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士官制度改革后,部分卫生岗位由干部改为士官担任,卫生士官成为基层卫勤保障的生力军。卫生士官与其他专业技术士官相比,所从事的卫生工作具有特殊性,特殊在从业准入门槛高、职业素质要求高、专业技能标准高。而长期以来,武警卫生士官组训沿用传统卫生员培训模式,时间为 6 个月,且受培训条件所限,缺乏系统、严格的专业训练,整体素质比较低。因此,构建全新的卫生士官组训模式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深入基层调研,开展了卫生士官三年制大专学历教育,对卫生士官组训模式进行了深入探索与实践。
1 主要做法
(1)深入部队调研,了解部队基层官兵的卫生需求。进入 21世纪,武警部队基层卫勤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部队执勤、反恐、维稳、处理突发事件和抢险救灾任务越来越重,遂行多样化卫勤保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卫生士官成为基层部队卫生机构预防保健、治疗护理、卫生防疫、健康教育、战救训练等工作的中坚力量,而卫生士官现有组训模式与岗位要求的矛盾十分突出。通过深入基层调研,调查了解官兵的卫生需求及卫勤工作特点,掌握了基层官兵在心理调适、个性化照顾、科学训练方法的建立、疾病预防等方面的卫生需求,确定了基层卫勤工作在保障人群构成、主要工作范畴及工作重点等方面的特点,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卫生士官奠定了良好基础。
(2)分析原有组训模式的弊端,确立卫生士官培养目标。为确立卫生士官培养目标,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卫生员组训模式进行了剖析,发现主要存在 4 个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职业理念不适应基层工作需要。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卫生士官在思维方式上往往把人看作疾病的载体,只注重生物意义上的病因、病理,而不注重单位、家庭、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关注的是个人的健康问题,而忽略了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二是培养方式不适应医学职业要求。传统的卫生员培养由部队卫训队组织,时间短,缺乏严格、正规、系统的专业训练,卫生士官素质普遍偏低,这样的培养方式与卫生士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相去甚远,必须尽快以系统、完整、严格的培训提高卫生士官的职业素养。三是培训内容不适应岗位任职需求。卫生员教学内容设计受医疗系统理论影响,沿用“基础理论—临床知识—实践技能”的模式,理论性强,而卫生士官是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培训特色来讲,它具有强烈的职业技术教学特色,对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的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与岗位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组训方法不适应岗位任职目标。卫生员培训存在理论、知识和技能分离现象,学员人数多,技能训练、参观见习、实验练习受限,经常出现理论教学代替技术训练的情况,影响了培训质量。针对传统组训模式存在的弊端,卫生士官的培养必须开展正规的院校学历教育,其培养目标在工作领域上要明确卫生士官服务领域属于武警部队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一级医疗,必须掌握基层常见健康问题的处理技能和卫勤战备基本知识;在服务理念上必须建立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注病人本身而不是伤病;在人才类型定位上,强调的是技能应用型人才。
(3)借鉴营区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构建卫生士官教学内容体系。营区医学是面向军事社区,以中(连)队为基本单位,整合临床医学、军事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学科。借鉴营区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科学构建卫生士官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可分为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两大部分。在基础理论中,主要包括军事社区的基本概念及特点、营区医学的原则、与营区健康问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医学包括基层规定治疗病种的治疗知识、需转诊治疗病种的前期处理知识与技能、军事训练损伤预防治疗的知识与技能。
(4)与国家职业教育接轨,着力强化实际操作技能培养。退转更新速度快是士官的特点之一。卫生士官在军队服役时是医务技术人才,退转到地方同样也是医务人才。随着国家职业培训与认证体系的完善,军队专业技术人才逐步纳入国家技能人才系列。卫生士官通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取得相应学历,参加卫生职业技能等级鉴定,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意义重大。因此,在探索全新组训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把握国家、军队职业技能发展的趋势,既考虑部队卫生工作的实际需要,又兼顾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需要,为卫生士官通过执业资格考试打下基础,同时将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为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做好铺垫。
2 基本内容
组训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卫生士官组训模式是在现代医学教育理论指导下,以营区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对教学内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等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稳定的教学运行模式。针对卫生士官的培养目标,着重完成了教学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技能训练体系等的构建工作,形成了全新的卫生士官组训模式。
