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草》为清代名医喻昌的三大临床着作之一,首定议病式,开病历书写之先河,书载病案条理清晰,临证并不拘泥古方,而是在其基础上灵活变通,喻氏重视顾护脾胃,治疗多种病症时,均提倡顾护脾胃,主张痰饮病患者少摄饮食,爱惜脾气,而且提出夜间戒食,饮食清淡等饮食调摄方式。本文谨以《寓意草》为例,浅谈其中要义,希冀抛砖引玉,为临床治疗痰饮病提供一些思路。
痰饮病指水液在体内运化失常,停聚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症,《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金匮要略》认为痰饮形成多由阳气衰微,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并根据水饮病邪轻重、停聚部位不同,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类型,其治疗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被后世医家奉为准绳。喻昌对仲景之说有很深的研究,并在其基础上勤耕不辍,继承创新,不仅《寓意草》多处涉及痰饮病,其所着《医门法律》更是专列"痰饮门",足见其对痰饮病的治疗颇具心得。
1 病因病机
喻昌认为痰饮之患,起于饮食,痰饮之本源乃多入之水谷。
喻嘉言《医门法律·痰饮门》中曰: "痰饮之患,未有不从胃起也",而胃的受纳腐熟,又依赖脾气促进与推动,运化后的水谷精微又需依靠脾气上输头面诸窍,内输五脏六腑。若脾气虚衰,升清功能受限,水液不归正化,则聚为痰饮。喻氏在"钱太封翁足患案"中论述痰饮病"总为脾失其健,不为胃行津液,而饮食反以生痰。"在"杨季蘅风发症案"中,论述"人之食饮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经隧",并认为痰者由五谷百味而成,从口而入。在"论闻君求血症兼痰症治法"一案中,喻昌认为,人体从早晨到中午,营气卫气行于阳经,阳气充盛,水谷易于消化,不留残余。从中午到夜间,营气卫气行于阴经,气衰则水谷无力运化,遂致水谷不归正化,聚而成痰。
2 饮食调摄
2. 1 适度节食 节约脾气 喻昌认为,人以水谷为本,脾胃为养生之本,临证十分重视慎纳饮食,顾护脾气。喻昌认为土为万物之母,并指出: "中央气弱,不能四迄,如母病而四子失乳,故现饥馁之象耳",突出强调了脾者孤脏,以灌四旁的后天之本地位。在"钱太封翁足患案"中,患者于湿热较盛之时,突然右足麻木,冷如冰石,被诊为"热极似寒",投以桂附河车之类,导致足溃流脓,喻氏认为此案本为寒痰流注,投以辛热药后变为伤寒坏证,此际唯有清解痰热,方用参膏健脾益气,以期脾旺健运以祛除痰热。喻氏认为,脾气健旺,运化水液之力增强,此时若能撙节饮食,使增加之脾气,全用来驱痰驱热,那么痰热可解,足患可愈。
可如果患者昼夜进食,即使脾气健旺,不被多入之水谷所伤,然而依靠人参所生之脾气,只用之以运化水谷,不能运痰运热。另外,在"与黄我兼世兄书"中有云:"不但杂食当禁,即饭食亦宜少减,以脾气不用以消谷,转用之消痰,较药力万万耳。"在闻君求血症兼痰症案中,赞叹"释教过午戒食,其大药王护身之一则欤",认为佛教过午戒食,是很好的养生之道。
2. 2 夜间戒食 静息脾气 喻昌认为脾气静息之时,痰才有路可出,认为人晨起及昏迷醒来后可呕出泻出痰涎,源于脾气静息,痰可归于胃。在"杨季蘅风发症案"中,患者患半身不遂之证,喻氏辨为风痰为病,在给门人讲述时明言: 患者若服峻补药,即使深夜也常食欲旺盛,有些人竟然以为食欲旺盛有助于疾病预后,却没考虑到爱惜脾气,让它昼运夜息。
且人身之痰饮,从胃流于经隧,若欲祛除这些经隧之痰,也必定要待脾气静息之时,痰饮不随脾气运行,方可回到胃中,上输于口,下达于肠,排出体外,所以"凡有痰症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2. 3 饮食清淡 食戒稠厚 在"与黄我兼世兄书"一案中,喻昌明确指出"白饭香蔬苦茗,便为佳珍",而且认为煎爆日曝之物伤肺,不利于痰饮病的预后。又云"不但滑腻当禁,即粥亦不宜食",认为白粥性味稠厚,摄入后难以随脾气输布,容易结为痰饮。
《寓意草》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并与门人定议病式,析微阐奥,依据于病机而多所发明,用典引喻,执着乎医理而效象形容,促进了中医医案的格式化与规范化,促进了中医病机理论的细致化与病变机制的形态化,加强了中医医案的说理性与可读性[3].对于痰饮病,书中不但在辨证论治、因证处方上对前人加以继承创新,而且重视饮食调摄,指出"进之调摄,尤为紧关",其中适度节食以顾护脾气,以及夜间戒食,此二点要义堪为亮点,足以启迪后世医家。
参考文献:
[1] 清·喻昌。 寓意草[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12.
[2] 李文刚,李楠,刘宁。 喻嘉言痰饮病临证经验探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6) : 524-525.
[3] 张琳叶,焦振廉。 试论《寓意草》的学术特点[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6) :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