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会计专科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6-24 共3690字


论文摘要
  1 前言

  会计教育的层次有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由于会计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会计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对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长期以来百花齐放,争鸣不断。特别是在当前,随着大学扩招,师资力量的不断增强,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高校已经放弃了会计专科的招生,并在会计本科教育发展一定阶段后还不断提高会计研究生招生的比重。在会计本科及以上层次的会计专业招生规模已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学者对会计专业培养的探讨也集中在本科以上的层次。例如,学者何玉润、李晓慧(2013)在对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进行实地调研后,对我国高校会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1],于玉林(2009)对会计本科的实验创新教育进行了探讨[2],胡世强(2009)以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为指引,探讨了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各种途径[3].这些研究对会计教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必要继续深入。但是在专门针对会计专科的教育改革问题上,有关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在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不断提升,它们对会计专科层次的毕业生非常欢迎,甚至一些大的公司企业对勤奋务实、优秀的会计专科毕业生也是青睐有加,因而会计专科教育仍然有存在的必要性,并且也非常重要。所以,探讨会计专科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和改进对策就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2 会计专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的边缘化

  会计专科目前还存在于一部分本科院校和较少的高职高专院校中。一个学科是否受到重视与学校领导对这门学科认知的程度休戚相关。在我国高校管理中,校级领导的任命常常要考虑该领导的科研能力和是否具有博导或硕导的资格,而会计学科实践性较强,科研要取得较大突破非常困难。当前除了一些着名的大学,如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少数几所重点大学会计学科发展得比较好以外,其他普通院校的会计学科发展都难遂人意,所以在这些院校中,一般会计老师的科研能力相对一般,也难以成为校级领导人选,甚至也难以成为二级学院领导候选人。绝大多数普通院校中难觅会计专业背景出身的校级或者院级领导,容易导致对会计专科发展的漠视。会计专科地位弱化,管理上不予以重视,也就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

  2.2 实践的缺失

  会计专科教育除了开设手工模拟做账和计算机模拟做账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性环节,那就是专业见习和专业实习,但在很多高校,这两个重要的环节已经名存实亡。原因在于会计信息属于公司企业的机密信息,没有谁愿意把机密信息随意泄露出去。过去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主体地位时,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安排见习和实习单位,但在国有企业数量已经锐减的当前,非国有公司企业难有积极性为会计专科学生提供会计实践活动机会。在这样的情况,很多高校的现实做法是放任自流,把实践活动的责任推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找见习和实习单位,最终除了极少数幸运的学生外,大都数都难以完成会计实践任务,最终造成会计专科教育中会计实践环节严重缺失的现状。

  2.3“双师”型老师不足

  当前,针对专科教育,很多高校都重视聘请“双师”型老师,即一方面具有本专业讲师以上的职称,另一方面能够通国家专业资格中级以上的考试,获取国家认可的中级业务能力等级证书。尽管有一些学校的会计老师报名参加了会计师资格考试,也取得了相应的资格证书,成为了名义上的“双师”型专业老师,但实际上却难以达到其真正要求的标准。理由是尽管他们通过职称考试,但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会计工作实践经验,谈不上对会计实际工作有多少感性认识,上课环节涉及会计实践知识仍只能停留在表象理解,难以产生有血有肉,生动形象的教学效果,所以这些老师不符合“双师”的真正内涵要求。同时,学校招聘人才的体质也制约了“双师”型人才的获取。随着国内研究生扩招,海归人才回国发展,学校招聘的条件也越来越苛刻,一般都是以是否获取博士学历作为招聘老师的首要条件,而社会上难以寻觅既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又有丰富会计实践工作经历的人才,即使有,老师较低的薪资待遇也难以吸引他们来到高校进行教学工作。

