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论文

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安全教育论文 >

分析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及建议

来源:中国市场 作者:肖于波,朱玉岐
发布于:2021-03-08 共3466字

  摘要: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 分析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的原因, 并通过个案辅导、小组活动方法等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介入, 改善其自身安全意识薄弱的状况, 从而使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并促进其健康成长。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 安全教育; 社会工作; 生态系统理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乡结合部"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尤其是近几年, 随着校园意外事件发生频率的增加, 从践行科学发展观, 保安全、保稳定、保发展的大局出发, 学校高度重视, 结合学校实际,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防汛防溺水、防拐骗等常识的教育和管理。而我校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与大青实验学校于2016年3月签约为实习基地, 从社会工作专业视角, 依据专业的理论和方法, 在学校老师和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下, 以学校为主要工作范围, 以丰富服务对象的课堂生活, 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保障其基本权利得以实现为工作重点, 为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相应的学校环节提供服务。

小学安全教育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 将"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理念通过小组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方法运用到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群体中, 为其安全问题的保障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2) 能够丰富在我国引入时间较短, 还在不断探索与学习中的社会工作学科, 尤其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这一领域, 有一个新的尝试, 同时也实践了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的专业性。 (3) 该合作项目旨在探索构建以社会工作干预为核心的小学生教育新模式。

  1.2.2 实践意义

  (1) 促进小学生的全面成长。社会工作介入学校安全教育, 以主题班会的方式解读安全教育, 帮助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 挖掘其潜能, 帮助其增强自身安全意识, 并进一步将他们所掌握的安全知识等具体目标转换为安全习惯的养成、安全问题的解决等, 遇到危险时懂得自救与互救。 (2) 为城乡结合部小学安全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实践指导。城乡结合部小学开展安全教育的途径比较空洞、单一化, 社工工作的介入能够起到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安全教育形式的作用。 (3) 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接纳社会工作专业, 认可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 (4)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校园安全是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 让学生增长安全知识、增强防范意识, 能够有效降低国家未成年人意外伤亡事件发生率,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从而维护家庭与社会的稳定, 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使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2"小友记"项目设计

  2.1 需求评估

  2.1.1 基本情况

  G社区属于回迁社区, 位于城乡结合部, 无论是在地域上、社会结构上还是经济上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点, 从而导致G社区实验小学在教育上也具有相应的过渡性。G社区实验学校分初中部和小学部, 本项目的服务主要针对小学生。小学部有6个年级, 每个年级有3个班, 平均每个班60人, 80%的班级有电脑、投影等硬件, 未专门开安全教育课, 校门口有门卫, 来访者需讲明原因, 由门卫打电话得到确认并登记才可入内, 学校配备两辆校车。硬件条件达到了城市要求, 但师资力量和教育理念未完全达到城市水平。

  2.1.2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

  从宏观系统来看, 我国应试教育制度结构壁垒的存在成了阻碍小学生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从外部系统来看, 大多数的家长更注重询问学习情况, 家庭的安全教育基本处于空白;从中观系统来看, 家长忙于市区工作, 缺少和学校老师的沟通与交流, 对孩子是否有安全知识方面的需求并不了解, 形成了家长的安全教育能力与孩子的健康成长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从微观系统来看, (1) 学校教育资源有限, 并未专门开设有关安全教育的课程; (2) 朋友、同辈等与其年龄相仿, 心智均尚未成熟, 不能形成相互引导、相互监督、相互帮助的安全小组, 进而无法提高其自身安全意识。因此, 亟需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方法积极介入。

  2.2 理论依据

  2.2.1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全面发展的教育观要求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科学文化知识, 还要重视素质教育, 安全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小学正是接受安全教育的黄金时期。

  2.2.2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与权力、无权等概念密切关联, 所谓权力是指个体组织运用自身资源对外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其不仅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存在, 更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即形成权力感, 是权力通过内化过程带给人们的主观效能感。通过社会工作的介入, 增强小学生的防范意识, 发掘其自我保护能力。

