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

清代回族学者刘智对友谊的见解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发布于:2014-11-29 共5054字
论文摘要

  刘智是清代着名的回族译着家,一生执着于汉译、阐述伊斯兰经典事业,不仅掌握了伊斯兰经典的深邃内涵,也精通儒学经典、佛道义理,建构了完整的经学思想体系. 在对待友谊的问题上,也具有独特的观点,其友道既保持了伊斯兰宗教思想的本质,也借鉴了儒家友谊观的精华思想,既重视友谊成己成人的作用和价值, 也强调德行在择友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友道中对如何交友以及怎样对待朋友都表达了非常有价值的观点, 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成始成终,而朋友之道乃尽

  伊儒两种文化都重视友谊在社会人伦中的价值. 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中就有多处提到教友、盟友,用来指称信仰一致的朋友. 在伊斯兰教经典着作 《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也提到:"穆民间的慈爱,彼此间的友谊,和互相帮助,犹如人的身体,人体的一个器官患病,则会全身不安和发烧. "〔1〕(P243)在穆斯林中也流传这样的格言:"人可以没有兄弟,却不可以没有朋友","好朋友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等,〔2〕(P263)这些看法都是在提倡和教导穆民应该重视建立亲密的友谊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帮助相互扶持.

  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往. 儒家经典 《论语》开篇就提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3〕P6以交友为乐,重视友情. 古人以同门为朋,以同心为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不断扩展人际交往的范围, 认为朋友在完善和成就人的人格、 道德、 事业乃至整个生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明清时期几位着名的回族译着家浸润于伊儒两种文化,自然也非常重视友谊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在他们看来,友谊最重要的作用就在于成人成己,认为朋友在人成长的过程中,能起到促进、玉成的作用. 马注就朋友的成人作用给予了较高的肯定,他说:"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友. 生乃血肉之身,成则义理之身尔. 血肉之身在一生,义理之身在万世. "〔4〕(P234)将朋友的成人作用与父母的养育之恩相提并论,甚至更为重要,因为朋友的成全还是万世的功勋. 刘智也提到"人得良友,则生前借以成德,死后赖以解祸,故为两世之福. "〔5〕(P237)认为好朋友在今世可以成全自己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在天道和人道方面成为遵循正道的善人,不会因为恶行而使自己在后世受到惩罚. 在他看来,"朋友尽其为朋友,……始于合志,中于合义,终于成全. 成始成终,而朋友之道乃尽. "〔5〕(P236)能够成始成终才是真正的朋友,因为志向相同成为朋友,就要以自身的努力和才能,尽心、尽力、诚实、守信,本着成全朋友的德性,一生珍惜朋友的关系,这既是对朋友的一种要求,更是一种良好的道德修养.

  在刘智看来, 友谊的成人作用首先表现为友谊可以调节社会人伦关系. 他说:"君臣父子、夫妇昆弟之间,凡有缺陷,而不得情理之正者,朋友皆可为之周旋调剂,而使之归于全美矣. 弥缝其阙,匡救其灾,盖其所成就者多矣! "〔5〕(P238)他认为, 在各种社会人伦关系中, 友谊所承担的 "周旋调剂"、"弥缝其阙"、"匡救其灾"的角色,是其他四伦关系所无法替代的.

  其次,友谊还具有熏陶育人的功能. 人是社会的产物,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环境而生存.好的环境可以使人趋向善良、文明,具有良知和责任心,帮助人成功,而恶俗的环境则会使人堕落,迷失正确发展的方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环境育人的重要性. 墨子就说过:"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6〕(P12)用染丝来喻示人是受环境影响的.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友谊、友情是必不可少的人际因素,也是一个重要的小环境,孔子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3〕(P327)还提出了"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观点,都是在阐释人际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在这个问题上,回族译着家们也有类似看法,马注说过:"若人性本善,习于俗染,则见异而迁,不能完其真性,所以孔子择里、孟氏择邻、清真择友,熏陶之功,不可少也. "〔4〕(P255)特别指出了伊斯兰文化重视朋友的品德在人成长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人无法选择社会环境、时代环境的前提下,主动积极营造一个让自己在德、能方面不断进步的友谊环境,还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