  2.4 公共课比例明显偏重

  一般院校的公共课包括体育、英语、政治思想等课程。公共课的设置一般都是学校层面统一拟定,并不区分下面所学的具体专业,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这种方法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首先,根据当前的就业环境,专科表面上有三年的教育,其实除了入学第一个学期近一个月的军训和最后整个一个学期在外实习,真正受到专业教育的时间就只有两年多一点,仅有的一点时间还需要耗费在大量的公选课上,专业课的学习时间受到挤压,其课时安排捉襟见肘。另外,专科生在智商上的表现要弱于本科生,因此,其接受知识的速度相对较慢,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消化吸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公选课过多显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接受不利。最后,会计专业由于其专业性较强,规范庞杂繁多,系统学习的内容相对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要明显多一些,因此也需要更多的讲解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共课开设过多,就会造成专业课时的明显不足,造成会计专业课讲解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3 会计专科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3.1 管理重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在经济发展中的活跃度不断增强,需要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会计专科人才仍有旺盛的需求。会计专科人才的培养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另外,笔者从事会计专科教育多年,毕业的学生中也不乏优秀的佼佼者,他们毕业三年到五年后,也能够考取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证书,并且凭借丰富的会计工作经历,勤奋的工作态度,诚实的会计职业道德,求职于大公司谋求到年薪十多万甚至几十万的会计高层主管职务者也时有所见。因此,会计专科生在校努力学习,发展前景仍然非常广阔,管理层面不应忽视会计专科的教育培养,也应该给予他们接近或相同于本科生水平的重视程度3.2 聘请企业会计主管授课。

  当前由于学校体制比较僵化,聘请老师授课非常看重学历和职称,特别在当下非常看重博士学历,副教授以上的高级职称,似乎唯有这两点,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教育类的人才。其实不然,在中国特殊的学位和职称评价体制内,获得高学历和高职称与论文的发表关系密切,充其量只能说明获得了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水平怎样还很难判定。而在当前,会计专科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人才,除了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了解和熟悉会计实践知识,如果能够聘请在公司企业具有丰富会计实践知识的会计主管予以讲学,由于其讲解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的实际情况,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效率都会极大提高。因此,应该打破传统招聘老师的陈旧标准,针对专业具体实际情况,从公司企业招聘会计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主管类人才给专科生上课,采取假期和周末相结合,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等各种灵活授课方式,从而一方面能够补充会计专科生实践教育的不足,同时也能真正充实“双师”型教学队伍,合理调整师资结构,充分提高会计专科培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3.3 增强分组教学管理

  会计教育中模拟实践的环节比较多,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三张报表的编制,无论在教学管理,还是在会计做账实践活动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在常规的教学当中,由于其编制存在较大难度,专门针对这三张表的讲解所费的时间明显偏少,并且仅靠学生个体难以有效地完成报表编制任务,最终导致老师上课忙于讲解编制规则,学生听后不知所云的局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分组教学管理会起到比较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根据班里学生的人数,一般把学生分为 8- 10 人左右的学习小组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很多作业任务分配都是根据小组来布置的。例如,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进度,让每一个小组自己设计需要完成的作业,每组的一个成员创新设计一道题目,然后小组长汇总讨论题目设计的合理性,讨论好题目后,授课老师再收集每一个小组的题目,然后在各个小组间随机交叉分配作业任务,由于这些作业都是学生自己创新的题目,难度能够保证适中,并且紧扣当前所学知识,学生参与度非常高,并且能够相互考验,可以激发竞争的欲望,从而最终导致从章节小题到最后报表的编制,每一个学习小组的热情都很高,学习效果比较明显。

  3.4 酌情调整公共课的开课比例

  会计学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学习的任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繁重,其所要求的学时要高于其他专业。另外,会计职称类的考试也非常多,例如,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注册会计师、国际内部审计师等等,需要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在专科教育中,如果花费过多的精力应付公共课的考试,对会计专业的学习非常不利。因此,学校应该根据国家教育部对专科教育的有关规定,根据本校具体情况,酌情考虑对会计专科教育的公共课开设,调整公共课的开课比例,从而更好地满足和保障会计专科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玉润,李晓慧。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美国十所高校会计学教育的实地调研[J].会计研究,2013(4):26- 32.
  [2] 于玉林。会计实验创新教育的探讨[J].会计之友,2009(2):83- 87.
  [3] 胡世强。高等会计教育目标与会计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9,23(1):25- 28.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教育改革论文
返回: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