(1)瞄准岗位需求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组训模式的核心要素。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学用一致,岗位任职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坚持统筹兼顾,将政治理论、军事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内容合理搭配;坚持删繁就简,强化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基础医学。了解人体器官的正常形态与功能;了解病原生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常见病的病理变化过程及药理基础。
②营区医学。掌握规定病种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掌握需转诊治疗病种的基本特征;掌握传染病、流行病的基本知识及防治原则;掌握部队卫生勤务工作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军事训练医学的知识及军事训练损伤的防治原则;掌握健康照顾的概念与方法、健康档案的建立方式、营区医疗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③人文社会科学。熟悉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学、卫生事业管理、沟通与交流等相关知识。
④营区常见健康问题。掌握营区常见健康问题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掌握诊断治疗的基本原则;掌握消除不利因素影响的方法。
(2)多种类型结合,构建全新课程体系。根据卫生士官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将基础医学、营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融会贯通,使课程内涵更加丰富。注重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引入,全面考虑工作对象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实施模块化组合,通用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相互衔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自修课相互结合,使课程设置更加灵活。突出能力培养,增加实践操作性的课程,使课程的岗位塑造能力更加突出。
(3)“五位一体”,形成技能训练体系。经过几年的探索,初步建立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院内教学、技能强化、临床实习、部队实践、综合演练“五位一体”的技能训练体系。
①院内教学。在这一过程中着重抓好 3 个环节。一是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验课时。二是在自习课时,全方位开放实验室,增加卫生士官动手练习的机会。三是强调教学过程中卫生士官能力的培养,把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②技能强化。安排在第一学年的假期中进行。组织卫生士官到医学救援训练基地强化训练,主要练习止血、通气、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六大技术”和医学救援训练。
③临床实习。安排在院内理论教学结束后,时间为 39 周。
实习单位为总队医院。通过内科、外科、急诊科、理疗康复科等科室的轮转实习,使卫生士官对部队常见病、多发病具有一定的诊断处理能力,掌握基本的临床操作技术。
④部队实践。临床实习结束后,将卫生士官安排在机动师团卫生队进行部队实践,时间为 4 周。通过参与基层部队的实践活动,了解基层卫生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程序。
⑤综合演练。在毕业前组织卫生士官进行为期两周的卫勤综合演练,熟悉卫勤工作的组织程序,巩固和提高基本医疗技能。
(4)着眼综合素质,建立教学方法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学组织的重要支撑。在卫生士官组训中充分贯彻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职业教育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①导师帮带。针对卫生士官文化水平低、缺乏专业知识、学习能力不强的问题,在卫生士官中实行导师制度,为每名卫生士官选择一名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员担任导师,一对一帮带,培养卫生士官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②小班教学。为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尽量实施小班化教学,尤其在实验课中,每班次一般安排 20 人以下,保证每人都有机会进行操作,强化动手能力。
③问题牵引。在课堂教学中,把临床工作的典型病例、卫勤保障的经典案例作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卫生士官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员给予必要的引导,提高卫生士官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教考分离。建立卫生士官试题库,题库与职业技能考试和执业资格考试接轨,既可以考核卫生士官的学业水平,又可以作为参加国家和军队考试的模拟练习。
通过探索与实践,全新的卫生士官组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三年毕业生质量调查显示,97%的毕业卫生士官认为这种组训模式科学合理,掌握的技能更有利于为基层部队服务;95%的基层官兵认为,卫生士官服务意识强、态度热情、知识结构合理、能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张媛,徐中华.卫生士官评定专业技术职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9(3):211-212.
[2]李保红,霍江涛,张宇辉,等.基于 CBE 理论的卫生士官任职能力素质结构体系的构建[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6):184.
[3]李林,张宇辉,白晓嘉,等.构建培养实用型护理士官的教学模式[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6):80-81.
[4]南克勉,冯巍,吴志东,等.营区医疗概念的提出及武警部队医疗保健体系[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3,21(6):441-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