  朋友如何成人呢? 刘智引用经典的话说:"良友者,照垢之镜,疗疾之医. "〔5〕(P237)将朋友的成人作用具体比作镜子和医生治病的功能, 形象地指出了朋友如何成人的两种途径和方式. 对个人来讲,若是想主动认识自己,朋友就是一面镜子,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看所交往的朋友就知道了. 还可以随时借良友当镜子,时常拿出来照一照,听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不断警醒和改造自己. 好朋友既是良医又是良药,是良医,就能够及时指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对症下药;是良药,药到病除,及时加以救治,能够使自己保持清醒, 让自身的错误早早去除, 不至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 在刘智看来,在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良友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真正是在成就自己. 为此,刘智肯定了"以多友而称富者"的说法,认为真挚的友谊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人不仅需要朋友能够帮助成全自己,在得到朋友鞭策和鼓励下不断成长的同时, 也要使自己成为能够成就朋友的人. 成己方能成人,自身通过不断反省和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与朋友之间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刘智说:"人有良友,则无事不借以有成. ……然我望成于友,友亦望成于我也. 若只求友成全于我,而我不有以成全夫友也,大可愧矣! "〔5〕(P238)交往的关系是双方互动的,不能只重视索取而不付出. 在朋友帮助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主动成为善于成就别人的人, 这样的友谊才可以长期持续和发展下去,互相才能够共同进步,不断发展. 这也体现了交友方面的平等关系, 这种平等关系是友谊得以长期存在下去的关键因素.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如果友谊关系的"双方各方面的差距太大,这样的友爱很难维持. 如若双方的距离像人距离神那么遥远, 他们的友爱肯定不会保持很久"〔7〕(P173)在此意义上,那种只希望朋友成全自己的观点,不只是刘智所提到的应该羞愧,恐怕这种不平等的友谊已经没有存在的基础了.

  二、知交友之道者,比德不比势

  人的德性在交友中具有重要影响. 交友以德,方能久而不衰. 刘智在其着作中就以天方"择友如择婚"的谚语来强调选择朋友的重要性, 这种谨慎就是指在德性方面的慎重选择. 在刘智的友道中,他肯定了"知交友之道者,比德不比势"的观点,认为交朋友不因为权位和财富,而是所具有的品德. 因为以势交友者,势在友在,势去友去,以财交友者,财聚友聚,财散友散,终归不能长久,能够长久的友谊应该是建立在良好的德性之上. 刘智认为比的意思是互相矜勉,就是强调稳定恒久的朋友关系是依赖于双方的品德, 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 他提出:"古人交友为德,故免于德,有不足于人即为耻. "〔5〕(P237)认为交友的目的在于修德,成全美德,在品德上有不足才是真正的耻辱. 所以刘智特别强调交友要"宜加审择,不可乱交. ……宁慎择而寡交,勿离毁而多怨. "〔5〕(P238)奉行宁缺毋滥、德性为重的原则.

  刘智所重视的德性包括忠、信、义、礼、仁等道德规范,其中信在德性中至关重要. 他所强调的信,首先是指信仰,强调信仰伊斯兰教是能够成为朋友的关键条件. "穆斯林应当以尊重我们信仰的人为友, 而远离那些敌视我们信仰的人".〔2〕(P264)在刘智的交友三原则中所提到的"始于合志",强调在天道方面就是要有共同的信仰, 能够成为交往的朋友必须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前提. 如果交友不慎,结交了不同信仰的人,后果会非常严重. 《古兰经》就指出:"凡结交恶魔者,恶魔必定使他迷误,必定把他引入火狱的刑罚,这是对恶魔给注定了的. "〔8〕(22:4)在末日审判的时候,不义的人会痛苦自己交错了朋友,"啊!哀哉!但愿我没有以某人为朋友."〔8〕(25:28)这也是刘智为什么会说良友是两世的幸福,在今世能够成全自己的品德业绩, 死后也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的原因.

