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疗学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

黄芪建中汤联合食疗调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2-09 共2125字
论文摘要

  胃脘痛在临床上又称为胃痛,主要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出现的疼痛,所以又将胃脘痛称为"心痛""心口痛"等.由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改变,胃脘痛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且在年老体弱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临床西医治疗后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中医临床上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主要以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为主,临床上经常以黄芪建中汤为主方进行治疗,但疗程较长,长期治疗时疗效欠佳.为了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效果,我院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方法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 2012 年 6 月-2013 年 6 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 60 例,男 32 例,女28例,年龄25岁~70 岁,平均年龄(46.5±2.5)岁,病程 1 年 ~ 10 年,平均(3.2±1.5)年.根据西医诊断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22 例,胃溃疡16例,十二指肠溃疡 13 例,复合型溃疡9 例.将 6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治疗,观察组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2 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诊断分型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和排除标准

  1.2.1 诊断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和第七版《实用内科学》中有关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相关诊断标准进行诊断.①患者上腹部隐痛,喜温喜按、空腹疼痛明显、泛吐清水、精神疲倦乏力、大便稀薄、苔白腻、脉沉细.②患者反复发病,经常情志不畅、饮食不规律 、劳累受寒等.③进行胃镜检查可见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炎症病变或出现溃疡等影像学表现.

  1.2.2 排除标准 ①胃肠部恶性肿瘤患者;②引起上腹部疼痛的其他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慢性胰腺炎等;③患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使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进行治疗,具体方剂为:黄芪 20 g,大枣 10~15 个,白芍 10 g,桂枝 10 g,生姜10 g,甘草 10 g,饴糖 50 g.根据临床症状,经常泛吐清水且量较多者加用陈皮 5 g,茯苓 5 g,半夏 5 g,脾胃寒凝严重者可加党参 10 g,附子 2 g.服用方法:水煎服,每天服用 1 剂,分 2 次服用,早晚各服 1 次.治疗期间戒烟酒,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3.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食疗方法治疗,食疗方法为:对患者饮食结构和饮食规律进行规范,饮食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食物为主,且以易消化、吸收为宜,禁食过冷、过热以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避免饮用含碳酸气体较多以及冰冻饮料.同时每天少食多餐,每天饮食次数以4~5 次为宜;治疗期间注意休息,保持情致舒畅,避免受寒等.以 2 周为 1 个疗程,2 个疗程后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和观察指标

  1.4.1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相关疗效标准进行评定,临床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治愈:经过治疗后,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消失;好转:患者胃脘部疼痛、泛吐清水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或疼痛时间明显减少、泛吐清水次数明显减少,胃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部位病变明显减轻;无效: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明显好转,内镜检查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病变无好转甚至加重.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 + 好转)/ 总例数×100%.

  1.4.2 观察指标 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变化,3 个月后观察 2 组患者复发情况,并对 2 组间数据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 2 个疗程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 23 例,好转 6 例,无效 1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96.7%;对照组患者治愈 12 例,好转 10 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 73.3%,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4.71,P<0.05).说明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黄芪建中汤.

  2.2 2 组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3 个月后对 2 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患者复发 2 例,复发率为 6.7%.对照组患者复发9 例,复发率为 30.0%,观察组患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5,P<0.05).

  3 讨论

  黄芪建中汤方剂来源于《金匮要略》,主要由黄芪、生姜、大枣、甘草、饴糖和桂枝等药物组成.方剂中黄芪药性甘温,为君药,可温补脾胃阳气,与饴糖合用重在温中益气、缓解胃脘疼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缓解疲劳乏倦,有助于温补阳气.桂枝辛温解表,可散寒温阳、升阳举陷,生姜和大枣温胃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温中补虚、健脾益胃之功,达到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目的.

  食疗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节机体脏腑功能,达到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2].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由于脾胃阳气不足、寒气侵犯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消化能力减退以及机体免疫力下降.

  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食疗,主要以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软食为主,以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同时少量多餐并禁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以减轻对脾胃的伤害和负担,促进脾胃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使用黄芪建中汤配合食疗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明显,且复发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2] 蔡志成.加味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 32 例疗效观察[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7,16(3):9.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中医食疗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