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校园欺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易出现社会失范, 进而会影响到校园, 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持续发生。学生受到逃离文化与群体心理的影响、家庭传统忍文化的盛行及学校亚文化的影响, 这些都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我们应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解决校园欺凌事件。
关键词:校园欺凌; 社会学; 群体心理; 逃离文化; 传统文化;
近期, 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 时不时见诸媒体, 这些事件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校园欺凌事件的关注。过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校园欺凌的界定、现状、原因、后果以及国外解决方法经验介绍等方面, 大多以心理学和教育学为主要视角进行实证研究。总体上而言关于校园欺凌的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微观层面的相关情况, 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校园欺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其影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本文尝试将校园欺凌放在当下社会大环境中, 运用社会学理论来重新审视校园欺凌现象, 以期获得对该现象的深刻理解, 并尝试提出防范和干预策略。
一、校园欺凌界定
校园欺凌 (school bullying) 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 最早重视并开始校园欺凌研究的是挪威学者奥维斯 (Dan Olweus) , 他将校园欺凌定义为, “一名学生长时间并且重复地暴露于一个或多个学生主要的负面行为之下, 欺凌并非偶发事件, 而是长期性且多发性的事件”[1]。英国伦敦大学彼得·史密斯教授 (Peter·Smith) 把校园欺凌分成两类, “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两大类”[2], “直接欺凌是指不需要第三方人员介入的欺凌形式, 如打、踢、推搡等身体欺凌和辱骂、威胁、戏弄、羞辱等言语欺凌行为;间接欺凌是通过某种中介手段达到欺凌对方的目的, 如背后说人坏话、散布谣言和孤立排斥等”[3]。在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下发的《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中, 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 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事件”[4]。
校园欺凌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 具有以下特征:
1.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 青少年大多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稳定, 而这些不成熟导致青少年对校园欺凌行为认识不全面, 欺凌事件屡次发生。校园欺凌现象过去有, 将来也会有, 只不过由于现在媒体的发达, 给人一种校园欺凌事件越演愈烈的错觉。
2. 事件双方力量的不平衡, 欺凌者往往比受欺凌者“强大”, 年龄大或者身体强壮, 欺凌者有时是由多人组成的团伙, 而受欺凌者集中于某些性格内向、胆小, 朋友少, 不善于交际的学生, 也包括一些身体有残疾、家庭贫困、单亲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等群体。
3. 持续反复发生, 欺凌事件在一段时间内针对特定的被害者持续反复的发生, 主要由于欺凌者认为被欺凌者在心理上的惧怕而不敢轻易将被欺凌的事情告知家长、老师或其他人员, 这样就使欺凌者的欺凌行为反复发生。
4. 事件发生场合不固定, 且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校园欺凌事件大多是随机发生的, 地点的选择也带有很大的随机性。校园欺凌事件总是发生在人少或者没人比较隐蔽的地方, 家长和教师很难判断是否是欺凌事件。
二、校园欺凌社会学理论分析
1. 逃离文化
目前我国教育片面以学业成绩的好坏来判断学生好坏的核心标准, 学生群体中因为学业成绩的失败, 在学习上得不到乐趣, 开始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逃离课堂或学校。学校场域中的逃离文化分为两种, “一种是静默性逃离, 另一种是攻击性逃离”[5]。在校园“逃离文化”中, “静默性逃离”往往只是少数, 这类学生以静默的方式逃离课堂或学校, 往往个性都比较内向、懦弱;作为主体的“攻击性逃离”, 这类学生群体同样难以认同和喜欢课堂和学校, 他们组成一个非正式群体, 这个非正式群体与学校主流文化相悖, 带有很强的攻击性、欺凌性, 比如。作弄同学、排级同学等, 最终演化为实实在在的校园欺凌。
2. 群体心理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 校园欺凌是一种暴力语言的表达, 其中群体无意识色彩浓厚。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当人面临一个情境不知道怎么做时, 往往参照他人的行为表现, 再决定自己该怎么做, 这是人的一种心理“本能”, 被称为从众心理。在校园欺凌事件中, 即使欺凌者中有人觉得违背自己的良心或道德原则时, 为了避免被欺凌者群体中其他成员“嘲笑”或避免被排斥, 从而做出更为明显和积极的欺凌行为。无论是欺凌者群体还是旁观者, 他们在这种群体心理的支配下个人的理性逻辑逐渐被群体心理占据, 群体会分担个人在责任感和罪恶感。
3. 家庭传统文化
研究表明, 校园欺凌终究可以从家庭文化中找到原因, 我们中国传统的家庭文化, 特别是“和与忍的文化对校园欺凌行为的无意识强化与确认”。家庭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 不免会受到社会的影响。我们国家历来就有重视“和、忍”的文化传统。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 都倾向与“一团和气”和“忍一时风平浪静”, 虽不知, 正是由于“和与忍”的文化更加助长了欺凌行为的发生。
4. 学校亚文化
