,P湿 疹=0.788,P吐奶=0.462,P打嗝=0.160)。
由于红臀、睡眠易醒和夜惊的发生例数较少,因此将准父母体质进行二分类(父母双方均为平和质的划分为一类,至少一方为非平和质的为另一类),进行一般性描述分析:准父母均为平和质的新生儿黄疸、打嗝发生率明显高于至少一方为非平和质的准父母;准父母均为平和质的新生儿睡眠易醒、夜惊发生率明显低于至少一方为非平和质的准父母。但经卡方检验,两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 9.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阴虚质母亲其新生儿发生吐奶的风险较高,湿热质父亲其新生儿发生黄疸的风险较高。本研究将孕期准父亲体质也列入研究范畴,是在现有体质研究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属于“胎黄”“胎疸”范畴,最早见于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胎疸候》“小儿在胎,其母脏腑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疸也”.对于孕期妇女湿热体质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现代很多研究者也持同样的观点。如张氏等[5]认为,新生儿黄疸大多由母体湿热熏蒸胎体,或元气不足,脾不键运,不能输泄胎毒湿热郁结血分,肝胆疏泄失常,胆汁输送排泄受阻,浸入于血,外溢肌肤所致。张氏等[6]研究发现,偏湿热质和痰湿质的孕妇新生儿黄疸发生率更高。而阴虚质孕妇与新生儿吐奶的关联机理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本研究显示,孕妇及其配偶在怀孕期间的主体质无明显变化,且准父母的主体质在不同时期之间具有相关性,说明一般个体的中医体质是一项较为稳定的指标,受孕期影响不大。
中医学认为,“子在腹中,气通于母”,提出了“外向内感”的理论,所以平和质孕妇气血安和,脏腑阴阳无偏颇,胸襟开阔,胎儿多能健康发育[7].而人体体质的形成、发展取决于脏腑、气、血、津液的盛衰变化,故孕期干预孕妇体质,即调和阴阳、气血,使其体质强健,促使其他病理倾向类型的体质向平和质转化,可达到预防、减少孕期疾病发生的目的。然而,本研究中孕妇及其配偶在妊娠期间主体质变化无明显差异,说明对于整个群体尤其是有体质偏颇的孕期女性,目前各方面的孕期健康干预未能使其体质发生明显变化,间接说明目前健康干预实施力度不够或缺乏针对性。对体质的调整与优化,即是根据体质阴阳偏盛偏衰的不同针对性地加以纠正,通过分辨人体的体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知其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易罹性,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与其他研究相比,本研究将准父亲体质纳入研究范畴,并且提出夫妻双方体质共同作用时会对新生儿健康产生一定影响的可能。但由于样本选取范围较为局限,样本量及代表性都受到一定限制,导致个别体质进行分类拆分后与对应疾病由于数量关系而无法做分析。此外,已有分析中部分体质与疾病的关系、夫妻体质的共同作用可能尚无法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潘佩光,冯虹,潘奔前,等。中医体质学说与女性孕前体质保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9):62-63.
[2]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第 1 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1,46(2):15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