  2.3 项目计划

  2.3.1 项目内容

  (1) 基本情况:为期4个月, 每月一个主题, 四个主题月分别为防溺水、防拐骗、校园安全、消防安全。一月四期, 时间为每周四下午, 地点为G社区实验学校, 每期预计受益人数120人, 共计1920人。 (2) 基本内容:主要以开展主题班会的形式, 开展活动时,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 通过PPT、与活动主题相关的视频、小游戏等寓教于乐, 从而改善其自身身心安全意识薄弱的状况, 进而使其基本权利得到保护促进其健康成长。

  2.3.2 项目目标

  总目标: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加强小学生对周围环境中潜在危险的认识, 防范与处理事故的能力以及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分目标: (1) 让同学们了解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提高安全意识。 (2) 促进学生学习安全的相关知识。 (3) 帮助学生改变生活中不良习惯, 提高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2.3.3 项目计划表

  项目计划如下表所示。

  项目计划     下载原表

  项目计划

  2.3.4 预期困难及应对措施

  (1) 由于服务对象是小学生, 所以活动中在互动调动氛围的同时难免会出现纪律差、场面混乱等问题, 此时, 就要求所有社工及时维持秩序, 把握好场控。 (2) 在小学生群体中, 能够积极发言的同学都比较集中, 在活动过程中要照顾到不举手发言的同学。

  3"G社区小友记"项目评估

  3.1 过程评估

  3.1.1 活动评估

  活动整体进行得很流畅, 活动环节紧紧相扣张弛有序:活动为主题班会的形式, 每次活动均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社工的自我介绍与活动内容的介绍, 让同学们认识社会工作这一专业并了解接下来的活动内容;第二个环节为社工向同学们普及该活动主题的安全教育知识;第三个环节为观看和主题相关的视频并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第四个环节为玩和主题相关的游戏, 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小组的积极性, 让他们通过游戏达到加深安全知识印象的目的;第五个环节为评估、反馈, 在此环节, 同学们对今天活动内容的设计、社工的表现以及对未来活动主题的选择做出评估, 写在纸上反馈给社工。

  3.1.2 小组成员表现评估

  活动过程中, 社会工作人员通过细致观察, 发现有部分组员最初参加活动时并不活跃, 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 小组成员由开始的拘谨、害羞转变为积极与社会工作者互动, 主动发言并参与到游戏中去, 播放视频的时候小组成员能够认真观看视频, 在游戏中、动画中学习有关安全的知识与技能。社工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还都围着社工询问下次什么时候来, 要讲什么主题。

  3.1.3 社会工作者自我评估

  活动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之间有默契的配合, 能够互帮互助, 活动整体上比较成功, 基本达成了预设目标, 但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细节上的不足。活动结束后, 督导老师指出了活动中出现的一些细节问题, 如活动结束之际的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问题要问得更具体些, 并且要把问题呈现在PPT或黑板上等, 对下次活动的开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3.2 效果评估

  3.2.1 目标达成评估

  本项目旨在通过主题班会的开展, 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防患于未然, 减少意外伤亡事件的发生, 如遇意外事件懂得自救与互救。通过我们的活动, 同学们了解了学校周边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 学习了很多安全的相关知识, 提高了对生活中违反安全原则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并且能够把学到的安全教育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 促成了安全习惯的养成。

  3.2.2 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

  每次活动结束之际, 社工都会给参加活动的同学发彩纸, 设计服务对象满意度评估问题, 让同学们写在纸上, 通过对同学们的反馈的整理, 可知同学们对活动和社工都很满意, 同时也提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建议。

  4 结论

  校园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的共同努力。笔者希望通过社会工作的具体介入, 探索构建以社会工作干预为核心的小学生教育新模式。

  参考文献

  [1]范明林。社会工作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2]许青节。关于农村中小学安全管理的思考[J].教学管理, 2008 (9) .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原文出处:肖于波,朱玉岐.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安全教育问题及社会工作介入探究[J].中国市场,2018(09):30-31.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小学生安全教育论文
返回:安全教育论文