通常一个群体内会有一个主流文化, 主导、影响或制约群体内成员的行为。比如学校是倡导学生好好学习, 并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标准, 这就在告诉其他学生:只有成绩好、符合学校规范的学生才会被学校所认可。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因此就无法得到学校主流文化的认可, 从而倾向于建立自己的亚文化群体。这就会在学校中形成一些帮派组织, 学生自称“大哥大”、“大姐大”, 在学校里横行霸道, 导致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这就是学校亚文化在起作用, 这样的亚文化群体, 更有可能反对学校的主流文化, 通过暴力或者欺凌其他同学来彰显自己。
三、总结
教育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 而校园欺凌又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事件, 社会文化、群体心理、家庭、学校等都会影响校园欺凌的发生, 因此, 探寻校园欺凌的防范和干预策略变得十分迫切。本文认为, 建立政府主导协调的社会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尊重学生的多样化, 淡化竞争意识;加强对学生反欺凌教育;转变家长教育方式, 培育良好家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学校主流文化是改善问题的关键。我们必须认识到校园欺凌给学生身心发展带来的危害, 加强各方合作, 形成综合治理机制, 尽量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和不良后果的进一步扩大, 就显得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Olweus D.Aggression in the schools:bullies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J]The psychologist, 1991, 4.
[2]Rivers.I, &Smith, PK.Types of Bullying Behaviour and Their Correlates, Aggressive Behavior, 1994, 20.
[3]张帅.规则教育视域下中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研究[J].教育探索, 2016 (9) .
[4]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EB/OL].[2016-05-0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5/t20160509_242514.html
[5]蔡连玉.“逃离文化”视角下校园欺凌治理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6 (11)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强调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学实现了快速发展。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们过去多年忽视了,现在也需要赶快补课。由此开启了中国社会学的恢复与重建进程,迎来了社会学发展的春天。在这...
从学科角度讲,环境社会学大概有以下三种涵义:一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尤其是现代社会的环境问题;二是企图颠覆传统社会学甚至广义上包括社会科学的环境社会学,强调研究环境约束下的社会;三是强调研究环境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特别是社会...
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它不仅是社会学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而且也是最使人着迷、最难解答的问题之一。1920世纪最杰出的社会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尽力想解决社会变迁问题。本文以...
摘要本文所要研究的健全社会思想是他思想体系中最闪光的部分,而他对健全社会的架构过程也体现着他的每一个身份,他结合了弗洛伊德与马克思的理论学说,用人本精神分析学的方式,在哲学的范畴内,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理想社会模型。...
制度分析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或分析范式,在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中拥有较为悠久的历史传统.社会科学各学科中存在着形态各异的制度主义种群,正如保罗J.迪马吉奥和沃尔特W.鲍威尔所言,如若制度主义被视为一种研究社会、经济和政治现象的独特视...
序既然是社会学论文,我就先谈谈社会学吧!最早接触社会一词是在小学,有一门课就叫社会课,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社会和地理历史有关呢?中学里老师和同学已不再提起社会,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考试,仿佛我们已脱离了社会。直到上了大学,...
一、引言在社会学定量研究中经常遇到多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通常使用的方法是多元回归分析或路径分析。但是,多元回归分析或路径分析模型都是基于线性关系假设建构的。而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往往是非线性关系,因此线性分析难于真实反应变...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民用航空作为一种方便、快捷、舒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受到越来越多出行者的青睐。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背景下,民用航空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客运量和货运量不断增加,尤其是中西...
20世纪60年代,当文学社会学在西方方兴未艾之时,德国经验主义社会学的代表人物、科隆学派的西尔伯曼(AlphonsSilbermann,1909-2000)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多诺(TheodorW.Adorno,1903-1969)之间展开了激烈论争。在这之前,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