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理论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学理论论文 >

当前广西社会学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建议(2)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8-27 共7369字

  如果说以上三个指标中把任何一个作为比较依据而得出结论的话显得有些仓促武断。 但从表 1 来看,其三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能够互相验证。 因此,将《社会学研究》发表文章数量、复印资料《社会学》文章转载量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量作为衡量广西社会学研究现状的指标,是客观与中肯的,能够较好地反映出广西社会学的现状及科研能力。

  

  (二)缺乏学术带头人和研究型骨干人才

  根据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础数据的统计得知, 广西社会学立项数量仅占全国数量的1.4%,无法与东部沿海省份相比 ,就连西部省份云南(3.5%)、贵州(2.6%)和甘肃(3.0%)都远高于广西。 在项目类型中,西部项目占到了 44%,而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分别仅为 11 项和 7 项,标志着学术影响力较大的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广西目前还是空白,无一项获得。 这说明广西社会学研究者"还缺乏问鼎国家高水平社科基础研究及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理论、战略和实际问题研究的实力"[3]114. 11 项一般项目中,只有 5 位具有正高职称, 并且无一人曾主持两项及其以上;对于国家明确倾斜的青年项目只有 7 项,不及总数的四分之一。 一个学科获得立项数量的多少取决于该学科的申报数量和申报质量,而申报数量的多少与申报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该地区整体科研人员的储备与学术能力的水平。 可以认为,国家社科基金社会学立项的广西数据真实地反映了广西社会学科研人员的研究能力,反映了广西在该学科的研究人才匮乏的现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还缺乏学术带头人与青年学术骨干。

  (三)区域研究居多,缺乏与主流的对话
  
  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和广西社会学者目前的研究特长来看,主要集中在地区性的和民族特色的研究领域内。 《社会学研究》和复印资料上刊载文章数量较少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广西研究囿于区域研究,而未受到国内社会学主流的重视和认可。 从 32 项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上看,频次出现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民族(10 次)、地区(7 次)、广西(6 次)、西部和西南(6次)。注重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研究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特色上,就会缺乏创新,缺乏与学术共同体的沟通与对话,因为中国社会学学术共同体的基础是基本的学术共识,只有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对话与互动,才会获得学界同仁的认可和推崇,如果只是"自娱自乐",只谈差异,不讲共识,就很难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与认可,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与学术的繁荣。 "总的来说,'本土化'不是使社会学的研究区域化,而应该是使得社会学家的努力能够被纳入整个社会学的学术体系之中, 使得社会学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繁荣。 "[4]25中国社会学学术重镇的研究都没有仅局限于区域性的研究, 都是具有全国乃至全球视野,也是社会学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四)研究成果分布不均,研究力量分散

  从表 2 的数据可以看出,广西社会学研究的力量非常分散,导致其研究成果的分布也呈现离散状态。 3 篇文章文章分别是由三个单位发表在《社会学研究》上,复印资料转载的 16 篇社会学文章也是分布在 9 各单位,32 项国家社科基金分布在 11 个单位。 相对来说,只有广西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有比较集中的研究,复印资料转载文章分别为 4 篇和 5 篇,国家社科立项分别为 10 项和 5项,除了广西师范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分别立项2 项外,其余单位均为 1 项。 在广西还缺乏领军式人物的局面下,研究力量过于分散就不容易形成合力, 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会受到影响,并且无法在国内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和学科特色。

  三、广西社会学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单纯地以以上数据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社会学发展状况的唯一依据是不准确的,也是有失公正的。但广西社会学研究者应该以此为动力,努力增强广西社会学的理论自觉意识, 提升广西社会学的学术品质, 逐步培养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与反省能力。 在此过程中, 社会学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敢于并善于改变国内这种不均衡的研究格局。

  相对于解决一个问题,将问题本身的来龙去脉及其形成条件作出准确的判断与预测则更为重要。 尽管广西社会学研究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但这些问题并非无法解决。 只要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广大社会学研究者不懈努力地辛勤 "耕耘", 就一定会弱化这种落后面貌与"边陲"意识。

