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要方》辟有“面药”专章,汇集美容方剂八十一。《外台秘要》列有美容专卷,分类极为详细。加之通过按摩、针灸刺激经络,运用药物、食物调节脏腑功能、以求达到美容、美体的功能这些方法都是从滋养脏腑,补充气血,或者直接刺激经络等治疗的[1]。笔者从《黄帝内经》经络学说探源中医经络美容学说的构建。
1 、《黄帝内经》明示经络是典型的耗散结构
经络具有重要的生理调控功能,如《灵枢.经脉》所载:“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既然经络具有生理调控功能,就必然具有能量物质的消耗[2],通过梳理归纳《内经》有关经络的条文,得出结论,经络是典型的耗散结构[3]。从《素问.阴阳应象天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提示经络能量物质耗散约50%,到《灵枢.天年论》:“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岐伯中: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天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表明经络能量物质逐渐耗散至殆尽,而随着经络之气逐渐的耗散,人的容貌也随之同步出现衰变是毋庸置疑的。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五常政天论》:“根于中者,命中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中气立,气止则化绝”。可见,《黄帝内经》已表明经络的内端根植于五脏六腑,内属脏腑,以摄纳解剖生理系统生化的阴气物质为主。外络肢节,其外端以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根植于皮肤天表,以吸收宇宙精气的阳气物质为主。综上所述,经络呈典型的耗散性,也是现代医学视野外的一个超解剖的巨系统功能性结构,具有耗散性与补偿性双向调节特征,是人体中介天地阴阳生命能源的聚变反应枢机、调节枢机与防卫枢机。
2 、经络之气是经络美容的能量物质。
经络实质上是人类未知的另一个生命系统,人体皮部为经络的外缘组织,以摄纳宇宙精气中的阳气物质为其主要的生理功能,人体腹腔内膜(中医所称“三焦”)为经络的内缘组织,以摄纳五脏六腑生理系统所转输而来的阴气物质为其主要功能,经络正是阴气和阳气相互转化的中介生命枢机,经络之气即为正气,正是在阴阳自和聚变反应过程中得以产生。简而言之,现代医学所认知的解剖生理系统对经络生命系统来说,只是一个“炼精化气”产生阴气物质的过程[4]。“炼精化气”是中国道家养生经典《周易参同契》对正气合成描述的第一生理阶段。《周易参同契》代表了中国古代先哲研究生命科学的高级学问,提出的“四象”:脑(乾))心(离))脾(坤))肾(坎)之间的关键学问,《周易参同契》中“坎离交媾”的过程,是经络之气合成的第一生理过程,即心肾相交产生炼精化气阶段,这一演化过程是在“三五为一”如(肝)木数三,(心)火数二合成一个五,(肾)水数一,(肺)金数四也合成一个五,戊己为(脾)土数五,又居中宫太极之位,合称为三五之数的基础上得以产生的,强调五脏功能协调有序的作用是产生炼精化气这一生理过程的关键。这一生理过程始终不离脾土作为调控枢机的参入,顺承脾主升发使五脏之精上注于脑,促进肾(坎)与脑(乾)这一生命轴线的链结而完成“坎离交媾”。
完成“坎离交媾”后,才能复还乾坤之交的本来面目,即脑(乾)主三焦之气,才能进入乾元(三焦)与坤元(脾土)的“乾坤交媾”,这是经络之气最终得以聚合的第二生理过程,即火土合德而产生炼气化神的阶段。
以上是《周易参同契》为中医提供了如何获取生命能量的方法,也阐明了经络之气产生的关键性过程。
《参同契》的“三五为一”与《素问.经脉别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的论述观点一致,正是阐明了“炼精化气”这一生命实质。
《素问.至真要天论》中:“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里“阴阳所在”指的正是经络系统,“而调之”则指阴阳自和基础上的聚变反应,“以平为期”表示经络能量达到正常的阀值,此时经络才能产生长效的美容作用与三天生理调控功能。中医的望诊为四诊之首,《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色为标,气为本”,所以望诊实则是观察经络之气到达皮下盛衰与否的显性生理指标。“地食人以五味”表明中药是提供阴气物质的基础,“女子以阴为体,以阴为用”,从防衰抗老类中药中科学筛选出具有美容作用的中药无疑是首选。中药复方美容的原理,并不是其中化学成分起主导作用,关键在生理解剖系统对中药美容复方化学成分分解与转化成阴气能源的功能上,中药复方美容长效作用取决于经络阴阳生命能源聚变反应的广度与阀值正常与否上。通过中药配伍的顶层设计,发现激活经络的调节机制,随着中药阴气内化到经络阳气外荣的循经过程,不仅激活“美丽基因”产生容颜记忆功能,也能使衰老因子从深层次得以清除,肌肤再度恢复润泽,其维系女人容颜不老的功效,在“阴平阳秘”的生理状态下得以维系,这一中医经络美容疗法必将会对世界美容医学带来革命性的飞跃。
3 、经络气化能量耗散的外因与内因
人体皮肤是经络十二皮部的特定区域[5],为经络这一超解剖功能性结构的外缘组织,由于长期暴露于富氧的天气环境里,易于过早老化,导致皮肤基质致密性的改变,造成“阳密不固”。经络气化能量外逸耗散,是导致经络耗散的外因。《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明示出过度的七情六欲,是经络气化能量易于耗散的内因。阻止经络之气的耗散,从医学角度只能以构建十二经络皮部营养代偿机制,来达到“阳密乃固”。然而真正使经络美容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必须内外兼修,只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减少过度七情六欲对经络气化能量的耗散这一内因,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容颜不衰的美容长效。