  诚实守信作为人日常生活的基本品德, 是交友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孔子就说过"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3〕(P7)中国传统文化是把"朋友有信"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一起作为人生的五种伦理道德规范确定下来的,使之成为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刘智也把忠信当做好朋友的基本标准,他说"良友,忠信之友也. "在他看来,"朋友尽其为朋友,以忠信. ……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5〕(P236)强调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促进、相互成全,始终做到尽心诚信. 除了忠、信以外,交往朋友的品德还包括礼、义、仁、孝等基本道德规范. 交友需要慎重选择,品德的考察是关键,宁可不交,也不能因不慎交友而使自己陷入不义与危难. 这些观点即便在当前社会, 对于人们的交友也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刘智把朋友分为义友、利友、戏友三类,从中也可以看到他所认可的交友标准,他说:"君子友义,小人友利,荡子友戏.……义友,矜善比德之谓.利友,望施图报之谓.戏友,纵乐欢洽之谓. 君子尚义,故友义;小人尚利,故友利. 荡逸之子,不顾义利,唯纵乐欢洽,故友戏也. "这是将朋友按照君子、小人,以及利与义等道德标准方面做了区别. 真正是君子之交的朋友"不图共乐,必先共忧;不图共谋,必先共成. "而戏友则"共乐而不能共忧",利友则是"共谋而不能共成. "〔5〕(P237)因为道义相同而交往的朋友,看重的是双方所具有的美德; 为获得利益而交往的朋友重视的是双方之间的投入与回报,无利可图则没有友谊;因为吃喝玩乐而凑到一起的朋友, 目的就在于一起纵情欢乐, 根本没有长久的情谊. 很明显,他提出的交友原则自然是要交有义的君子,不交只为利的小人和游手好闲的浪子.

  除了交友的德性原则, 刘智还提出了一个具体可行的考察品德的方法,即"交友以德,识人以行. 行与德合,然后与交;有一不称. 勿与交也. "〔5〕(P238)看人的品德,就是要看他的身体力行. 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关系中,只有朋友关系具有选择性和变动性, 结交的过程就是一个运用和展现个人德性的过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德性,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以何种态度对待友爱,就不是外在于他自身的东西,而是一个关乎他德性水准的内在本质问题. 个人品德的高尚与低下,往往都表现在他的具体行为中,所以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品德高低,就需要察其言、观其行. 刘智提到的直观而简单的衡量德行的标准, 就是看一个人如何对待家人,"交友者, 先视其事亲何若,处兄弟何若,事亲、处兄弟而不侔,慎勿与交. "〔5〕(P238)所谓必然顺亲而后友可信,连自己的家人都不能很好的对待,做不到孝悌,如何对待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的朋友呢? "兄弟义共,天下与颂;兄弟义畔,天下与战. "〔5〕(P238)能处理好兄弟之间的关系, 自然可以被人们相信能够处理好兄弟般的朋友关系了.

  人生难得是知己. 朋友重要,良友难得,所以刘智强调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朋友关系,"交友者, 求其历久而不衰",他提出对待朋友要"宜相敬重,不可礼貌有亵、言语轻慢.……宁慎择而寡交,勿离毁而多怨. "〔5〕(P238)对待朋友就需尽心尽力,要敬重朋友,不能随意对待、抱怨、离毁朋友之间的关系. 在刘智看来,对待朋友,是需要用一生来认真经营和维持的,为此,他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始于合志,中于合义,终于成全. 成始成终,而朋友之道乃尽. "核心就是对朋友的忠与信,因为相同的志向结为朋友,就要用大义来维持朋友的关系,始终不变地成全他的志向,毫无怨言的尽力支持和帮助,这才是一生的朋友,成始成终,一生尽心. 如果仅仅是出于某种目的的暂时相随,不能尽心成全,半途而废,都不是真正的朋友的所作所为.

  结语朋友关系是重要的人际关系,既是人自身情感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 同时,友谊在稳定、协调社会关系方面也有其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树立正确合理的友谊观以及在其指导下建构广泛真实的友谊关系,也是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以刘智为代表的明清回族译着家思想中的友道,是以伊斯兰伦理思想为根本,在借鉴吸收了中国儒家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交友观, 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看法. 虽然他们更重视以德性为基础的超功利性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关系,但其中所提到的朋友之间要交友以成、成始成终、言而有信、真诚坦率、平等相待等一些思想观点,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人们正确认识朋友的价值,以及如何选择和对待朋友, 乃至对自身的修养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参 考 文 献〕

  〔1〕〔埃及〕穆斯塔发·本·穆罕默德艾玛热,编,穆萨·宝文安哈吉、买买提·赛来哈吉译.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M〕.坎斯坦勒拉尼,注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

  〔2〕马贤,马效智.伊 斯兰伦理学 〔M〕.北 京:宗 教文化出版社,2005.

  〔3〕孔丘.论语(外二种)〔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4〕马注.清真指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

  〔5〕刘智.天方性理〔M〕.中国回族古籍丛书.

  〔6〕徐翠兰.墨子 〔M〕.王 涛 ,译注 . 太原:山 西古籍出版社,2003.

  〔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 〔M〕.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古 兰经 〔M〕.马 坚 ,译.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作者单位: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