  (一) 广西社会学应加强与国内外社会学学术中心的交流与互动

  一方面,区内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团体和个人应该积极参与国内外举办的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各种学术会议,并争取在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将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研究体会与参会者一起分享,提升广西社会学的知名度。 这样做既可以开阔本土学者的视野, 又可以让区外学者了解与认识广西社会学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特色。在此过程中,区内有影响力的学者应该主动承担培养年轻学者的责任,为广西社会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广西各高校与研究机构应该勇于承办各种学术会议,尤其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会议与国际会议。 广西大学近年曾做了这方面的尝试,都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 各地学术机构通过这种互动形式既形成了稳定而持久的合作关系,又能通过思想的碰撞而丰富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科学的"研究旨趣并不仅仅在于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它也在于确立影响某一特定时空之现象的特殊因素。 "[4]P20(二) 广西社会学应加强区内各高校与学术机构之间交流与互动。

  长期以来,广西区内社会学研究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大多数学者只是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而独自开展研究活动。 没有形成具有区域特色、有规模的研究成果,"单打独斗"普遍,还偶有"文人相轻"现象。 目前,广西还缺少社会学研究的领军人物,在这种状况下,更应该加强合作,以形成合力,才能将广西社会学的研究推向全国。

  一方面, 社科院系统应该与高校加强合作。社科院研究人员在项目申报、撰写咨询报告与服务地方社会方面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由于高校承担着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任务,在科学研究方面投入的精力就会有限。 因此,双方加强沟通与交流,就能实现互补双赢的局面,将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广西社会学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 区内各兄弟院校之间应加强沟通。 长期以来,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院校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 虽然各学校之间的研究实力各有高低, 但相对于全国来说还是有明显的差距。 各高校之间应该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共同探讨广西以及全国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由于各高校在研究取向、专业方向、研究兴趣等方面各具特色,若相互学习、借鉴就能够取长补短,避免重复研究,集中精力,取得较大研究成果。 武汉各高校之间的频繁互动与人员交流值得我们借鉴。

  随着广西社会学年会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一年一度的广西社会学年会应该成为广西各研究机构与团体之间有效的交流平台,广西社会学年会经过二十多年尤其是近几年学界几位前辈的共同努力,正在成为汇聚广西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崭新阵地。

  (三)广西社会学应加强与兄弟学科的交流

  目前在大陆,社会学、民族学与人类学一方面在理论建树和研究对象的分野越来越明显,但另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却呈现融合。实际上,民族学也是传统社会学的一部分。 "在旧中国和台湾,民族学的研究和人类学的研究基本相同, 并且其研究的范围既包括汉族, 也包括少数民族。 "[5]57费老也曾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而这种身份不明并没有影响我的工作。

  这一点很重要,我并没有因为学科名称的改变,而改变我研究的对象方法和理论。 我的研究工作也明显地具有它的一贯性。 ……"[6]16实际上, 这种人为制造的分裂不利于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

  在广西,社会学虽然发展缓慢,但民族学却有着较为雄厚的研究力量,无论其取得的研究成果,还是学术影响力都在社会学之上,人类学在近些年也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效。 这些都为社会学在广西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人们普遍认为,社会学惯于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民族学、人类学惯于使用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定性研究方法。 但这种以研究方式加深学科界限的现象受到学界的普遍批评。 过于注重实证研究的社会学已导致其本身陷入困境,另一方面,量化的研究方法也逐渐被人类学与民族学接受和采纳。 在这样一种新的形势下,广西社会学应该借鉴广西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的优势,将社会学的传统研究手段同民族学、人类学擅长的比较法、结构分析法、深度访谈与实地观察法等结合在一起, 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这对于研究地理位置独特、民族文化繁多、社会现象复杂的广西社会有百利而无一害。

  总之, 广西社会学正面临着新的发展与变迁,困境与前景并存,机遇与挑战共存,需要社会学者从战略高度作深层次的思考,进行艰难抉择与重新洗牌。 在这样的紧要关头,需要广西社会学界的同仁同甘共苦,潜心研究,团结起来,一起克服当前的困难,美好的前景就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闭伟宁,罗树杰,李红。广西高校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问题初探---基于广西 8 所高校的调查[J].社会工作,2013(3)。
  [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 .
  [3] 刘君。积极参与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 ,提高贵州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 叶启政。社会理论的本土化建构 [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5] 刘援朝。传统社会学的分化、发展与困境 ---关于学科建设的诸问题[J],开放时代,1998(6)。
  [6] 乔建。中国人类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返回:社会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