4 、中医美容的关键在于对经络耗散能量的补偿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这表明经络内物质能量的衰减,是女子容貌衰变影响的关键所在。针对女性美容而言,首先就是要恢复皮肤的致密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经络能量补偿达到“阳密乃固”才能阻止它的耗散。经络阻抗体内生命能量耗散的能力减低,实质上是经络中介阴阳自和聚变反应功能的衰减,与人的生理性衰老同步。中药经络美容涉及的对象是约占世界人口一半的女性朋友,在防衰抗老基础上,研制中医美容的新药、特效药,构建经络美容为导向的十二皮部经络营养代偿机制,是对《黄帝内经》经络理论创造性运用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爱珍,吴景东.浅析经络与美容的关系[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145-141.
[2]李定忠,溥松涛,李秀章.经络与人体物质系统的关系)关于经络理论与临床研究之四[J].中国针灸,2005,25(2):115-117.
[3]王小锁.论经络学说与耗散结构理论[J].陕西中医函授.
[4]毛翔,毛.索解《周易参同契》金丹之秘[J].中国道教.
[5]胡波,谷世.经络皮部理论在砭石疗法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的病症。抽搐呈阵发性且不规则,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对此尚缺乏特效治法。...
1引言.中医美容作为中医学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后起之秀,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学界乃至社会大众的关注。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历代以来的中医学术思想,通过挖掘中医经典文献,全面继承中医学家的医疗思想和临床经验,将成为当前中医美容理论研究的活水源头,也...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诠释,年轻、靓丽,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主题。女性面部皮肤衰老是指面部皮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两方面的损害,其主要证候特征为:皮肤黏膜无光泽,组织弹性减低、...
高职教育应注重总结十一五改革经验,面向十二五创新教育理念,开展全面教育改革,探索医药教育发展新途径,最大限度地整合和利用现有优质教学资源。核心课程建设正是希望通过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及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我校在贯彻教育部精神...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思想渊深、著作颇丰。他对道教理论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同时在文学、医学等多个领域取得建设性的成就。他既是那个年代知名的医生,创立了诸如比色验尿法、验唾诊法、身体给药等先进的医学技术,还是有名的美容养生专家,他所著...
《中医美容学》是将美学理论与中医学理论相结合,来研究医学人体美并且运用中医方法来直接维护、修复、改善与塑造人的形神美的理论与方法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中医美容学》具有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在以往教学过程中...
山药、茯苓及白术为临床常用中药,始载于《本经》均列为上品。山药甘、温、平,补脾肺肾,益气生津;茯苓性味甘淡平,入心、肺、脾经。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及宁心安神的功效;白术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具补气健脾、燥湿利水及的功效之功;3药配伍,...
美容解剖学是中医美容专业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学科,并且是中医美容专业的医学骨干课程,但美容解剖学是美容专业学生较难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推理性知识少,学起来比较枯燥。而观察解剖标本不但能起到良好的记忆效果,还能...
我国美容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虽然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出现了蓬勃发展的速度.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沐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美容业进入了人民的日常生活.美容市场发展出现了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如今美容院已经遍布大街小巷高中低档规模不一,最大的营业面积...
早在《内经》形成之前,我国古代自然哲学已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认识,直到《内经》形成的时代,这种思想已趋于成熟,并成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1]。《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古代指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四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