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简称肺心病) 主要是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胸廓畸形、肺血管疾病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心脏病。根据起病缓急和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2类,临床以慢性多见,本病发展缓慢,临床上除原有肺、胸疾病的各种症状和特征外,主要是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它器官损害的征象。
根据肺心病的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特征,本病属祖国医学“肺胀”范畴。笔者在2013年-2014年期间对门诊与住院肺心病患者依据中医肺系疾病和肺胀病辨证论治与施护原则结合中医食疗实践经验,对55例肺心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配合食疗指导,取得一定的临床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共观察肺心病患者55例,男46例,女9例; 其中60 ~ 69岁11例,70 ~ 79岁36例,80岁以上8例; 病程最长者达30余年,最短者6 a.全部入选病例均属慢性缓解期。其中心功能不全分级:I级8例,II级36例,III级11例。呼吸功能不全分级:I级7例,II级38例,III级10例。本组观察对象不包含急性发作( 感染) 期、肺性脑病、休克及严重电解质紊乱者。
2 治疗与护理
2. 1肺心病治疗 缓解症状,改善心、肺功能,减慢疾病进程,减少并发症,减少住院频率。
2. 2护理重点 纠正低氧血症,纠正酸中毒,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心脏负荷与肺血管阻力等。
3 饮食疗法
发扬中医“治病求本”“人以胃气为本”以及以“体质选择食物,运用食物治疗”的优势,为老年慢性病患者探索治疗的新途径。运用原则,以中医“治病求本”、“胃气为本”“按体质选择食物”的思想,结合肺心病慢性缓解期病理阶段临床特征施用的原则。
3. 1按体质选择的方法 笔者从多年临床施护实践与食疗中所积累的经验,认为选择食疗必须从个人的体质出发。如阳盛之体常见面赤形丰,胃纳佳而喜冷饮,大便干燥,口渴思饮,舌质红苔黄或燥,脉坚有力,病以热证为主。此类患者宜以谷豆、蔬菜及海产品为主,可选赤小豆、苡仁、绿豆、荞麦、豆腐、豆浆、青菜、萝卜、菠菜、豆芽、竹笋、海带、蛤蜊、海蛰等甘凉、甘寒之品。忌食酒、葱、辣椒、姜、羊肉等。阳虚之体常见体格虚弱,面色苍白无华,胃纳较差,喜热饮食,大便不坚或溏薄,畏寒乏力,痰涎清稀,舌质淡苔白或白滑,脉软无力,病以寒证为主。此类患者宜选甘温、温热食品为主,可选白扁豆、粳米、糯米、饴糖、生姜、大蒜、辣椒、南瓜、胡椒、番茄、胡桃肉、赤沙糖、带鱼、黄鱼、黄牛肉、牛乳、鸡、鸡蛋、鹅肉等食品。忌吃瓜果生冷食物以及海带、海蛰、蛤蜊等寒凉性食品。
3. 2肺心病辨证分型食疗的方法
3. 2. 1表邪咳嗽者 此类患者中医辨证多属外感风寒或风热证。属外感风寒者选淡豆鼓、粳米、米酒、杏仁、陈皮、葱白、生姜、紫苏、荠菜、苋菜等辛温之品。属外感风热者选淡豆鼓、豆浆、豆腐、绿豆、橄榄、萝卜、梨、丝瓜、茭白、马兰、茶叶、鲜枇杷、鸡蛋等辛凉、甘凉之品。
3. 2. 2痰多痰脓者 此类患者中医辨证多属痰湿、痰热证。属痰湿者常见形丰面白,痰多清稀或白粘,舌质暗红苔白腻。此类患者宜选苡仁、白扁豆、麦芽、豆浆、波菜、白菜、竹笋、白木耳、苔菜、杏、梨、桔子及皮、山楂、香橼、槟榔、海带、牛乳、鲫鱼、猪肺等。属痰热者常见面红气粗,痰黄稠或脓,舌质红苔黄腻,此类患者宜选苡仁、绿豆、赤小豆、荞麦、豆腐、豆浆、冬瓜、萝卜、竹笋、白木耳、紫菜、苔菜、茶叶、荸荠、梨、海蛰、海带、猪肺等。
3. 2. 3体虚气短、气喘及反复感冒者 此类患者中医辨证多属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患者常见体虚乏力,畏寒自汗,动则气短、气喘或短气乏力,口干喜饮,舌质淡苔薄或薄燥,脉细或细弱。此类患者宜选甘薯、白扁豆、大麦、饴糖、粳米、核桃肉、百合、莲子、枣、柿霜、鲫鱼、银鱼、黄牛肉、牛乳、鸡蛋、南瓜、花生、峰蜜、栗子等。
3. 2. 4心悸汗出、水肿者 此类患者中医辨证多属心气虚、心气阴两虚与脾肾阳虚证。患者常见心慌汗出,动则加甚,短气乏力或口干喜饮,面白少华,颜面双下肢浮肿,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燥,脉沉细或细弱。此类患者宜选小麦、黑豆、苡仁、赤小豆、粳米、甘薯、冬瓜、萝卜、生姜、白菜、葫芦、茶叶、莲子、荔枝肉、龙眼肉、百合、葡萄、梨、西瓜、鲤鱼、乌鱼、牛奶、黄牛肉、猪肉、鸡蛋、鸭肉等。
4 体会
食疗法,也就是食养疗法,起源甚古《周 礼》即有“食医”记载。食养疗法,自古十分重视,并具有极高的地位,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1].《素问·藏气法时论》强调:“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1]”说明药物的作用是祛除病邪的,而食养才能起到补益精气。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人们已经认识到药物是有偏行的,即使是利多痹少的药物,如果长期服用,也会产生不良后果。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1]”而且由于慢性病、老年患者长期服药,势必影响脾胃功能,并不断增加胃肠消化功能的负担。笔者在长期的临床护理工作中体会到人体是靠饮食来维持生命的,欲求健康和防治疾病,无不依赖于食物之资助。倘若慢性病、老年患者服药日久而败胃者,宁可停药而以适合病体之饮食调理为宜,使胃苏而食,再服药治病以期恢复健康。中医强调“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凡人体脾胃运化有力,纳谷正常,则病虽重也可治; 若脾胃受伤,纳谷不馨,运化失司,则病虽轻亦难治。因此,在运用药物治疗疾病时,必须时时注意顾护人体的正气和胃气,正如《言道》说“长年病与老年病人,主要在保全胃气,保全胃气在食不在药。[2]”为了防范药伤之害,应以饮食代药为要。在临床上运用饮食代药治病的过程中还体会到饮食治病不会伤害人体的正气和胃气,且无不良反应,容易掌握,无论疾病的初期还是慢性病后期,都很适宜,并且简易便利,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内经辑要[M].上海: 科教卫生出版社,1959:218 - 223.
[2]魏长春。中医实践经验录[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